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慈(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2014/07/04 00:38:05 網誌分類: 高曾大德的故事
04 Jul

應慈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出家為僧之人,不是有前世的宿緣,就是自性中有那麼一點善根,於是,在世俗的生活遇一偶然因素,便引發開來,從此皈依佛門,尋求正果。應慈法師就是如此,他生於1837 年, 俗姓餘,名鐸,號振卿,法號顯親,晚年別署拈花老人。祖籍安徽歙縣,其父是新安江上游的一個鹽商家庭,家中資財富有,其父在應慈幼年時就病故了,他的母親,在妊娠期間曾夢見僧名引磐,爾後生下了法師。

    因為其母篤信佛道,每天念誦《金剛》、《彌陀》、《大悲》等咒語時,法師聽到就心生喜歡,暗暗誦記於心。12歲時就隨母親一起吃素。母親見幼年的應慈天資聰穎,讀書頗為上進,就希望他走上士途之路。法師不辜負母親的期望,真的考上了​​秀才。當時正值國家內憂外患,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腐敗無能,目睹國家日益衰敗,法師無意於仕途。母親希望他早日成家立業,就為他婚配,以為他至少得守住父親留下的那筆產業。誰知婚後不久,其妻就亡故了。母親又為他續妻,不久亦亡。於是鄰人和親友私下都說他是“和尚命”。法師聽到這些話以後,不由得生出對於世俗人生虛幻無常的感念,覺得如果再娶,豈不等於自己手刃他人,殺生害命。念及這一層,應慈法師實在於心不忍,遂發出家修行之念。

    1898年,他毅然辭家去南海朝禮普陀山,發誓在佛門淨土守住自己。恰好在途中遇見南京三聖庵的明性禪師。應慈力請明性禪師收自己為弟子,明性聽他講出自己的身世,唯恐他富家弟子難耐佛門的清苦,難行梵行,於是就提出條件,先考驗他三年,觀其心志,應慈既然主意已定,就一口應諾。這樣,明性才把他帶回南京的庵中。此後,應慈一改在俗時形成的生活習慣,布衣粗食,不辭勞苦,如是三載,明性觀其行,以為孺子可教,就為他剃度出家。

    1900年,應慈乞戒於寄禪和尚座下,後又隨鎮江金山寺的大定和尚習禪。1901年至1902年秋朝禮天竺雲棲寺,在西湖的靈隱寺、昭慶寺卓錫兩年。1903年秋,他奉師父之命到常州的開寧寺參謁冶開禪師。一天,他進入禪堂答冶開法師的話頭,冶開問:“念佛是誰?”答曰:“無是誰,無非誰!”由此得到冶開法師的器重,並於1904年與明鏡、月霞、惟寬一起被冶開法師引為入室弟子,受記為臨濟宗第42世。其後,又隨月霞法師參研《華嚴》奧義,歷12寒暑。1917年,月霞法師圓寂,他遵受師之遺囑“力弘華嚴,不作方丈”,始終以弘揚華嚴為己任,講經傳戒,參禪說教,發揚了華嚴精義之大德。

    佛法要教化一切有情,莫不先端正自己,用自己的“誠”與“正”來降服他人。一次,有一位老居士聽信別人的傳言,竟闖入他的房中,打了他一巴掌。當時應慈法師正在讀經,這突兀而來的一巴掌,把他戴的帽子都打了下來,他看清了來者是誰後,彎腰從地上拾起帽子,戴好了,繼續看他的經書,這反而使該居士尷尬無比,無法下場。過了一段時間,等事情弄清楚了,這位居士又登門謝罪,請求懺悔。應慈法師寬宏大量,笑著說:“不知不罪,知錯認罪,難能可貴。”

    應慈法師曾經富貴,又考取過秀才。然一旦入佛,卻早把權利、地位、金錢視作浮雲流水,身外之物。世間苦,做人亦苦,離棄紅塵的羈絆歸於佛門,依然無法棄離與迴避做人。成佛也正是從做人始的。佛教的教育不只是教人們去如何了生脫死,列是教人去如何包容人,以不生計較之心,看輕自己的,故應慈法師能面對居士的侮辱不驚不怒,從容處之,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高人之處。法師一生高風亮節,於名於利也極為灑脫。

    他一生不貪圖名利,也不巴結權貴,惟以自己的苦心修行來證得菩提。所以,法師在社會中立身嚴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寧願終身入憂苦,不將佛法作人情。”他所關心的是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安樂,傷心國家之不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他說:“吾不禁為人道憂,更不禁為國家憂。”應慈法師深知眾生很苦,所以,自己的生活非常儉補,要求僧眾發揚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傳統,痛斥不上求下化,不策勵修持的享受派,提倡勤儉節約。他終年穿的是粗布衣服,吃得是普通蔬菜。法師注重戒律,也有一個規矩,吃飯時不准講話。一次,他與弟子一起吃飯,弟子們你言我語,講個不停,應慈法師一言不發、默默站起來,提筆寫了一首詩,批評吃飯時講家常話的不良習慣。自此以後,弟子們吃飯再也不講家常話了。

    法師平時待人隨和,但嚴守佛禮,依教奉行,毫不苟且,風骨嶙峋。民國元年,他和月霞法師經人介紹在上海的哈同華嚴創辦華嚴大學。在這裡,他除講授佛學外,每日還堅持修習禪定。後來,園主人羅迦陵要法師們於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日給主人做禮拜。應慈法師與月霞法師堅持出家人不應向在家人禮拜的原則,憤然離開上海,到杭州繼續辦學。

    法師在出家前,因曾修儒學,所以對此有較深的根基。出家後在講經說法之時,常融儒入佛,要求學佛人先做一個正人君子,然後才能學好佛,所以學佛不在學佛,而在於做人。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住自己的究竟與根本,於迷情無明的人生中走向正覺的自由、解脫的人生。他認為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仁、 義、禮、智、信的精神有相似之處。他認為佛法主張的佛法不離世間,巧把塵勞作佛事的思想,可以理解為做人要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他主張修行人要去掉一切物情,覺破一切迷惑,離念除妄,惟此才能不動心,不動才能定,定而生慧,才能覺己覺人。這才是學佛之道。他堅持佛法救助世間,首先在於救助人心的道理,他用圓融的智慧,以他對儒佛的參學合為一體,來浸潤眾生的性靈,使這些覺情迷苦的人獲得一種精神的救助,支撐自己忍這世間之苦。所以,儘管當時時局多變,海內兵氛鼎沸,風鶴頻驚,而法師仍能克服種種困難,堅持講經說法,闡揚大乘,以增加人們在這內外交困的世間活下來的勇氣和信心,擁有一顆堅強的靈魂,來直面人生。他在80歲時,猶以講經弘法為事,有人勸他多加休息,他說:“八十老翁,日薄崦嵫,余光垂微,不以說法利生,供養塵剎,復何圖耶?”一番話便可感法師“老驥伏櫪”之心。亦可感法師從多年參研佛理中得出了佛法的真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法師,1957年,他86歲高齡時,仍在上海玉佛寺開講《華嚴》全部,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弘揚《華嚴》教法。

    這種在學佛中求得的對待人生的態度,一直是應慈法師處世的根本。所以法師在有生之年,常行精進。除弘法以外,法師還開辦僧學,培養人才。1911 年,法師在上海哈同開辦華嚴大學之時,就造就了不少如持松、常惺、戒塵、慈舟等高材生。1917年,又與月霞共同發起,在常熟興福寺創建華嚴講堂。1925年,在常州清涼寺開辦清涼學院,培育華嚴預科學僧。1928年,在上海辛家花園興建華嚴七處九會大殿,成立清涼學院,續辦華嚴正科。後又在常州永慶寺、無錫龍華庵繼續宣講80卷本的《華嚴經》。1939年,在上海建立華嚴速成師範學院。1948年,在南京建立華嚴法會,講授華嚴《探玄記》。法師一生抱著“紹隆佛種,為法忘軀”的志願,弘法的足跡遍於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河北等省市。除宣揚《華嚴》教義外,還多次講演過《般若》、《楞枷》、《楞嚴》等。法師潔身自好,從不輕作授徒傳戒之事。法師一生曾於1931年、1933年、1935年、1940年在安徽蕪湖、福州鼓山、浙江天童、江蘇無錫等地寺院參與開壇傳戒,傳佛心要,繼佛慧命。

    法師對於佛法的弘揚,除了講經說法外,還致力於刊印經籍,傳佛心印。法師先是襄助常州天寧寺冶開禪師創辦毗陵刻經處。該處所刊印經書的捲數,幾乎與金陵刻經處相等,還為揚州眾香庵校刊很多經典。1933年,在上海得《普賢行願品疏》,就籌化資金,重刻經文。這年,又出版《華嚴經》。1942年,在常熟虞山興福寺刊印《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會本》。1943年,在上海印行華嚴初祖杜順和尚的《法界觀門》。1944年,法師任《華嚴疏鈔》編印會理事長。《華嚴疏鈔》由於年代久遠,在宋、明兩代屢經離合,不免有出入。為恢復該書的本來面目,法師不畏事巨時艱,輾轉遷延十餘載,終於使淹沒1000多年的《華嚴疏鈔》得見復刊流通,在1945年出版了《賢道探玄記》及《地藏三經》。1948年,又命校勘《清涼行願品疏》。1952年,法師聽說揚州大、小品《般若波羅密經》,十年前毀於外禍,在他的努力推動下,重刊大小品《般若》,使之流通於世。

    法師之於佛法,是正信的佛法,所以從不說感應,不說神通,唯心戒佛。法師平生不談說詭異神奇,也從不吹噓自己看何神異經驗,他堅信自己的內心,所以對萬事萬物都有正知正見,無論面對何種情形,都能鎮定超然。抗戰時期;南京、上海的敵偽曾多次請法師出面主持法會,都遭到法師的斷然拒絕。1943年,我國僧侶抗戰工作史《奮迅集》一書再版時,請法師作序,敵偽雖一再阻撓恫嚇。法師依然欣然命筆,毫無懼色。他在序中闡述了國家之安危與個人修行的關係,“當國家清平之時,自應隱逸德修,一旦有事,仍當作獅子奮迅以赴……”這是何等深徹的洞兒,是法師深明大義的表徵。解放前夕,有次法師在新生電台講經,談到有些人聽到誣衊共產黨的謠言恐懼萬分。他說:“ 毛澤東先生也是中國人,他又不是三頭六臂,有什麼可怕呢?”謠言是非止於智者。正因為有正知有正見,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領悟與理解,保持智者的冷靜與洞明。臨解放前夕,有些海外徒眾邀他出國,安度晚年。應慈法師對此一一婉謝。他說:“投身異國,本非所願,且弘法利生大業為終身之志,豈能圖一己之利而不顧?”

    法師一生解行並進,宗說兼通,講經傳戒,參禪說教,興辦佛教學院,刊印徑典注疏,把精力都傾注在一點一滴的利生護法的事業上,他真正看淡了浮名,堅持不作方丈,以免為事物糾纏,故身無長物,一生過著“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的雲水生涯。而對於著書立說,亦認為古往今來,佛注論疏早已是汗牛充棟。當務之急是精研佛理,依教奉行,足夠應用。以此可見,應慈法師既不注重玄談佛經奧義,也不忙於著書立說,他是將自己的所信所修弘化在他的行動中,以自己的言行去教化眾生、救心、救身、救世。

    1956年,應慈法師圓寂,世壽93歲,僧臘63載。歸葬於廬山冶開祖塔墓之側。他一生實踐佛陀的“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宗旨,碩德高行,體現了在自己的詩中表述的姿態與境界。正信、灑脫,不為外務所累,春風怡然。

        策杖離京去,西湖野外家。

        跏趺遍地坐,行腳走天涯。

        有縛終須解,無緣路亦賒。

        寒冬花塢裡,相伴臥煙霞。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