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難道還不能「生死自在」嗎?

2014/05/11 11:25:42 網誌分類: 禪修靜坐
11 May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難道還不能「生死自在」嗎?

 

頂禮三寶!

 

「明心見性」這個明心就是「明白的知道哪個是自己的真心」,「明心見性」這個見性指的就是「確切的體認到不生不滅的本性」,什麼是「真心本性」呢? 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清淨自性不假外求,只要一念回光返照,本來就不曾失去,當下也不需要去苦苦追求!

 

有的人以為「見性」就是「看見了佛性」,甚至有人說「可以用肉眼看見佛性」,這個說法真的是很莫名其妙!「可以用肉眼看見佛性,那能用肉眼看的是誰呢?」 這個說法不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嗎? 楞嚴經明明說得很清楚,如來藏性指的就是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清淨自性,在眼根稱為「見性」,在耳根稱為「聞性」,這個根性本來是清淨不生滅而且妙用無窮的,就是因為我們「知見立知」,強加分別,隨著生滅的客塵流轉,所以才迷失了自性清淨的主人翁! 本來清淨圓滿的佛性是人人本具的,因此說「見性成佛」,可是這個「見性成佛」並不是指成就究竟圓滿的佛陀,究竟圓滿的佛陀具有莊嚴三十二相及八相成道,再怎麼說,目前娑婆世界只有出現過一位「釋迦牟尼佛」,其他的「見性成佛」、「即身成佛」大約只是「六即佛」裡面說的「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

 

其實禪宗這「三關」,只要通達楞嚴經,就不難了解其中的義理。整部的楞嚴經將修學「成佛之道」,也就是成就「首楞嚴大定」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奢摩他:乃自性本來具有的{即定之慧},即經題中的{如來密因}是也。重點在一個{悟}字。

 

二、三摩:乃自性本來具有的{即慧之定},即經題中的{修證了義}是也。重點在一個{修}字。

 

三、禪那:乃自性本來具有的{圓融之定慧},即經題中的{諸菩薩萬行}是也。此是說明菩薩修行直至成佛所經歷的位次。

 

「悟後起修」才能說是「真修」,雖然已經悟明真心,可是無始劫來的顛倒習氣還沒去除,離「生死自在」還遠得很,因此要進修{三摩},把無始劫來的顛倒習氣都修正過來,才有可能「生死自在」。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應該大家都知道吧!? 據說蘇東坡上輩子就是一個開悟的出家人,名字叫作{五祖戒禪師},這個{五祖戒禪師}應該是指{五祖寺}裡的一位{戒禪師},並不是指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請不要誤會了。這個{五祖戒禪師}已經開悟了,可是還修不到生死自在的境界,因此,下輩子就投胎成了一位文人,這在修學佛法的角度看來,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囉,真是可惜呀!

 

這個生死自在,有許多的層面值得討論。首先,死亡自在,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死亡的時候不會感到絲毫的痛苦,另外,如果想死就能立刻{坐脫立亡},這個境界又更高了些! 出生自在...這個比死亡自在還要難,以小乘的理想,出生自在,就是要有能力不在三界中出生,因為有生就有死,所以,有能力不在三界中出生,這就是阿羅漢的境界了。另外,大乘的菩薩因為要度眾生,所以,必須要不斷的轉世,雖然投胎轉世,但是一定要能夠掌握自己出生的去處,才有可能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例如娑婆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照規定都得要先到兜率天出生,再從兜率天降生,然後才能成就圓滿的佛果! 這個從兜率天降生可以說就是最高境界的{出生自在}。

 

禪宗破三關這個過程是很不容易的,而淨土法門的殊勝,就是能夠不用經過這三關,仗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加持攝受,以極樂淨土為依歸,一下子就把最難的「生死牢關」給突破了,再來的「重關」、「初關」就顯得簡單多了,只要臨終能保持正念,那就沒問題了!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呀!

 

不過,淨土宗雖是易行道,可是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臨終如何保持正念呢? 」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禪宗的「三關」裡面。

 

因此,永明延壽大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呀!

 

釋大寬 合十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