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設功德箱的作法是否關於功德箱的有關開示複製如下:

2014/01/24 07:29:52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24 Jan

 

佛教寺院設功德箱的作法是否關於功德箱的有關開示複製如下:

問題四十八:師父您好,寺院有功德箱,古今寺院都這樣,而且也出了很多高僧大德,照樣度眾生,你能解釋一下嗎?

師父答:功德箱是這幾年才有,以前沒有功德箱,以前可能有的和尚收錢,可能揣兜里吧!也沒有功德箱,也沒有幾個人給。這幾年,人發明了一種功德箱,這樣呢就名正言順的弄個箱子裝錢了。過去都偷偷摸摸的給師父了,還怕別人看著,那時候還有點不好意思。現在就公開的了,變成了公開收錢了。
不是古今寺院都這樣,佛在世就不允許。像佛教第二次結集的時候,對這個托缽乞錢,七百羅漢做出一致的定義,就是出家人摸錢是非法,不是佛法。已經定出來了。佛在世時這麼定的,而且佛(涅槃)一百年以後,七百羅漢又這麼定的,所以這個不用懷疑。 (編者註:“第二次結集”詳見後附錄一)
雖然是現在寺院都有功德箱,我想,如果我們不再搞旅遊了,不再搞這些亂七八糟(收錢的所謂)的佛事,佛⋯⋯
法一點點清晰起來。都抓起戒律,我想功德箱早晚一天都會去掉的。這樣的話,佛教就像佛教了,這佛法就興盛了。
當然了,(以前)也出現了很多的高僧大德,雖然那寺院有功德箱,也有很多的高僧大德。因為有一些高僧大德,他不是一生修持,有時候是多生的修持。你像虛雲老和尚、宣化上人都是多生修持來的,所以說,他成就並不是在今生成就的,只不過是今生藉這個因緣來成就自己。如果他們那時候寺院,如果再沒有功德箱,我想成就的層次可能更高一些。因為雖然當時是兵荒馬亂,人們確實需要一種經濟上的努力,和經濟的保證。但是如果能夠嚴持戒律,寧死不彎,而且不再給自己開緣,我想佛教可能更興旺。主要這些大德慈悲心太大,一看到大家的軟弱無力,就沒有加以製止,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弊病。
但是今天的弊病,也是大德的努力,把這機會留給了我們。如果都不摸錢,都已經沒功德箱了,你們大家就不知道大悲寺不摸金錢了。
所以說,今天能知道大悲寺不摸金錢,還是大德把這個機會留給了我們。要不然你叫我講什麼,我也講不出來。要講不摸金錢,我還能多說兩句。
有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清淨來的。 “高”就高在不貪,“德”就是沒有金錢污垢的污染才能稱為德。所以說德能造人。有了金錢物質的污染,他就不能稱為“德”,也不能成為“僧”,他就不能做為福田了。所以宣化上人講“不摸金錢,才是清淨福田僧”。宣化上人講的很明確,戒律講的也很明確。
所以說,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遠離金錢。這個問題我也在思索,你說他們那些大德為什麼他那時候,就不像我這時候就敢這麼做呢?還是我有德還是人家有德?我一想,還是人家照顧的全面,兵荒馬亂的,那時候如果不摸金錢,大家(可能)都不聽他的,不聽他的可能帶來的弊病很多,可能是一時權宜的方便。
所以這個事情,大家不用懷疑。雖然出現高僧大德(有的也摸錢),但他們的心裡還是遠離金錢的。但是我們可不可以心里遠離?因為我們是小德,甚至沒德,所以說我們不能摸錢。我們要設功德箱,一天就完了,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說我們德行不夠,必須要老老實實的修行,不能和大德相比。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看佛怎麼說,佛不讓摸錢,哪個大德也不能超過佛吧,是不是?所以說佛不讓摸,羅漢不摸,那我們為什麼要摸呢?是不是?我們為什麼不這麼比喻呢:佛和羅漢都不摸,為什麼那些大德要摸。所以說應該這麼比。別拿那些大德和我比,和我們比。和我們比,我們就比不過人家,說也說不清楚。但是我們只是一個,按照佛戒律去學,去照葫蘆畫瓢吧!去學,終歸有一天心裡會清淨的
金錢這個東西,因為世人都喜歡。特別這個時期,就顯得金錢的作用更大了,說它大就是毒害更大,毒性越來越大。現在人離開金錢,就沒有標準。金錢是唯一的標準,道德反而叫人笑話,這就是當前的弊病。可能那些大德都是為了今天,來襯托這個不摸金錢的主要性,也可能是這樣。
比如說,我在五台山時候有個小孩兒,是小沙彌,十一呀,可能是十一歲。那時候我在齋堂,頭一天我看見,一個女居士領個小孩兒——一個小沙彌就進來了,當時我沒注意。第二天過完齋了,正好摘菜,這小孩兒也去了,這女居士沒去,他自己去了,上齋堂摘菜。我們分兩撥,我自己一撥,他們幾個人坐在一起圍著嘮。那小孩兒就說“不要錢的才是真和尚”,突然說那麼一句“不要錢才是真和尚”。
那時候我對金錢戒也有疑惑。我說我這不摸錢、不要錢,那時候主要是不要錢,這是對是不對啊?也有它的疑惑。是不是和大家不一樣,人家都拿錢,為什麼我不拿呀?我見了就反感呢?一看拿錢心裡有一種痛苦,非常非常大的一種痛苦。那時候也挺猶豫,沒想到這個小沙彌在那邊,就說“不摸錢才是真和尚”,這心這才穩當起來,這個以後再堅定,知道這條戒律是對的。後來就听宣化上人講“不摸錢才是清淨和尚”,這會兒這才放心,這條戒律也是來之不易的。
所以說,我們這個時期的人有福報,我們有福報,雖然那時候(有的)大德(摸錢),他們有他們的福報。我們有我們的福報。我們今生能有一個不摸錢的榜樣,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難得的,也正是對症下藥。所以說大家應該遵守佛這條戒律,應該好好思維,應該更多人不去摸金錢。
這個“照樣度眾生”,度眾生就不一樣了,有深有淺。人家有的可能有哪方面特長,可能度眾生比較好。但在戒律這方面,我們一定要知道,戒律會使佛法久住。
過去七佛住世的時候,有的持戒嚴謹(為諸弟子結戒),有的持戒不嚴謹(不為諸弟子結戒)。不嚴謹的佛法住世的時間很短,嚴謹的佛法住世就時間長。 (編者註:詳見後附錄二)
我們想要佛法住世時間長,必須嚴持戒律。所以說度有深有淺,這也不是說拿錢就不可以度眾生了,還有別的方面(給眾生做榜樣),但是終歸是功虧一簣。雖然我們不拿錢,但我們其它方面不如大德,我們還得努力。
按佛所訂的銀錢戒來說,這個功德箱絕對是不如法的,既然不如法,又談何誹謗?若佛子護持佛的戒律而言此為不如法之行為,談何稱得上自讚毀他?修行人要生委婉諂曲心嗎?
如持戒人言持不殺戒者不得殺生,因為這是下地獄的行為,按此邏輯推理,那這人是否在誹謗世間一切殺生之人?
法一點點清晰起來。都抓起戒律,我想功德箱早晚一天都會去掉的。這樣的話,佛教就像佛教了,這佛法就興盛了。
當然了,(以前)也出現了很多的高僧大德,雖然那寺院有功德箱,也有很多的高僧大德。因為有一些高僧大德,他不是一生修持,有時候是多生的修持。你像虛雲老和尚、宣化上人都是多生修持來的,所以說,他成就並不是在今生成就的,只不過是今生藉這個因緣來成就自己。如果他們那時候寺院,如果再沒有功德箱,我想成就的層次可能更高一些。因為雖然當時是兵荒馬亂,人們確實需要一種經濟上的努力,和經濟的保證。但是如果能夠嚴持戒律,寧死不彎,而且不再給自己開緣,我想佛教可能更興旺。主要這些大德慈悲心太大,一看到大家的軟弱無力,就沒有加以製止,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弊病。
但是今天的弊病,也是大德的努力,把這機會留給了我們。如果都不摸錢,都已經沒功德箱了,你們大家就不知道大悲寺不摸金錢了。
所以說,今天能知道大悲寺不摸金錢,還是大德把這個機會留給了我們。要不然你叫我講什麼,我也講不出來。要講不摸金錢,我還能多說兩句。
有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清淨來的。 “高”就高在不貪,“德”就是沒有金錢污垢的污染才能稱為德。所以說德能造人。有了金錢物質的污染,他就不能稱為“德”,也不能成為“僧”,他就不能做為福田了。所以宣化上人講“不摸金錢,才是清淨福田僧”。宣化上人講的很明確,戒律講的也很明確。
所以說,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遠離金錢。這個問題我也在思索,你說他們那些大德為什麼他那時候,就不像我這時候就敢這麼做呢?還是我有德還是人家有德?我一想,還是人家照顧的全面,兵荒馬亂的,那時候如果不摸金錢,大家(可能)都不聽他的,不聽他的可能帶來的弊病很多,可能是一時權宜的方便。
所以這個事情,大家不用懷疑。雖然出現高僧大德(有的也摸錢),但他們的心裡還是遠離金錢的。但是我們可不可以心里遠離?因為我們是小德,甚至沒德,所以說我們不能摸錢。我們要設功德箱,一天就完了,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說我們德行不夠,必須要老老實實的修行,不能和大德相比。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看佛怎麼說,佛不讓摸錢,哪個大德也不能超過佛吧,是不是?所以說佛不讓摸,羅漢不摸,那我們為什麼要摸呢?是不是?我們為什麼不這麼比喻呢:佛和羅漢都不摸,為什麼那些大德要摸。所以說應該這麼比。別拿那些大德和我比,和我們比。和我們比,我們就比不過人家,說也說不清楚。但是我們只是一個,按照佛戒律去學,去照葫蘆畫瓢吧!去學,終歸有一天心裡會清淨的
金錢這個東西,因為世人都喜歡。特別這個時期,就顯得金錢的作用更大了,說它大就是毒害更大,毒性越來越大。現在人離開金錢,就沒有標準。金錢是唯一的標準,道德反而叫人笑話,這就是當前的弊病。可能那些大德都是為了今天,來襯托這個不摸金錢的主要性,也可能是這樣。
比如說,我在五台山時候有個小孩兒,是小沙彌,十一呀,可能是十一歲。那時候我在齋堂,頭一天我看見,一個女居士領個小孩兒——一個小沙彌就進來了,當時我沒注意。第二天過完齋了,正好摘菜,這小孩兒也去了,這女居士沒去,他自己去了,上齋堂摘菜。我們分兩撥,我自己一撥,他們幾個人坐在一起圍著嘮。那小孩兒就說“不要錢的才是真和尚”,突然說那麼一句“不要錢才是真和尚”。
那時候我對金錢戒也有疑惑。我說我這不摸錢、不要錢,那時候主要是不要錢,這是對是不對啊?也有它的疑惑。是不是和大家不一樣,人家都拿錢,為什麼我不拿呀?我見了就反感呢?一看拿錢心裡有一種痛苦,非常非常大的一種痛苦。那時候也挺猶豫,沒想到這個小沙彌在那邊,就說“不摸錢才是真和尚”,這心這才穩當起來,這個以後再堅定,知道這條戒律是對的。後來就听宣化上人講“不摸錢才是清淨和尚”,這會兒這才放心,這條戒律也是來之不易的。
所以說,我們這個時期的人有福報,我們有福報,雖然那時候(有的)大德(摸錢),他們有他們的福報。我們有我們的福報。我們今生能有一個不摸錢的榜樣,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難得的,也正是對症下藥。所以說大家應該遵守佛這條戒律,應該好好思維,應該更多人不去摸金錢。
這個“照樣度眾生”,度眾生就不一樣了,有深有淺。人家有的可能有哪方面特長,可能度眾生比較好。但在戒律這方面,我們一定要知道,戒律會使佛法久住。
過去七佛住世的時候,有的持戒嚴謹(為諸弟子結戒),有的持戒不嚴謹(不為諸弟子結戒)。不嚴謹的佛法住世的時間很短,嚴謹的佛法住世就時間長。 (編者註:詳見後附錄二)
我們想要佛法住世時間長,必須嚴持戒律。所以說度有深有淺,這也不是說拿錢就不可以度眾生了,還有別的方面(給眾生做榜樣),但是終歸是功虧一簣。雖然我們不拿錢,但我們其它方面不如大德,我們還得努力。
按佛所訂的銀錢戒來說,這個功德箱絕對是不如法的,既然不如法,又談何誹謗?若佛子護持佛的戒律而言此為不如法之行為,談何稱得上自讚毀他?修行人要生委婉諂曲心嗎?
如持戒人言持不殺戒者不得殺生,因為這是下地獄的行為,按此邏輯推理,那這人是否在誹謗世間一切殺生之人?
查看更多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