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行走在東區

2013/10/26 19:19:16 網誌分類: 遊走香港十八區
26 Oct

在香港,這是一道只出現在港島東的獨特景色,只見電車在市集和人群裡行走,人車爭路,兩旁是高樓大廈、五十多年歷史的的唐樓,行人、電車、貨物、攤檔、貨車及市集,在同一條路上,融為一體,加上電車外面豐富多彩的移動廣告,購成一幅獨特有趣的風景圖畫。

 

 

電車走過北角有「小福建」之稱的春秧街;也走過三度面臨結業的新光戲院,誓不低頭,如今成為香港粵劇殿堂,今夜仍然璀璨;最後停在筲箕灣電車總站。

 

 

每逢颱風襲港的日子,筲箕灣避風塘都擠滿了漁船;端午節期間,避風塘亦會舉辦龍舟競渡賽事。沿著東大街走,你會見到過往舊區最有味道的街市,種類多、價格平,而路邊經常坐著三五成群的老人,正在尋找他們失去的昔日的時光。

 

{#IMG_20130119_181920.jpg}

 

東區由銅鑼灣避風塘起,一直向東伸延至小西灣。而柴灣和筲箕灣,最早已有人在此聚居。宋代時,來往浙江、福建和廣州之間的商船及漁船的船家,途經柴灣時,都會到岸上取食水,而筲箕灣本名「餓人灣」,由於地形良好,成為漁船的天然避風港。香港開埠以前,筲箕灣已發展成為一條小漁村。由於居民覺得「餓人灣」這名字不吉利,而該港灣的形狀看起來又像個筲箕,因此給它改名為「筲箕灣」。

 

 

十八世紀初,一些客家人由廣東南徙至柴灣,他們在此建立了六條村落。在很多舊地圖上,柴灣都稱為西灣。由於很多當地村民習慣到西灣的臨海地區,砍伐柴木作燃料用,該處其後遂改名為「柴灣」。

 

 

英國管治香港初期,中西區是商業和政治中心,而當時的鰂魚涌,只用來開採花崗石,到十九世紀末,鰂魚涌逐漸發展成為工業中心,太古船塢和太古糖廠,在這裡興建了工業廠房,而政府又相繼興建了平房、各式商店、醫院、水庫、甚至架空纜車系統,接載員工往山頂,將鰂魚涌打造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區。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