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鼎盛的黃大仙

2013/09/12 06:53:37 網誌分類: 遊走香港十八區
12 Sep

黃大仙區以著名的黃大仙祠命名,黃大仙祠以「普濟勸善」為宗旨,而黃大仙有求必應,黃大仙祠,又稱赤松黃大仙廟,或嗇色園黃大仙廟,遊客經過,都會入鄉隨俗,買一些香燭冥鏹,入廟上香,黃大仙廟旁有各式香燭店,每間店鋪麻雀雖小,但拜祭物品一概齊全,充滿民間信仰色彩。

 

 

 

 

每個人祈求的東西都不同,有人祈求世界和平,有人希望中六合彩,有人希望可以闔家平安,求健康,或求姻緣,這位誠心禮佛的小姐,又希望可以得到什麼呢?

 

 

早期的黃大仙區,為鄉村地帶,人口稀疏,居民大多為番禺及客家人,隨著大量難民從內地湧入,很多寮屋便開始依山興建,但頻仍的火災,和惡劣的居住環境威脅著居民的生命。

 

 

 

 

五六十年代的寮屋區,居民都是一樣的窮,家家戶戶都不用鎖門,鄰裏之間守望相助,一家戶主有病,幾家人都會前來幫忙,誰家的孩子沒人看管,也會有鄰居主動來協助,當時居民沒有自來水供應,要老遠去挑水買菜,獅子山下,幾代的香港人,自強不息,從社會底層努力奮鬥,發揮獅子山下精神,寫出無數不朽的香江傳奇故事。

 

 

獅子山下的貧民區,就是現在的黃大仙區,由於人口激增,1957年,政府清拆竹園村,並在老虎岩,又稱橫頭磡,即現今的樂富邨,興建首幢七層高的徙置大廈,進入60年代,公屋建設進入興盛期,隨著寮屋區的清拆,居民陸續遷入新建的徙置大廈。

 

 

今天的黃大仙中心,是區內的大型商場,人來人往,為居民提供日常所需,而它悠久的歷史,見證著黃大仙區這幾十年的變化。在舊區狹窄的街道上,不時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這些被遺忘的草根階層,也曾為今天香港的繁榮穩定,艱苦打拼,出過一分力。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