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政策並非單一元素

2007/10/04 19:47:46 網誌分類: 時事
04 Oct

  昨日,一名隸屬環保團體項目經理在報章撰文指出,特區政府應擴展環境局的政策範圍,強化該局在計劃及實施本港環境政策的角色。但筆者認為,環保政策的成功落實,必須針對「源頭」,除政府的施政外,環保團體、傳媒及市民亦需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撰文者在文中以「環保局勢孤力弱,怎重現藍天」為題,提出「環保政出多門,須改體制」的論點。但環境局推行的政策時,往往「非不為也,實不能也」。例如本年的夏季時份,香港出現藍天的日子較往年為多。據分析指出,基於海洋性氣候影響,清新的海洋空氣吹進香港,並帶走積聚港內的懸浮粒子,因而藍天重現。在冬季後,由於受到大陸性氣候影響,鄰近地區的工業廢氣會直接吹進本港境內,空氣質素必然變差,無論環保政策怎樣改革,若得不到內地的配合,亦「無能為力」。因此,環境局與鄰近地區和本地的發電廠簽訂的「減排協議」,以及行政長官推動的「藍天行動」,目標正是讓香港「藍天重現」。

 

  再者,近年由於不少環保團體與政府合作致力推動環境保育政策,市民對環保的觀念已有所提高。可是,在現實環境中,不少市民並不願意配合環保的要求,相信是由於環保團體提出的「絕不妥協」產生反感所致。簡單來說,環保團體要求室內空調溫度應設定在攝氏25.5度,雖獲得政府的大力推動,而將政府辦公大樓的室溫調高。惟這種適合乾燥空氣的地區標準,無疑未有計及香港的潮濕情況,因而使設有空調的政府大樓內不時出現電風煽的「有趣」場面,亦直接令到市民反感,認為環保團體辦事往往過於自我,不但無助推廣環保信息,更遑論市民的充誠合作。

 

  此外,香港自八十年代開始已由輕工業城市轉變為服務業社會,工業廢氣大幅減少,而在香港境內做成空氣污染的罪𣁽禍首當以汽車及酒樓食肆的排廢產生。數年前,環境局前身的環境運輸及工務局除引入無鉛電油外,更以寬減汽車首次登記稅的金錢誘因促使車主選用環保汽油私家車,以及為歐盟廢氣排放標準生效前製造的輕型柴油車輛加裝微粒消減裝置的計劃,便是針對改善空氣質素的政策。若「運輸及工務政策很多時和環保工作有衝突」,因而指稱政府在司局架構設計時對環保工作的忽視,相信只是環保團體的自我想法而已。

 

  另一方面,環保團體不時以「抗爭」形式衝擊大型企業,或「突擊式」的自我檢定方法抽驗坊間的食材,雖能爭取傳媒的見報率十分成功,但是否得到市民的支持則屬見仁見智。當然,市民會十分認同大型遊樂設施改用慳電膽、跨國企業減少紙張消耗和節省用電,卻不表示接受「未有顧及他人」的反對行為。換一個角度來看事件,如一家人在餐廳進膳期間,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受到滋擾,破壞原本歡樂的氣氛,無論有關人等提出多麼高尚的環保理念,也會使人厭惡。

 

  事實上,香港雖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人口多達七百萬,但卻擁有近在咫尺郊野公園,海岸保護區,以及多樣性生物棲息的濕地。由此可見,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能取得平衡,並在共處融洽的情況下持續發展,而非只單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為有效推動環保文化,環保團體必須認清環保政策並非單一元素,多提出建議,減無謂爭拗,攜手爭取市民的支持和配合,才是更重要。

 

  傳媒方面,由於市民關注環保議題,因此對環保團體不時採取的「周日」行動深感興趣,其中尤以揭示「蒼疤」的題材作出大篇幅報道。但對於這種「互相利用」的做法,市民由最初感到驚恐,繼而有所猜疑,最後在政府提出澄清,或表示沒有實質證據,又或是「過份」進食才會引致問題等,往往減低市民跟進這些新聞的「興趣」,亦對環保信息產生負面觀感。

 

  再者,部分傳媒取材喜用「報憂不報喜」形式,就某些環保團體的「反對」行為可以大篇幅報道,但對於政府或其他環保團體的有意義活動,卻只以小篇幅介紹,甚至乎不予採用,這又怎能提高市民對環保文化。上月,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分別前去沙田城門河視察,以及出席由綠色力量及香港蜆殼合辦的「蜆殼觀蝶日」,其間帶出了城門河改善工程的良好進展,以及香港政府對蝴蝶的保育政策和城門郊野公園內共錄得超過120種蝴蝶可供市民觀賞的信息。若傳媒機構願意以專題報道形式發布新聞,相信可讓更多市民分享「新城門河」及「蝴蝶園」成功的一面。

 

  在市民方面,由於環保文化並沒有深入民心,再加上香港經濟復甦,現時我們仍會看到有市民購買一支汽水,或數包零食後,要求售貨員提供膠袋;政府近年十分努力呼籲停車熄匙的行為,被部分駕車者視為「白痴」;政府計劃徵收「膠袋稅」,有長者認為是「打劫荷包」。凡這種種,說明了政府並非沒有推動環保政策,只是不少市民抱持「以己為先」的生活態度,只關心自己的需要,並無為我們下一代的持續資源想想。

 

  記得在沙士期間,政府推行全城清潔運動成效良好,部分原因是市民明白到這關乎切身的利益(性命)所在。可是,在沙士過後,隨地吐痰者回復舊弊、隨處吸煙者依然故我,直至政府嚴厲執法,才作出收歛。但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改變,往往會自我放鬆下重犯,於事無補。

 

  此外,環境局經常透過宣傳和教育,希望市民減少排廢,以及作出垃圾分類,以便循環再做。可是,部分市民往往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如口中提出簡約生活要求,卻在新屋入伴時大幅裝修家居,設立多燈的燈糟,更換不配合裝修的新地板等,從而產生大量固體廢物。為解決香港市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堆填區將於數年後滿溢,環境局因而提出解決方案,如擴展堆填區,以及設立符合國際安全水平的先進垃圾焚化爐,卻遭到環保團體及市民的反對。市民一方面沒有做好減排的環保工作,一方面卻反對政府提出的政策,這種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情況,實在使環保政策事倍功半,不進則退。

 

  因此,市民有責任養成環保生活習慣,同時,我們亦要有環保消費,或是環保採購的概念,對於未有貫徹環保責任的製造商表達不會購買的信息,促使他們改變生產模式,減少污染和排廢,並加強可循環再造的能力。

 

  環境局掌管環境及能源政策,現時雖只有一個環保署及一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但只要得到環保團體及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並不會形單雙影,勢孤力弱,反而是一支推動環境保育的尖兵。

 

 

寫於二零零七年十月四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