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的蘭桂坊

2013/10/05 08:03:33 網誌分類: 經濟
05 Oct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日前在其個人網頁中,發表了一篇名為「非一般的啟德郵輪碼頭」的網誌,呼籲業界共同携手,將九龍城區打造成為另一個的香港蘭桂坊,提高九龍城在國際旅客中的知名度。

 

 

 

「九龍城是我自小就熟識的地方,在喇沙讀書的時候,九龍城是我流連最多的社區,那時候城寨還未拆卸,啟德機場的新跑道剛剛建成,侯王道和衙前圍道一帶食店林立,我和同學常常光顧一間叫Howard's Bakery的餅店,他們的Pound Cake,名副其實是用一磅牛油焗制,很肥膩,但很好吃,這裡的蛋撻也非常美味,剛出爐的那種味道,現在只能在心中回味。」

 

「轉眼半個世紀,機場跑道已離開了九龍城十多個年頭,可幸九龍城區還有不少特色食肆,讓本地老饕搵食有個好去處。早前我到九龍城和一班街坊食晏,他們告訴我,機場搬走后,人流顯著下跌,經歷過幾年艱難日子,現在情况有所改善,但周末晚飯時間,路上汽車數目最高峰只是出現「Double parking」,還未回復到當年最鼎盛時的「Triple Parking」;違例泊車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也反映一班九龍城街坊的期盼。」

 

 

「和街坊言談之間,大家都期望新落成的啟德郵輪碼頭,全面投入運作之後,能夠為該區帶來更多的人流和生意,我對此是樂觀的,但關鍵是必須要各方面作出配合,尤其是九龍城一帶的食肆,能否一同合力打造一個形象鮮明的「美食之城」品牌,吸引旅客在晚上返回郵輪前,先在九龍城享受一頓充滿香港特色的晚餐或宵夜,否則旅客可能選擇到其他地方去,不一定會花時間在九龍城。」

 

「我的好朋友盛智文當年推廣蘭桂坊的經驗,便是與同區同業聯手打造「蘭桂坊」品牌,然後統一對外宣傳,提高「蘭桂坊」在國際旅客間的知名度。我認為這個經驗,很值得九龍城的朋友參考。」

 

 

不過,要將九龍城打造成為另一個的香港蘭桂坊,有它基本的難度,蘭桂坊的成功,有其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也有其僥倖的因素,在1980年代,當時有「蘭桂坊之父」之稱的盛智文,獨具慧眼,發現在香港生活的外國人,欠缺社交場所,於是他在俗稱「爛鬼坊」的地方,開了一家叫做「加利福尼亞」的西式餐館,招待自己在生意上有往來的客人。

 

誰知,這裡的西式餐館和酒吧越開越多,甚至佈滿整條街道,成為一條出名的酒吧街,國際知名的蒲點;聯同德己立街、威靈頓街、雲咸街、和安里及榮華里一帶,構成一個聚集大小酒吧、俱樂部、餐廳與零售商舖的高檔消費區,甚至延伸至中環蘇豪區,每當夜幕低垂,霓虹燈光不停閃爍,各種膚色的遊客紛紛擁入這裡,或開懷暢飲、或高談闊論、或隨歌勁舞,使蘭桂坊漸漸變成香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標。

 

 

不少名人、娛樂圈藝人及外藉人士,都喜歡到蘭桂坊夜蒲;每逢周五假日,很多香港人下班後,也會和朋友知己來蘭桂坊喝一杯;除了在酒吧內,街上同樣擠滿顧客,捧著酒杯與朋友對酹一番,享受強勁音樂的節拍。

 

而到了一些重要節日,例如萬聖節、聖誕節、除夕夜、元旦倒數、啤酒節時,這裡更會擠得水洩不通!一年一度的嘉年華,蘭桂坊還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包括巴西森巴熱舞女郎、非洲敲擊樂手、歐洲街頭表演藝人,組成巡遊隊伍,穿梭於人群當中,將這裡打造成為一個開心的樂園。

 

 

但九龍城區的食肆商舖,客源明顯與蘭桂坊有別,無論是泰國餐館、中式餐廳、火鍋店等,顧客主要都是本地人,雖然間中也有遊客慕名而來,但鮮有洋人會到這裡夜蒲,要吸引那些中產階級、夜貓一族、外國人到來消遣,需要將九龍城區重新規劃,開設酒吧、舞場、卡拉OK等娛樂場所

 

要將九龍城發展成為另一個的蘭桂坊,明顯是天方夜譚。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