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來參選看畸型的政治文化

2007/10/16 19:20:54 網誌分類: 政治
16 Oct
 

  早前,本土行動成員何來故技重施,爬上正在拆卸中的皇后碼頭上蓋,旋即吸引傳媒鏡頭的聚焦。可是,今次何女士的行動並不是一貫反對清拆皇后碼頭,而是就自己宣布參選立法會港島區議席補選尋找一個「背景」,以吸引市民注意。

 

  何女士在發表參選宣言中強調,由於不滿陳方安生在撐普選遊行中提早離隊往整理頭髮一事感到很傷心,因此決定出來參選。誠然,根據選舉法例,任何合資格的市民均有報名參選立法會議席的資格,甚至乎包括「巴士阿叔」這類多次未達致選舉法例要求的人士,亦可高調地向傳媒宣布參選的決定,任何市民都不得異議。

 

  惟何女士宣布參選,不論是否得到足夠的提名人支持,或是個人資產或贊功金額是否根本不足以作為在提交提名書時繳存選舉按金之用,市民都只視為「政治行為」的表態,並不相信何女士最終能進入議事廳。

 

  可是,自何女士宣布參選後接踵而來有關其個人背景的信息,包括未婚生女、一直以來依靠政府綜緩為生,甚至乎自行透露九歲女兒一直在獲友人資助下就讀國際學校,但因資助不再,故女兒現正失學等種種行徑,不但使人驚訝,更令到不少家長十分憎惡其所作所為。在一個親子網站討論區內,發言家長群起攻之,視這種「孔武有力」,能自我照顧,擁有工作能力,卻不思進取,只懂向政府伸手取錢,完全沒有承擔母親責任的人為青少年的壞榜樣,社會寄生蟲,更遑論提出任何支持參選的論點。

 

  更甚者,何來指出多年來是得到一名外籍朋友的幫助,因此才能讓女兒入讀大嶼山國際學校。由於國際學校學費不菲,該名外籍朋友對何來的資助可謂不少。那麼,何來一直領取社會福利署的綜援金,未知會否較該外籍朋友的資助還小?又或是,何來領取的綜緩金已包括女兒的生活費,卻因有朋友的資助,何女士便能將這些綜緩金額作為一己「行動」的經費了。因此,我們必須責問何女士,並要求交待清楚綜緩金的運用,有否出現與實際用途不符的違法情況?

 

  何女士又指稱,由於得不到該外籍朋友的資助,因而決定讓女兒留在家中自學,以便尋找適合的學校讓女兒上課。由於何女士女兒至今停學不足三個月,在法例上並未違法,但已受到教育署的關注,以及接觸商討進一步安排。無論結果如何,小朋友接受教育是知識明理的首要重任,並非可單單由「自私」的父母隨意決定。否則,小朋友重蹈父母的行為,豈不是為社會製造另一個寄生蟲。

 

  另一方面,何來與「巴士阿叔」在沒有一定支持者的情況下宣布參選,足以反映香港政治文化的畸型面。

 

  簡單來說,「巴士阿叔」是一名機會主義者,在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不會因宣布參選而取消領取綜援資格),亦能做到「臉皮夠厚」(巴士片段曝光後仍能大言侃侃地談論各項「發財」大計),那麼趟一趟「政治」混水,看看有沒有便宜可撿,對「巴士阿叔」而言,何樂不為呢!

 

  相對於「巴士阿叔」的投機取巧,何來參選卻可能包含個人悲劇的元素(但這不是行為表現的藉口),因而以個人偏激行為作為對整個社會提出的控訴。

 

  根據互聯網資料顯示,現年四十二歲的何來,於一九九一年在演藝學院舞蹈系畢業,曾任舞蹈劇團成員,並於九年前誕下女兒。對於一名剛逾三十歲的女子來說,本是一個幸福家庭的寫照。可是,何來女兒父親的資料,不單在互聯網上不多,而何女士亦絕少談及,只知道是一名外籍人士,現時仍有與何女士保持聯絡。至於何女士怎樣與該外籍人士認識?怎樣發展一段情?為何在雙方在有了下一代後仍沒有結婚打算?市民便無從知曉,而何女士亦沒有作出任何交待。

 

  雖然,上述提問是十分關乎個人私隱的問題,但作為宣布參加立法會及區議會議席的參選人,選民有權要求參選人具有敏銳的政治觸覺,良好的管治技巧,以及高尚的人格操守。現時,立法會港島區議席的另兩名候選人葉太及陳太(雖然個人並不認同陳太「老來參選」的決定),縱使出身於單親家庭,但各自均擁有一個稱職的母親,悉心教導子女成長。此外,葉太及陳太都是憑藉個人的毅力和鬥志,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為重要的,就是兩太都有一個溫馨的家庭。葉太丈夫雖然早逝,但沒損葉太對丈夫的愛意,而葉太女兒對媽媽的栽培,更多番表示謝意,足見母女情心。至於陳太,雖然丈夫極不贊同參選立法會補選的決定,但在夫妻同心的理念下,在對外時仍口徑一致,而女兒更是陳太宣布參選記者會上的唯一工作人員。縱使市民對葉太及陳太評價不一,但均認同兩者是作為孝順女兒、或盡責父母的好榜樣。至於何來,相信在此已不用多談了。

 

           總結來說,一個人在感情上遇到挫折,甚至遭人玩弄和拋棄,難免大受打擊,情緒顯得波動。可是,真正有作為,肯承擔的人,往往能面對失敗,為自己重新訂立人生目標,故能再振作起來,得到別人和子女的尊重。反之,那些自暴自棄,只懂得以偏激行為發洩不滿情緒,以及經常將個人理念鑽進牛角尖者,最終只有孤單、無助、沉倫不起的境地等待著他們。若然受影響的只是個人本身,遺害相對不大。但若要整個社會和下一代為個人的不智行為而承受惡果,非但得不到別人的同情,最終更會導致「親離子散」的下場,而傷害最深的還是自己。

 

 

寫於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