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理(賢首第一人)

2014/07/30 08:47:00 網誌分類: 高曾大德的故事
30 Jul

通理

(賢首第一人)

 

    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有一位僧人在研讀佛教經典《清涼大疏》時, 從中獲悉佛教聖地五台山原來是文殊師利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心中不禁生出無限景仰之情,暗暗地發心啟願,要不畏道途艱險,前去頂禮膜拜,以表自己的誠懇心願。

    於是,他離開了一直都居止的寺廟,上路開拔。經過了許多時日,受盡千般學勞,他終於來到五台山附近,先止息在萬緣庵,宣講《報恩經》,虔心修持,弘法傳教。一天,他忍不住自己對聖境的渴慕,就離開棲宿之庵,信步向山上走去。剛開始,朗日高照,風止樹靜,四周充溢著一片靜穆與安寧,給人一種置身於佛國淨土的感受,神秘而驚奇。這位僧人不禁為眼前的景物所深深陶醉,完全將自己置身於一種神聖的境界之中,只覺得新奇、神秘,忘身物外,渾同天地。什麼疲勞,什麼飢餓,什麼時間空間,全然置諸腦後,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可是,時間卻依然在慢慢流逝。就在這位僧人只顧欣賞、只顧感受的時候,適才那一輪朗日早已西沉,天守中白雲靉靆,夜風也漸漸地次了起來,刮動著樹枝,發出陣陣沙沙的鳴響,此伏彼起,森然怖人。但是,這位高僧彷彿被什麼神秘的力量推動著似的,全然沒有發現這一切。他只是一昧地往前走,往前走……

    就這樣,走了很久很久,他突然發現,前面的山谷中,閃爍出一道強烈的光芒,明亮而強勁,寬廣而絢爛,彷彿夏夜的晴空中,那條金波湧動的銀河,招引人向他奔去……

    於是,這位僧人就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飛奔而去,他想尋找到這閃爍的光之源……可是,等到他覺得自己已經來到這光的源地時,再抬頭朝前看,卻發現這光芒分明又在前面,他接著又馬不停蹄地往前赴去,卻依然一無所獲—— 那道耀眼的光芒分明還在前方閃爍,招引自己向它追趕過去……

    就這樣,直到人僧走到了山谷的盡頭,沒辦法再繼續向前走了的時候,再抬頭看,剛才還閃爍不已的那道光芒卻倏忽而逝,半點踪影也找不到了。

    光芒沒有了,天地之間頓時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抬足舉步,十分艱難。過了一會,終於從剛才那種沉迷、陶醉狀態下省悟過來的高僧,不知身在何處……

    在數次努力均告失敗之後,這位僧人就跪下地來,雙手合十,十分虔誠地祈禱說:“菩薩!弟子迷路荒郊野外,無法回去,請求菩薩大發慈悲,指示歸途!”他的話音剛剛落聲,身體尚未站起,卻突然感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攝住自己,如同飛躍一般,只聽得耳旁風聲呼呼作響,不過轉瞬之間,人卻就回到庵門之外。這位僧人不禁大為驚喜,推門進去,遍告眾僧說:“菩薩顯靈,送我歸來!”又禁不住揮毫賦寫了一首偈頌:

        菩薩慈悲,不可思議;

        六十餘里,頃刻而至。

    拜服、敬仰之情,流於辭表。

    這位頗得奇遇的僧人叫通理禪師。他是清朝都城北京万善寺的住持。

    通理禪師字達天,俗時姓趙,是新河(今河北新河縣)人氏。父親叫趙士公,母親姓白。

    通理禪師生性端穆、慧敏,言行舉止方面,經常表現出與眾不同。初讀詩書、略通文詞時,他便見解超邁,不時表現出超然塵寰之外的志趣。二十歲時正式出家。

    在岫雲寺,通理禪師更加深入地研習律部戒條,津津有味,沉迷其中,不知身外世界。當他有了一定的佛學基礎之後,便負笈京師,探訪古剎,拜謁名師。最先,他跟隨善應法師聽講《彌陀經》,略有省悟;接著,他又在衍法和尚哪裡聽演《楞嚴經》,頗有會心。

    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不二老人在京師之北的香嚴寺講演《法華經》,通理禪師慕名前來聽講。並虔敬地請教疑難。正是憑著這種恭肅的態度和嚴謹的鑽研精神,不多久,他便對博大精深的《法華經》的經義多所證通領悟。參叩之際,不二老人不禁對他的佛法進境大加首肯。

    這之後,通理禪師便告別法師,退隱京郊名山妙峰之下的石草精舍,一方面,更加刻苦努力地鑽習、研讀佛教經典;另一方面,決心註釋《法華經》和其他各種經籍。當他一邊參證、 一邊註釋之際,不覺為經律中的深奧妙義所深深折服,啟悟徹通,收穫巨大。有時候,他也會碰到一些自己一時參證不通的要義,便寢坐不安,食不知味,接連十多天,也不能下筆寫上一兩個字。就這樣反复再三,殫思竭慮,終於豁然開朗,一切疑難,泮若冰釋,迎刃而解。

    註釋完畢《法華經》之後,通理禪師便離開石草精舍,再次來到岫雲寺,參拜師尊,探討“四分” ( 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五篇” ( 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 戒律的精微。不覺水乳交融,大見提高。

    接著,通理禪師又回歸京師。參拜永禪有祖。盡得秘要傳授。於是。他便又開始探究, 闡發華嚴宗區分、辨別佛教各種教義和流派的學說。不遺餘力。終有大獲,從而成為有清一代賢首宗第一人。

    如日中天的通理禪師憑藉自己的修持贏得了僧眾的尊敬,出任京師萬善寺住持。兩年之後,他又力辭而去,隱退到遺光老屋。置身於破牆敗椽之下,依然精修不止;弘法講說,從不懈怠。後來,他又來到嘉興(今浙江嘉興)善應、香界、拈花時諸山,設壇弘法,多達三十餘會;持式十四期,超度眾生。造就新學,數不勝數,計不能計。使得當時江浙一帶,佛教為之大盛,萬眾一心,敬羨教宗,也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盛朝盛舉。

    到了清乾隆葵酉(公元1753年),通理禪師奉皇帝欽命,開始管理國家的僧錄司印事務。

    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壽。其時正是秋風送爽的金秋季節,天地間一派豐收景象。當時前來祝壽的僧人很多,甚至連遠在西藏的宗教領袖班禪厄爾德尼也不遠千里,來到京師,向高宗乾隆皇帝恭賀萬壽。

    因為通理和尚的職位,很自然,班禪大師在京師的活動就由他負責安排。他們一起誦經念佛,為皇帝祝壽;餘暇的時間裡,又一起暢論佛法大義奧旨,互相參證發明,諸多地方,英雄所見略同。因此,彼此間結下了友誼,班禪大師離京返藏前夕,為了表達自己對通理禪師的敬重之情,特地贈與他香帛、曼答等物;而通理禪師呢,則十里送別,依依不捨。

    乾隆壬寅(公元1782年)六月十三日,通理禪師召集門徒弟子,告訴他們說:“我這八十多年來,從來沒有遠離佛法一步。可是,今天我卻想問你們一句:這佛法到底是有呢,還是沒有?”大家一聽,無不面面相覷,無以應答。通理禪師一見,不覺微笑著看著他們,便寂然仙逝。

    時年八十三歲。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