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灣一代作家

2014/06/07 06:45:03 網誌分類: 文化
07 Jun
{#li yu mun.jpg}筲箕灣出了個業餘作家
香港東區, 向來係出版,圖書報刊發行集中地. 也是商務印書局,明報,信報龍興之地. 即使到了今天, 筲箕灣還有,商務,星島日報總部留守.

上中學的時候(上世紀70-80 年代), 經常在筲箕灣一帶流連, 後來這裡建成了太古城中產住宅區, 又有香港電影資料館以及西灣河文娛中心, 相對香港島中西區, 甚至北角區來說, 筲箕灣無疑比較 ”草根”一點, 這裡卻出了早期香港一位文學家, 以業餘時間寫作, 卻留下頗為豐富的作品, 他就是舒巷城。

他寫下描述筲箕灣普通小民作品 《鯉魚門的霧,相對其他比較有 “知識分子”味的作家, 如劉以鬯, 也斯, 舒的知名度稍遜。

幸好他認識一位精通經營的朋友, 就是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 後者成立出版社, 花了一番心思, 重新整理及出版老友著作, 當然也在他的專欄落力推介。

雖然長期為商行做文職, 其寶舒巷城出生於一個藝術氛圍比較濃厚的家庭,從小與父母在香港看粵劇名伶的演出。曾參加音樂社的粵曲訓練班,也喜歡畫畫(陶才子跟他一樣),他少年時經常在天台上遠眺街道,繪畫素描速寫。他的背景喜好, 跟台灣的白先勇有點接近, 他一心一意埋首創作的還是文學作品, 小說,散文詩歌。曾就讀上環的育才書社(Ellis Kadoorie School)及教會辦的華仁書院。

他在二戰期間就讀英文書院時,受了朋友及中國南來作家的影響,開始投稿。1941年後戰爭爆發,他只得離開在聖誕期間淪陷的香港, 前往廣西。

1944 年國軍節節敗退,他成了難民。其後與一位偶遇的青年朋友結伴,徒步穿州過省,從宜山到貴陽,每天身負行囊、曉行夜宿,途中暫停時替人家擺賣故衣籌路費,輾轉到了昆明才找到工作,在盟軍機構中擔任文員,也做過翻譯員。戰爭結束, 他在1948年底返港同家人團聚。

五十年代初他曾以「秦西寧」的筆名,在《新晚報》副刊及其它報刊上發表兩千字的現實短篇小說,以馬克.吐溫(Mark Twain)式的幽默手法描繪都市中的小人物。那時每月最多寫七篇,廣受讀者 (當然也有編輯)的歡迎。

舒巷城日間在寫字樓工作,一來不想讓老闆知道自己業餘寫作,二來也不想在同事之間暴露了「作家」的身分,為了深入生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帶來不便,因此使用 了多個筆名發表作品。舒巷城喜歡接觸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積累生活素材。膾炙人口的小說《太陽下山了》和《鯉魚門的霧》; 相信創作意念,來自土生土長舒巷城,在香港生活,及觀察人物事件的真實體驗。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