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oche1
joboche1
joboche1

古今為學不同

2014/02/25 08:27:42 網誌分類: 今日隨筆
25 Feb

論語:[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 是孔聖人在教育弟子時所指示的方針, 以四種不同層次來訂立修身與學問的先後輕重. 若以此方法用於今日, 肯定是格格不入. 古人為學, 先識得待人處世, 於日常中應對能知進退, 到最後才可以涉及文章或其他一技之長. 今人為學, 往往以分數行先, 不懂得做人絕無問題.

道指大自然法則, 人人應該堅守的規矩, 而這種法則規矩是不用從身外學習而來, 是出自娘胎已經具備的天賦; 德指從實踐上述的法則規矩而表達出來的行為, 與世無爭, 與人無忤, 謙恭有禮, 應對有度. 仁指對身外一切人或事或物都抱以慈悲博愛, 寬厚忠恕的胸襟來包容他人的錯. 藝指專門研究學問或藝術.

古人所以能傲者, 是學有專攻, 成就有目共睹, 為各方學者不論是友是敵都予以認同. 今人之所以傲者, 或許仍是學有專攻, 成就同樣有目共睹, 至於被認同的可能莫衷一是. 更何況現今一班雖學而仍無所成的, 居然有膽在人面前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 豈不令人發笑? 再下一等的, 中學生之無禮確日益更甚..

古人作育英才, 崇尚品學兼優為上等, 品優於學為次等; 學優於品為下等; 品學俱不優為劣等. 所以古人於教育是慎之又慎, 取弟子以魯直純厚, 心地善良, 或於學問慢熱, 亦循循善誘而至於成才. 今人教學, 以人數夠, 能付學費的為取錄原則, 對學生之品行從無悉心過問關懷, 所以教到新一代個個高高在上.

由於古人自孩童時代已灌輸為子之道; 父母在家以身教示範對上對下對平輩應有態度; 於面對順逆時如何知所進退. 明白上述一切, 才放進學院吸收課本知識. 所以古人子女多是孝順, 甚少忤逆. 今時為學, 頂撞父母, 打罵父母, 誅殺父母; 更可憐的是不顧父母之養而自殺. 若說古人愚孝, 現今人又屬於那種?

君子絕交, 不出惡言. 那怕對方有千不該萬不對, 當第三者問到之時, 在應對間仍留有餘地, 不令當事人難堪. 或政見見地不同, 見面時仍然守禮, 互打招呼互相問好. 現代人特別是中學生, 見人面不但不打招呼, 更視若無睹的擦身而過. 如此不尊師重道, 縱使學有所成, 只是狂徒狂生一名, 人生路自多坎坷.

現代學生, 有甚麼值得自覺高人一等下看人不起? 讀書錢是父母的; 課本知識是校方的, 內容見地是古人或今時原作者的; 什務是校工的. 那一樣是出自學生自給自足的? 假使有, 值得你目中無人! 假使沒有, 何必眼角生於額頭之上, 自招討厭? 學問在於一個謙字便終身受用不盡, 可惜數十萬學生中謙有幾人? (_20119月稿)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