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遲暮
美人遲暮
美人遲暮

世界眼中的65个中国国庆(华彩65周年·印象篇·)

2014/09/29 22:32:59 網誌分類: 未分類
29 Sep
世界眼中的65个中国国庆(华彩65周年·印象篇·)本报记者 刘少华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29日   第 01 版)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1949年10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新中国的成立。几乎同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生平、照片等,陆续出现在西方媒体中——这是世界对新中国10月1日的记忆开端。

从泛黄的旧报纸到明亮的数字屏,中国的故事闪烁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具有符号意义的国庆节留给世界的是一个从积贫积弱,到让世界“无法移开目光”的大国形象。

 

从冷处理到“中国时刻”

 

尽管在很多国家的媒体中,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国庆都得到了热情洋溢的报道,但也有不少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从几个历史节点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形象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时,许多外媒没有表现出热情,这种状况直到1959年都没有改变。“非常枯燥”、“嘈杂”,一位英国记者的描述,是当时外媒报道的代表。

到了35周年国庆,外媒的报道积极了许多。那一年,邓小平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外媒的话语里也多了几分赞扬:“雄赳赳的分列式,象征着他们1978年以来所奉行的务实路线的胜利。”

那一年,被称为“中国化妆品王国皇后”的靳羽西,受邀担任美国一家电视台转播中国国庆的主持人。事后,她接到了许多贺电:“朋友们纷纷说‘中国正在重新崛起’。”

60周年国庆,《时代》杂志早早地做了准备,那年9月的杂志封面,一枚闪亮的五星中间赫然写着“China’s Moment”(中国时刻),配着一句话:“尽管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有时甚至有些不幸的道路,但在建国60周年之际,中国昂首挺立。”

 

阅兵场上的中国实力

 

世界记忆中的10月1日,少不了中国大阅兵的画面。

国庆阅兵,是展现国力的时刻。中国的“硬实力”如何,影响着“软实力”的效果,军力背后,是大国实力。

但在外媒眼里,第一次国庆阅兵,场面虽大,军力仍显寒碜。“中共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空军……”,甚至10年后,阅兵留给外媒的印象仍是“在空旷的广场对面站着数千名仪仗队,排列得就像玩具兵一样”。

然而在1984年的国庆阅兵式上,观礼台上的外国专家们忽然站起来高呼:“飞鱼!中国飞鱼!”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导弹方阵。在法新社、美联社、《读卖新闻》等媒体中还能看到,与导弹一道走过或是飞过天安门广场的,还有喷气式战斗机、轰炸机、坦克、装甲输送车和战略火箭等。

到了1999年的50周年国庆阅兵,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力增长更为明显。“这支世界上最大的军队、270万人的人民解放军实力日益增强”,外媒敏锐地注意到,东风—31导弹、“飞豹”战斗机等武器悉数亮相。

2009年的阅兵式上,日本共同社发现,“中国已拥有世界一流的武器”。而《欧洲时报》则直言,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最“硬”的实力。

这背后是什么?彭博社说得很清楚:“中国现在一天的产出相当于50年前一年的产出。”

 

世界将无法移开目光

 

国庆只是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审视历史,每个被解读的国庆,都与中国所经历的重要节点息息相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新纪元的开始;1979年,中国迈进改革开放的年代;1984年,中国设立第一批开放城市,《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订;1999年,世纪之交的中国迎来了澳门回归;2009年,中国刚举办完奥运会,而30多年的改革开放,真正地改变了中国……

如今,又是新的历史节点。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中国,即将迎来第65个国庆日。

更重要的是,“中国模式”开始被外界广泛讨论,中国“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屡次被外国领导人提及,英国最大的广告和公关集团WWP调查发现,“中国梦”的吸引力在日益增强。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亚洲四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被热情接纳,实质性进展越来越多。如何“搭中国发展的便车”的话题,将跨越中国第65个国庆日,成为世界关注中国的焦点之一。

早在2009年的国庆,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就认为,中国将使“世界其他国家无法移开目光”。未来,相信更是如此。

 

   世界眼中的65个中国国庆(华彩65周年·印象篇·)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09/29/content_1483706.htm#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