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仁聖大帝

2014/04/21 20:23:42 網誌分類: 東嶽大帝
21 Apr


 

東嶽大帝,又稱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簡稱天齊王,另稱東嶽泰山神或泰 山府 君。

因東嶽即泰山,相傳東嶽大帝就是職司泰山,權掌人間的福、祿、壽,懲惡罰奸,為陰陽十殿明王的首席,也是陰司地府的主神,所以東嶽大帝對作奸犯科、做惡多端的人都能明察秋毫、賞罰分明,深得民心,因而每逢嶽帝誕辰的十月初一日,民間都虔誠膜拜,熱鬧慶祝。

臺南東嶽殿 又稱東嶽廟或嶽帝廟,創建於明汞曆二十七年癸丑(西元一六七三年),位於當時的府城東安坊附近。歷年來經過多次修建,直到民國三十一年,日本人因開闢道路,將鐘鼓樓及三川門拆除,門前石獅座也被移走,廟貌改變甚多。民國六十八年,再因拓寬廟前建國路為十五尺道路,拜殿又被拆除,廟門也被迫移到騎樓邊,正殿緊臨喧囂的道路,與原來有寬廣的廟埕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所幸,拆除的舊材料都儘量使用到目前的廟門上,總而觀之還頗為古典樸實。建於明永曆27年(1673年),又稱「東嶽廟」或「嶽帝廟」。

最早只是一處建於東門圓環的草庵,後來鄭經將舊廟遷到今址,成為台灣最早的嶽帝廟,性 質與城隍廟 相近。由於具有守護地方的功能,所以很受到官方的重視,經常整修,清代中葉的東嶽殿 已是三進雙護龍,外有鐘鼓城隍廟 相近。

日治時期(1942年),由於市區改正,廟前街道拓建,鐘鼓樓、三川門都被拆毀。民國68年(1979年),道路再度拓寬後,全廟僅剩兩進。民國83年(1994年)重修後,整體格局恢復為三進。

廟內現存的文物不少,例如:乾隆五十年乙已(西元一七八五年)造型古樸的石質香爐,道光十八年戊戌(西元一八三八年)雕刻細緻精美的木質神桌,乾隆四十三年戊戌(西元一七七八年)以及道光十五年乙未(西元一八三五年)的石柱,柱上分別刻楹聯,另外尚有嘉慶十四年己已(西元一八0九年)、嘉慶二十四年己卯(西元一八一九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西元一八三九年)、咸豐元年辛亥(西元一八五一年)分別由信士敏獻的數幀匾額,和光緒八年壬午(西元一八八二年)由艋舺營守備羅勝標敬獻的「善惡有報」匾。建築特色→建築體三進兩廂、坐北朝南,目前只剩正殿及後殿仍維持舊貌,為承重牆及疊斗式木構架的混合構造。

正殿中央為仁聖大帝的奉祀區,左右兩旁並排滿神像,依序為功德司、牛將軍、七爺、速報司、馬將軍及八爺。神像個個造型奇特,陰氣迫人,整個正殿氣氛陰森、凝重而肅殺,與陰間審判所之特質不謀而合。正殿與後殿間有天井,左右有過廊,其餘各殿還供奉各種的冥府神明,後殿由於高牆阻絕,光線不易射入,全廟充滿幽冥詭譎的氣氛,這是其他廟宇所少有的。 「天官賜福」浮雕→正殿後牆壁面上,設有「天官賜福」的浮雕,此浮雕因人物表情生動 、色澤自然而常為風景明信片所取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