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是本

2014/05/10 14:19:25 網誌分類: 藝術
10 May

    論藝術傳統,法國得天獨厚,其他國家如美國、日本或眾歐洲國家都不俗。藝術傳統優秀,其國家文化影響力就不俗,文化工業也就旺盛,表現為經濟數字,令世俗人側目。

    但凡出現一個炫目的現象,眾人眼光總是只能看到現象的光環,因為太炫目。華人認識西方藝術,認識的是甚麼呢?畢加索啦、莫奈啦、莎士比亞啦、達芬奇啦、莫扎特等等,都是最炫目的光環所在。一般人看不見光環背後的排山倒海的推力,但是耀目的光環卻都是背後這股力量創造出來的。

    我曾與某位插畫師朋友討論。我說:「香港沒有文化工業,搞不起來。」她不同意,指出香港擁有很多有才能的插畫師。她說:「只是你不認識他們而已。」我說:「搞錯了,多麼有藝術才能的人,在香港都無法結果結實,他們發光,都只能因為離開了香港。」各位,知道原因是甚麼嗎?

    文化工業並不是以藝術家為火車頭,而是評論。

    一個人,畫畫得再好,小提琴奏得再美妙,小說寫得再玄奇,沒有足夠水準的人去欣賞,他就成不了藝術家。文化工業作為一個工業,搞的是文化,文化不是一個人的玩意,它屬於整個社會。沒有觀眾讀者,就沒有藝術家。人可以搞藝術,但他們能成為藝術家,只能因為有觀眾和讀者去欣賞他們的光環。而在這群觀眾和讀者之中,能夠把藝術家成就用專門術語適切表述的,就是評論家。在歐洲,不但文化評論家輩出,而且評論家擁有很高尚的社會地位,不愁衣食,受人尊重。其中,羅蘭巴特、波迪厄、克莉斯蒂娃等就是如此的評論家。

    看看在香港,有沒有評論家?當文化評論家的人都甚麼身世?身為教授的,礙於教學及研究工作過重,無法專心於評論。結果,目前全香港數得出地位算優越的,就只有陶傑,其他的多數都在吃西北風。既然數埋香港顯赫的文化評論家都不過三五,那就別說可以形成一個評論界界別。一隻手拍不響,陶傑儘管見多識廣,有獨到見解,長期缺乏對手辯論,他自己自身的理論層次也無法得到提升,與其說他在做文化評論,倒不如說他只是在做文化掮客的工作,聽眾愛聽甚麼就說甚麼。近期他的言論就滲入了很多本土味,這只是因為本土味有市場,像香港人接受了日本抹茶,就突然甚麼食品都有抹茶味一樣。

    在上一篇網誌文章,我提到過符號詞語被濫用,就會容易變得名不副實,失去表意力量和鮮度,所以保養詞語和符號的形義結構,比創造新詞更加重要。

    歐洲古典藝術長期屹立不倒,正是因為它有一班貴族觀眾長期支持。歐洲古期藝術的貴族觀眾,不是像我們一樣的散兵游勇,他們經常舉辦上流社會活動,組成一個所謂上流社會社交界別。在這些聚會中,古典藝術作品如歌劇等,就是他們討論的主要議題之一。通過討論,一些藝術標準得以形成,各種藝術形式作為符號,如戲劇,受到他們的評論所保護和認可。

    比如說歐里庇得斯的悲劇,主人公必須具有弱點,劇目中要有足夠心理描述,形式上做足所有功架,其他人不能隨便模仿,或濫用歐里庇得斯的名字。換言之,美的標準受到一群有地位的評論家所保護和規定。相反,香港是一個評論界別不成形而奉行市場經濟的社會,任誰都可以揚言自己搞創意藝術,令標準受到破壞,而不會受到社會的懲罰。

    也許,少數學者或官員知道藝術評論有其價值,所以在香港兩年一度的文學創作獎裏面,也有評論比賽一項。然而,有評論比賽,並不代表香港有評論界。評論界以評論為主要工作,界別之內應該產生出頻繁的藝術標準辯論和評論,也應該有一個更廣大的公開受眾,去閱讀這些評論。在香港,出版一本評論集,只能貼錢,貼錢後也不能期望多少人會閱讀。

    在上面,我在說的主要圍繞高雅文化高雅藝術。事實上,俗文化也是一樣,需要有充份的讀者評論活動支持。在日本產生的宅動漫文化正是如此,宅讀者社會地位雖然不高,但他們藉着購買活動(大型同人誌即賣會)及網絡交流,形成了一個活躍評論圈子,此非官式評論圈與大型出版社及動漫電玩製作公司的評論活動一呼一應,形成了強大的評論界,為ACG文化奠定各種美學上的標準。

    不論何種藝術,只要忽視評論,很快該種藝術便會消失,失去光茫。香港電影重視票房,不重視影評活動,我認為香港電影衰落與此不無關係。

    評論能產生話語影響力,話語權是中國中央在世界政局範疇上目前非常重視研究項目之一。評論活躍的國家,話語權就特別高。英美的藝術傳統算不上頂級,但世界不能置他們的聲音不顧,原因是他們很懂得評論,所謂全球化,也就是英美文化(特別是美國)及價值標準向世界單方面廣泛傳播。價值標準從何而來?正是評論。

    君不法國紅酒獨領風騷至今,無人可以否認,背後少不了一班地位高尚有影響力的酒評家在活動。

    香港飲食界還有蔡瀾,有Openrice食客評論,勉強還算像樣。香港人很忙,但再忙也得吃飯,而且吃是人際關係之本,招呼客人可以沒好戲,但不可沒有好菜好酒,為此香港人對食很講究,講究就是一種評論。然而,文學音樂和視覺藝術不同,忙起上來這些統統可以略去不提。香港人可以不能對食不講究,卻可以對文學不講究。而且,一天到晚返七十一時間,半夜還可能要繼續應酬,哪有時間閱讀和欣賞藝術?

    說到底,藝術的最好朋友是閒暇,最大的敵人則是忙碌(business)。當沒有人有閒暇去認真討論藝術,你說,香港適合發展藝術嗎?扮下還可以,深入認真就嘥氣了。在香港當藝術家,只能以外地讀者為對象才有發展空間。現在香港鬧本土脾氣,拒絕與中國融合,鬼佬又睇唔起香港人的創作,香港一個小城沒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藝術標準,香港藝術及文化工業的發展未見有樂觀的前景。

 

回應 (2)
我要發表
彭彭
彭彭 2014/05/10 16:28:48 回覆

我太太都有聽到佢評西遊記,有Point!

佢話玉帝代表東方道教,搞唔掂悟空,要去西天取佛經,才搞得掂。所以話西遊記吳承恩明顯是貶東揚西,貶道揚佛咁話。

當初佛教傳出,唔只中國話正,連日本都一樣。佛教在中國與儒道並駕齊驅,在日本曾經幾乎排擠了本土的神道教。好厲害的說!

立 冬
立 冬 2014/05/10 14:35:32 回覆

陶傑最近在<桃花源>評論西遊記,評得幾好!這個人可以用不同風格在不同專欄中寫文章,確實有點才氣。+1

user

最新回應

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

現時香港情況,正是全面學習中國文革時期的惡行,口口聲聲要民主,其實係自我民主,不需守法,大話連篇,候德健說得不錯: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事實是不足夠?

泛民也不是好東西,它是常用謊言手段的傢伙!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9/06/20

年青真是好 充滿活力

彭彭
彭彭 2019/06/19
@我係你舊生...

感謝同學... 等候下一個風和日麗的自由寫作時代來臨吧(完全不知何時)... 現在是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