陸羽仁覆網友 阿草

2013/08/29 14:17:24 網誌分類: 未分類
29 Aug

陸羽仁覆網友

 

前日阿草到問而家香港建築成本都要30004000元一呎,樓價係唔係無得跌,我記得李四叔都有呢個講法。

微觀見當然係咁,建築成本加地價都要60007000元一呎,點可以平賣? 但宏觀經濟唔係咁,在資本主義社會,誰保證企業一定賺錢,否則都唔會有企業蝕本,甚至倒閉。而家好多鋼材企業都以低於成本價蝕賣鋼材,這涉及一個「經濟循環」的問題。

宏觀而言,經濟一直以膨脹、收縮、再膨脹的方式前進,現代以聯儲局為首的央行以利息政策甚至印銀紙去減少收縮期的影響,但長線而言不可以逆轉呢個過程。

出現脹縮循環的原理好簡單,一個經濟體生產力提升,表現在產品或服務的質素上,就會帶引出繁榮境象,初時好正,貨價上升,但生產成本未升或只是少升,企業賺好多錢。但慢慢出現滿溢效應,榮境亦促使生產成本上升,材料價升、工資升、土地使用成本升(通貨膨脹)。若經濟體健康,就會再提升生產力,例如擴大生產規模、機械化、推出新產品等等,降低生產成本或提升收入,再一輪榮境出現,接著是再一輪成本上升。

總的來說,若經濟增長顯著地快過通脹升幅(實質GDP增長提升),繁榮的膨脹過程可以一直保持。但生產力的提升到某階段開始放慢,或生產成本的上升速度過快(源於投機性需求),或兩者同時發生時,就會出現經濟放慢但通脹續升的情況,最後必然是爆煲收場,出現收縮。

收縮其實有良性的經濟作用,經濟一縮,企業倒閉,餘下的企業亦要裁員減薪,失業率向上,商品需求下降,物價下跌,出現通縮。在一輪緊縮後,生產成本和售價俱跌,能生存的企業競爭減少,找到新平衡,重新賺錢。企業重新投資,重新請人,新入場的工資低過上一個浪頂時,但由於物價已下降,工人生活其實好過以前。經濟回復健康。

講番阿草問的問題,30004000元的建築成本,和美國、中國大印銀紙,製造出的過熱有關,若香港加西方大國和中國的經濟肌體強健,高成本可以持續,但若經濟本質較差,生產力提升慢,沒有增長點,高成本不可持續。不可持續的第一個訊號是企業在這個高成本結構下有無錢賺? 無錢賺就做少一點,做少一點就請少一點人,用少一點舖,失業率會升,物業價會跌。雖然香港有十大建設要請人,但其他行業有人失業,建築工人若然仍是23萬月一個月,其他人就會湧入去做,拖低工資。

其實睇這些問題的基本判斷是:現在的樓價可否持續? 當大學生新畢業得1萬元人工,做10年可能都只是2萬多一點,買600呎新界樓要400500萬,首期都要100幾萬時,高樓價難以長期持續,因為無經濟基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