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丁屋到全景監獄:香港血緣與地緣結構分析

2014/06/14 14:28:34 網誌分類: 政治
14 Jun

近來香港社會分裂狀況愈來愈漂亮,宛如春秋戰國,政治上分建制和泛民還不夠,還有分本土派和大中華派,再加上原居民派。在這以外,還有一些人隱身在幕後,對政局有影響,但從不現身。這班人最聰明。他們是怎樣背景的人?總之就是你不察覺到的人就是了。不然讓你知道了,他們就不是高人了。我身份比較尷尬,我是原居民子弟,但相信中港融合才是香港的出路。我雖與多數活躍於網絡的港人觀點不同,但也感覺到我與很多較沉默的香港人意見相同。為甚麼呢?活躍於網絡的港人公審他人傾向很強,形成了主流聲音,會對明確的異見聲音做出無意識集體自動攻擊。所以覺得自己非主流的人一般都不會說話。

寫這一集內容,是因為有意見相近的朋友,質疑了丁屋制度。因為我有丁權,不小心中了政治地雷。首先我得表明,我雖然有丁權,但其實香港政府對原居民削權的工作很有效,一方面密密向原居民收地,另一方面則以行政法律理由一拖再拖。我想告訴大家,多數擁有丁權的原居民,都沒有得到丁屋,丁權只有有地才能使用,沒有地的話,丁權最多只能以很低賤的價錢賣給地產商,由地產商代為行駛權力。就這一點,香港非原居民根本沒必要搵原居民找碴。

再者,我想告訴大家,血緣是很重要的人際關係。一個人落難,向政府求助,須要填上好多表格,都還不知有沒有着落,但是中國人憑着血緣關係,只要認定是宗族子弟,傳統一般都會願意施以援手。這是政府作為機構與中國人傳統宗族作為社會機構的最大差別。

如果外人單純地把宗族片面地視為特權機構,那就很明顯忽視了宗族在傳統中華文化中的存在意義。我要坦白,對於血緣、地緣、社會組織等概念,一年前我還不是很敏感,不太意會到其重要性。我之所以開始明白,也得感謝陳舜臣這位日籍華僑文學家以及露絲潘乃得這位美國人類學家,他們對中日文化的分析,令我得益不淺。其中他們教給我最重要的幾個概念,即血緣、地緣及社會組織方式。

在潘乃德小姐寫日本的《菊與刀》中,她把日本與中國的家族單位做比較,並形容中國人傳統的宗族為一種強大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以血緣及姓氏為基本紐帶,肩負起傳統社會多種功能,可以開發出家族企業,又會為同宗族的子弟解決學習需要。換言之,政府可以腐敗,沒有福利給人民,但宗族會把這些都攬上身,用粵語和本土情懷來講,這叫做人情味。當社會鼓吹仇視擁有丁權的原居民,該社會實質上在破壞自身碩果僅存的人情味和團結單位。

另一種傳統重要社會組織,來自地緣,香港人稱之為街坊。因為住得近,所以關係好,每天問問對方食飯沒有這種好像沒意思的問題,其實是保持人倫關係。打個招呼,有賊入屋即會互相呼應救助。我住紅磡,本來有一家涼茶店經常惠顧,店少東很豪爽,有時多吃一兩碗龜苓膏,都不計較,最緊要同佢搭嗲,東拉西扯。然而,包租公見該地點生意好,加租趕走他們,換來所謂的龜苓膏連鎖店,都沒有人光顧,幾個阿嬸在現代化管理學支配下不被允許與顧客搭嘴。地緣上的人情味又被摧毀一味了。

我自己通過老師的美學課學習馬克思主義,似乎跟傳統左派學的有所不同。我所了解的馬克思強調人的社會存在,馬克思論階級鬥爭,基本上出於他生存那個時代的主要社會矛盾的反撥。果真如此,左派論者根本就不該單從階級去批以丁屋維繫的宗族的不是,而應該更全面從社會組織和團結的角度去思考宗族的價值。宗族財產傳男不傳女,固然是不完整的,但這不代表它的價值就可以隨便全面否定。任何一個社會要取消一個舊有制度,為政者必要提出新制,以確保舊制功能得以補充或繼承,香港不願搞社會福利,卻要把本來擔起了族內大多數社會福利的機構取消,這說不過去。

事實上,在香港這個胡亂現代化和制度化的社會,根本無人為香港社會結構認真把過脈。鄧小平答應五十年不變的用意,我相信這不是為香港人好,而是因為他明白到港英養育下的港人意識形態與中國人差別巨大,無法挽回,索性放棄回歸後的第一代,讓他們馬照跑,舞照跳。做法有如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改拜金牛,耶和華神決定不讓第一代以色列人入應許之迦南地一樣。當時上帝預計的時間是四十年。四十年曠野與五十年舞照跳,我相信意義是一樣的。

現代化政治的一個趨勢,是把一切血緣和地緣連結都斬斷,以個體的孤立換來集體管治的輕鬆。不知大家聽過當代為人引用相對最多的思想家福柯的全景監獄比喻沒有。所謂全景監獄,是一個最容易管理的監獄,獄中每個囚犯都不會團結,反而認為自己是主體,因為他們在100%透明的獄室中看到了所有其他囚犯,當有任何其他囚犯違規,他就立即通報獄卒,情況是全景監獄中每個囚犯都這樣想,不察覺自己是囚犯,當自己是獄卒。結果,全景監獄幾乎不需要有獄卒看守,就管治得非常有條理。監獄有秩序,好處是大家都得到安全感,代價是大家都失去了自由和人情味,人際關係嚴重異化。

分享一個教學個案,某季,我負責任教一個課程三班中的其中一班,本來我為自己那一班預備了更多的導修及更前沿的課堂內容,但是其他兩班的老師沒有這個教學計劃,就以三班須要公平處理否決了我的計劃,也不贊同我教有關內容。主任老師擔心的是,有學生投訴三班待遇不公平。

這個個案反映了一個三輸局面,其發生機制是在個人主義及公平的旗幟下,任何人都不應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資源,如果有人得到更多,公平的做法有兩種,增加資源令三班同享相同待遇,但這對施政者的老師來說有困難,於是一般採用更容易的做法--大家都減去有關福利,那就公平了。於是,個體投訴愈多,施政者對於惠民措施就愈謹慎,結果是大家一起失去,而且失去很多。

香港人仇視原居民擁有丁權的情況,明顯就與這個案同一原因。在個人主義及公平原則下,大家都寧願大家一樣窮。至於富人,一般都聰明地隱身於幕後,盡可能不被發現和捕捉,或以慈善家的姿態示人,逃避仇富。

對於人口多的社會,地方容易結成強勢團結單位,不利中央集權管治,西方的做法明顯是吹捧個人主義,在個人主義最自由的幻象下,個體難以與他人結社,對專業機構和政府發生最大的倚賴,反而非常有利中央集權管治。

一般現代化都是一個去集體主義的過程,把人有多孤立做得多孤立。即是說,人愈異化,愈好管理。而最高端的管理,就是把你異化了,卻讓你以為自己很自由。

簡單問一個問題,某人快病死了,臨死前,如果無利益關係,來探病的會是怎樣的人?如果是傳統宗族社會,起碼有一班鄉親來探病,現在也許只有一些教會人士來探,如果有左派背景,因為信奉集體主義,還會有些老同志來探吧。至於網上結織,一起遊行的所謂志同道合,會來探病嗎?

做個臨死探病TEST,或許大家就容易一點看出最強的社會黏着劑到底是甚麼?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最新回應

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

現時香港情況,正是全面學習中國文革時期的惡行,口口聲聲要民主,其實係自我民主,不需守法,大話連篇,候德健說得不錯: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事實是不足夠?

泛民也不是好東西,它是常用謊言手段的傢伙!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9/06/20

年青真是好 充滿活力

彭彭
彭彭 2019/06/19
@我係你舊生...

感謝同學... 等候下一個風和日麗的自由寫作時代來臨吧(完全不知何時)... 現在是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