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一夜變天

2014/02/23 14:32:11 網誌分類: 政治
23 Feb

烏克蘭的政局變幻莫測,全國陷入內戰陰霾,東西部嚴重分裂,瀕臨內戰邊緣,總統亞努科維奇,剛於周五簽署由歐盟斡旋下的和解協議,向反對派全面讓步,同意提前舉行大選,然而示威群眾不滿意,堅決要求總統下台,並在周六佔據總統府,聲稱已全面控制首都基輔,而國會隨即宣佈,已把總統革職。

点此看大图片

 

在首都基輔,各政府機關陸續倒向反對派,而軍警也宣布嚴守中立,亞努科維奇見大勢已去,連夜逃離首都,到了效忠他的東部根據地哈爾科夫州首府,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並譴責示威者發動政變,聲言他不會辭職,而東部的地方領袖和議員,宣佈不承認國會的合法性,聲稱要維護地區的憲法秩序,變相宣布自治,又呼籲成立志願軍,對抗親西方的西部示威勢力,令國家陷於嚴重分裂。

 

總統落跑 烏克蘭人民占國會

 

烏克蘭的示威群眾,一直沒有明確的領導人,而剛獲釋出獄的反對派領袖泰莫申科,曾於二○○四年領導「橘色革命」,成功推翻當時靠做票而當選的亞努科維奇,她的獲釋,讓反對派陣營多了一位重量級的領袖,五十三歲的她,有望成為烏克蘭未來的總統。

 

 

 

泰莫申科有天然氣公主的美譽,素有鐵娘子之稱,頭上紮著招牌的辮子,予人親切可愛的印象,她幹勁十足,做起事來有鋼鐵般的魄力,一直是總統亞努科維奇的政治勁敵,她在出獄後,隨即到獨立廣場向民眾發表聲明,指獨裁政權已經瓦解,並感謝人民長久對她與國家的支持。

 

 

烏克蘭未來的形勢發展將如何,仍不明朗;表面上這是一場人民為了追求民主、自由和更美好生活的抗爭,但幕後也是東西方的的政治角力,歐盟和俄羅斯的界入,令事件變得複雜,今次爆發的動亂和嚴重的暴力衝突,突顯了這個既脆弱又複雜的國家,國內不同民族間的矛盾及千絲萬縷的利益衝突,加深彼此的仇恨。

 

烏克蘭工業較發達的東部及克里米亞半島,一直屬於俄語區,西部是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根據地,原屬奧匈帝國,一九三九年因史太林與納粹德國簽署非戰條約,將兩地併為一國,然而深層矛盾未見化解,反而日益加深。

 

 

烏克蘭雖然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但地方領袖彼此猜疑,政府內部充滿著內鬥與貪腐,若烏克蘭國家反裂,俄羅斯一定不會坐視不理,因它在克里米亞半島駐有重兵,所以一定會揮軍南下,烏克蘭將會成為下一個的格魯吉亞。

 

烏克蘭有著東西分裂的歷史條件,東斯拉夫民族在十三世紀前,以基輔為其發源地,所以又稱基輔羅斯,蒙古在西征佔領後,基輔以東的斯拉夫人,在擺脫蒙古統治過程的鬥爭中,逐漸形成俄羅斯民族,這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連結。而基輔以西,在十四世紀波蘭興起後,即被波蘭與立陶宛瓜分,利沃夫一帶,更成為波蘭長久版圖。這是烏克蘭東西之分的淵源。

 

 

然而,東西烏克蘭的任何一方,想單方面地獨立也不容易,首先,這是文化與民族認同問題,自十九世紀末民族運動興起以來,烏克蘭境內的人民,已擁有強烈的烏克蘭民族意識,即使區分為俄語區及烏克蘭語區,但現實上,這只是一種地域上的空間分布。

 

國際政治上,利沃夫雖曾為波蘭貴族統治,而現今利沃夫人嚮往西方,但不一定認同波蘭。尤其利沃夫城外廣大農奴,十九世紀起也曾受沙俄、蘇聯的解放。而東烏克蘭的哈爾科夫,即使親俄,在十九世紀卻是波蘭文化的重鎮。

 

 

一九四○年卡廷事件中,紅軍曾經在哈爾科夫殺戮數千名波蘭軍官,包括現在西烏克蘭出身者;一九三○年代紅軍,也曾大量殘害烏克蘭文化工作者,所以即使和歐、俄認同,亦無法在空間上徹底劃分。

 

經濟方面,烏克蘭工業基礎奠定於蘇聯時代。除哈爾科夫是航太工業及軍需工業重鎮外,亞努科維奇出身的頓涅茨克,是親俄大本營,更是烏克蘭人口最密集的工業中心。橘色革命領袖季茉申科出身的聶伯城,也是深受俄羅斯影響的工業大城,換言之,烏克蘭的重工業,牢牢的掌控在俄國手中。

 

 

烏克蘭要全面分裂其實很難,親俄和親歐的勢力不斷內鬥,但大多數的人民,渴望和西方接軌,想要與歐盟經濟整合,只是想改善生活,增加就業機會,擺脫貧困,但未想過要激烈抗爭,甚至發動內戰爭取獨立,在政治上,基於歷史淵源緣故,沉默的大多數,仍是親俄的,這是烏克蘭人內心的情意結。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