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數據周二出爐 預計增速進一步放緩

2014/10/20 16:45:25 網誌分類: A股 期指分析
20 Oct

GDP數據周二出爐 預計增速進一步放緩

===本文導讀===
三季度GDP周二公布 增速或放緩至7.3%
多項經濟指標呈現亮點 高速衝刺不利經濟長跑
十八屆四中全會今日開幕 法治思維賦予中國經濟新起點
三季度GDP周二公布 增速或放緩至7.3%
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報告將於周二出爐,人民網綜合十家機構預測值發現,三季度GDP同比增速的平均預測值為7.3%。多位專家分析,國內外多項因素造成了三季度GDP增速放緩,預計四季度和明年增速將進一步放緩。
十家機構中,給出最高預測值的前兩家分別是上海證券的7.5%以及中信建投的7.4%;其次,申銀萬國、中金公司、交通銀行、中信證券以及摩根大通五家機構均給出7.3%的預測值;預測值最低的為美銀美林、方正證券和興業證券三家機構。
國內外多項因素導致三季度GDP增速放緩
市場普遍分析認為,國內四方面主要因素導致三季度GDP增速下滑:一是去年三季度GDP基礎較高;二是房地產調整傳導至下遊行業,並拖累固定資產投資;三是今年第三季度氣溫較高影響供電、工業生產等;四是前期增長比較快的汽車、智能手機等隨著市場飽和度提升,增長動力由高速向中高速回歸。
從外部條件看來,全球疲弱狀況還沒整體轉變,國際增長前景不夠好。因此,在外需沒有改變的背景下,我國的外貿出口恢複空間有限,對國外投資也有影響。
明年GDP增速或將進一步放緩,關鍵看就業和經濟結構
10月10日,社科院發布2014年中國經濟秋季報告,預計2014年經濟增速將達到7.3%,但是明年將只有7%左右。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處處長牛犁認為,連續三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的特征基本都是在不斷的減速、下行中尋找一個新的平台,接下來的一個季度,乃至明年都大致如此。
事實上,衆多專業人士並不太為GDP數據下行擔憂,就業數據、經濟結構調整進展反而受到各方普遍關註。數據顯示,截至前8個月,城鎮新增就業人口970萬,已經接近完成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的目標。此外,由於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的強刺激,改革紅利逐漸顯現,中國經濟陷入滯脹的風險明顯下降。剛剛公布的9月份CPI同比增長僅為1.6%,重回1時代。
10月8日,在國務院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改革效應不斷釋放,新的增長動力正在生成。“外界總有種誤解,覺得7.5%是個‘底線’。但我早就說過,所謂‘7.5%左右’,就是高一點、低一點都可以,關鍵在於就業有沒有增加,收入有沒有增長。”李克強說。
前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中國未來將GDP增長的目標訂在7.0%-7.5%之間的中高速較為合適,有利於保證就業和金融穩定。“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時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水平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後一目標的實現要求2014-2020年間年均增長率為7.3%。把明年和”十三五“期間的增長目標定在7.0%-7.5%之間,在外部的條件相對好時實現的增長率靠近7.5%,外部條件相對差時實現的增長率靠近7.0%,也有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林毅夫說。(人民網)
多項經濟指標呈現亮點 高速衝刺不利經濟長跑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1%,與上月持平,說明目前我國制造業總體上延續擴張態勢,經濟仍處於穩定區間。基於當前形勢,有關專家分析,近期貨幣政策不會有顯著變化,依然以穩健為主。未來經濟發展將以提高質量、挖掘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激發改革創新活力為根本。
1 多項經濟指標呈現亮點
雖然今年七八月份用電量、貨運量等經濟指標出現波動,但最新發布的中國制造業PMI數據還是保持了穩定,沒有出現下滑。而其他經濟數據也亮點頻現,顯示出宏觀經濟進一步企穩的態勢。
業內人士分析,9月PMI 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等高於臨界點。其中,生產指數小幅回升至53.6%,說明制造業生產繼續保持平穩增長走勢;新訂單指數繼續處於臨界點以上,表明市場需求擴張態勢尚未改變。
另據統計,9月份出口同比創19個月新高,進口同比大幅攀升,貿易順差有所收窄;CPI上漲1.6%,為近6年來最低;社會融資總規模達到1.05萬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8572億元,M2同比增長12.9%。
除分項指標外,從整體上看,中國經濟的厚度和韌性也在不斷增強。李克強總理指出,隨著總量擴大,尤其是服務業發展迅速,經濟增長的就業容量擴大了,對波動的容忍度也提高了。
2 守住貨幣閘門促改革增效
經濟一出現波動,人們就很恐慌,希望貨幣開閘放水以救急。但專家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並非想象得那麽糟糕,貨幣政策近期不會有顯著變化,依然以穩健為主。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表示,對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內的上下波動不要一驚一乍,有點平常心才能沈住氣。
有機構分析認為,貨幣政策不能大幅寬松,但也不宜過度收緊,因為結構調整過程中,傳統行業存在下行壓力,但新的經濟增長點尚不成熟,貨幣政策必須維持適度,避免經濟出現“硬著陸”,同時通過定向寬松,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更多地將信貸資源配置到“三農”、小微企業、現代服務業相關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實現“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目標。
事實證明,今年以來,中央政府面對經濟下行沒有放松銀根,而是通過改革和調整結構,使經濟保持了平穩運行。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4%,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為2.3%。1—8月,31個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70多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多增了10多萬人。
此外,經濟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上半年,電子商務、流通快遞等新產業、新商業模式迅速增長;新登記註冊服務業企業增幅達70%以上,第三產業增速和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增長均快於工業整體增長。
3 高速衝刺不利經濟長跑
仿佛一列疾馳的列車,中國經濟已高速奔跑了30多年,如今,必須放慢一點腳步進行調整,如果繼續強行衝刺,從長遠看將難以為繼。專家指出,當務之急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是要挖掘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激發改革創新活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調整步伐有利經濟跑贏馬拉松。
全球議程理事會全球經濟平衡專題小組理事、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主任李稻葵認為,過去中國經濟兩個增長引擎是出口和房地產市場,這兩個增長引擎正在逐漸淡出,讓新的增長引擎來替代,而新的增長引擎正在逐漸到位,這恰恰解釋了為什麽中國經濟在減速。他認為目前的減速是暫時性的,換言之,中國經濟正在經曆一場U形挑戰,如果所有這些改革都能夠成功的話,中國GDP增長率將會比現在有所增加。
目前,社會上已形成共識: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轉型升級是方向,深化改革是根本,創新發展是動力。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經濟每一回破繭成蝶,靠的都是創新。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
“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速取決於經濟能有多大活力,取決於政府能激發多大的社會創新激情,取決於政府能鼓勵有天賦的創新者創造出多少將被市場接受的新事物,以及這個社會對一些顛覆性技術的包容度。”美國專家費爾普斯稱。 (人民網)
十八屆四中全會今日開幕 法治思維賦予中國經濟新起點
【導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大幕今天開啓,依法治國首次在黨中央全會“唱主角”。
今天,2014年10月20日,這個日子註定要被載入史冊。因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今天召開,更因為這是首次以黨中央全會的形式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標志著依法治國方略進入新階段。
去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三中全會之後,黨中央全會首次聚焦法治,引來國內外輿論的強烈關註。司法體制改革、反腐制度化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成為聚焦的重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而這有賴於國家治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規範化。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大反腐力度,成果顯著,在法治建設中下了一步“先手棋”。
更加值得關註的是,中國共產黨把依法治國作為當下健全國家治理體系的重點,這更有利於夯實市場經濟的法治地位,更有利於解決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問題、新挑戰。法治建設如何引領中國經濟走向新起點、為邁向縱深的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萬衆矚目。
在黨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國方略首次被提升到執政黨和國家政治層面,並在曆次黨代會上一再重申。但17年來,把研究“依法治國”作為中央全會主題,還是頭一次。“依法治國”,以鮮明的時代特征第一次镌刻在黨的中央全會的曆史坐標上。
“依法治國”是一個涵蓋十分廣泛且具有相當戰略高度的議題,為什麽要把它作為一個根本理念貫穿到國家的整個發展和改革中?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雖然我們註重法律,依法治國,依法辦事,但在我們的社會上,還存在著“人大於法、情大於法、權大於法”的種種現象,這次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作為主題,要徹底結束“人治”,開創一個新時代,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經濟之聲:梳理一下曆史發現,“四中全會”經常聚焦黨的建設的重大問題。梳理改革開放以來曆次黨的全會,以“依法治國”作為主題,十八屆四中全會還是黨史上的第一次。依法治國現在是黨的建設的重大問題,為什麽依法治國這麽重要?
許耀桐:可以從曆史的角度來分析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中國有幾千年的曆史,長期處於封建專制社會,封建社會長期實行的是人治,根本不把法律當一回事,依人治國,以人代法,蔑視法律,踐踏法律。
從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開始,我們開始重視法律了,但是我們也看到,就在這30多年當中,雖然我們註重法律,依法治國,依法辦事,但在我們的社會上,還存在著“人大於法、情大於法、權大於法”的種種現象,可以說“人治”還很有市場,還沒有銷聲匿迹。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作為主題,我認為,它的意義就在於,它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這個新時代就是以四中全會為標志,要徹底結束“人治”。我們確立依法治國這樣一個新理念、新思維、新法律,我們今後一定要按照法制理念、法制思維、法制方式,去解決司法不公正等問題。四中全會的召開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它留下了一個裏程碑式的標志。
經濟之聲:如果說“時代呼喚依法治國,群衆期盼依法治國”,那麽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下的中國會呈現出什麽樣的面貌?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應該具有哪些鮮明的特征?
許耀桐:我感覺會出現以下三大方面明顯的變化:第一是我們黨會更加堅定帶領人民來制定法律,我們的人大也會更加公正地立法。在四中全會後,我們在法制的道路上會加速向前。
第二,我們的政府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法律在陽光之下運行,要陽光執政,這樣人民群衆就看的清清楚楚,我們的黨也好,我們的政府也好,都嚴格按照法律辦事。
第三個,依法治國現在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重在治官”,依法治國其實最關鍵的就是要把官員治理好。
黨和國家的發展都處在一個關鍵期,現在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GDP和人均收入“雙翻番”的目標還有6年;距離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有35年。在這個時候提高依法治國的戰略地位,攻堅克難的戰略意圖不言自明。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認為,目前中國經濟處於整體的轉折期,中國的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制經濟,通過法制來保持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這是最為關鍵也是意義重大的,四中全會的召開可能會對經濟形成一系列促進作用。
經濟之聲:依法治國提出之後,會給推進中國經濟帶來哪些增長點?
汪玉凱:這次四中全會想通過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最後達到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的,這是一個大盤子。
中國經濟35年高增長,它確實處於整體的轉折期,處在重要的轉折期。中國選擇市場經濟,它本身就是法制經濟,通過法制來保持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這是最為關鍵也是意義重大的。
四中全會有可能會在經濟方面形成一系列促進作用。首先,對民生方面的重大立法進行調整,比如說修改食品安全法,修改環境保護法,這有可能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食品安全更加有保障。此外,實現公平公正,使我們很多價格可能下調,比如水、氣、電等方面的價格有可能下調,老百姓可能直接受益。再一個,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創新環境,鼓勵創業,提高社會活力,提高社會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最後,司法公平公正,打擊司法犯罪,可以使老百姓進一步享受到司法公平公正帶來的好處。
這次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對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加強社會管理,保證司法公正有重大意義。
經濟之聲:未來法治中國的改革重點在哪些領域?
汪玉凱:從經濟層面來講,首先要對微觀經濟進行更好的管理,要保證民營資本能參與到社會各方面的投資中去。此外,我們要改革企業註冊制度,鼓勵人們創業,降低市場創業的門檻,鼓勵人們創新,大量取消行政審批、行政許可,為鼓勵創業提供法律保障。

 

結語: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裏”。隨著依法治國戰略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推進,期待法治的陽光照進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