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車企本土化 威脅自主品牌生存

2014/04/24 08:46:03 網誌分類: A股 期指分析
24 Apr

國外車企本土化  威脅自主品牌生存




空氣污染以及交通壓力並未阻止國外車企在華擴張的腳步,憑借規模效應,國外品牌有望進一步壓縮成本與自主品牌在低端車市場展開正面交鋒。




國外車企加大在華擴張腳步

嚴重的空氣污染以及交通壓力並未阻止國外車企在華擴張的腳步。在剛剛開幕的北京車展上,大眾汽車表示將擴大在中國的產能。大眾是中國銷量領先的外資品牌,其一季度汽車銷量為240萬輛,有超過三分之一是中國市場貢獻的。


日產投資額高達50億元的大連工廠也將於年內投產,加上其他工廠的增產量,日產在華產能將增加70%,達到200萬輛。

美國通用汽車計劃明年在中國新建五家工廠,以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與德國和日本的競爭對手抗衡。

此前,中國多個城市實行了汽車限牌政策,野村證券預計,受此影響,今年中國汽車銷量較2013年下降4個百分點。但國外車企似乎對此無動於衷。

如今,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發生變化,主要消費地從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向收入水平較低的內陸地區轉移。這類二三線城市雖然消費能力有限,但市場潛力巨大,仍然是車企眼中的“金礦”。

將與自主品牌在低端市場直接交鋒

在中國擴大產能有助於國外車企節省成本,通過規模效益,進一步拉低價格,提高競爭力,實現逆勢擴張。

進口車國產後可省去25%的整車關稅,以及10%的部分零部件關稅,提高零部件的本土化程度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從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國外車企在華擴張產能,也有政策扶持的因素。去年6月實施的新版《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13年修訂)》就規定,國外車企如果在22個中西部省市自治區建設總裝廠,將可獲得所得稅減免和進口生產設備免征關稅等優惠政策。

地方政府出於政績考慮也放任甚至鼓勵國外車企投資建廠。例如2013年鄭州就公布大力支持汽車工業發展計劃,力爭到2020年整車生產能力達260萬輛,銷售收入突破4500億元,形成一體化汽車產業鏈。國外車企資金實力雄厚,自然成為地方政府的首選。

一直以來,中國自主品牌憑借低廉的價格占據著低端汽車市場,中高端市場也基本能夠滿足國外車企的胃口。但隨著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下沉,國外車企將與自主品牌在低端市場直接交鋒。

東風日產是日產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其在2012年推出的“啟辰”最低價格不到7萬元,通過不斷縮減成本,新款車有望低於6萬元。這個價位已經能夠和低價銷售的自主品牌車同台競爭。

在國外車企爭奪二三線城市市場的過程中,類似情況將會更多,這將進一步侵蝕自主品牌份額,自主品牌面臨生死大考。

國外車企在華擴張之路仍存變數

今年一季度,吉利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銷量下滑約37%,比亞迪和奇瑞的銷量也下滑近三成。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自主品牌轎車市場份額跌至23.4%,遠低於去年同期的29.2%市場份額。受轎車銷量大幅下跌拖累,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連續7個季度市場份額呈現下滑。

看起來,國外車企在中國的規模化擴張策略已初見成效,但是中國車市仍存在諸多變數。

今年1月,本田的全球王牌車型“雅閣”在中國遭到冷遇,銷量出現同比下滑,而在反腐、限購等一系列政策影響下,去年中國豪華乘用車業務仍實現20%的增長,超過汽車銷量14%的平均增速。這從一定程度說明,國外車企在其他市場獲得的成功經驗並非完全適用於中國。

除了國外車企間的競爭,自主品牌也在積極備戰。例如,比亞迪專注於新能源汽車領域,長城汽車專注於SUV,而吉利和奇瑞正從多品牌回歸到單一品牌。國外車企在華擴張之路並非坦途。

 



結語


國外車企轉變在華策略直接威脅自主品牌生存空間,但其他市場的成功經驗並非完全適用於中國,國外車企在華擴張之路仍存在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