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樹良
錢樹良
錢樹良

回歸效應利豐筍價購英之傑

2014/10/23 08:44:02 網誌分類: 經濟
23 Oct
        利豐「狩獵」的英之傑採購,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是本港最大之採購貿易公司。

        英之傑採購擁有逾千採購專長員工,利豐收購後毋須再加任何培訓,便可發揮該公司潛力,提升其邊際利潤至利豐之3.2%水平,有助利豐在三年內增加1倍盈利。換句話說,屆時盈利可以由現時的30億元提升至60億元,何其賞心樂事。

        然而,激發利豐雄心萬丈的,是英之傑採購的出口市場以歐洲為主,其歐洲市場及其他市場佔貿易總額71%,在18個國家共設有20個辦事處。這正是利豐弱勢一環,若收購得逞,便可使其美國及歐洲業務分別佔集團營業總額之59%及41%,進一步全面拓展世界貿易版圖。

        收購助拓歐洲市場

        但是有智者分析,利豐這次收購英之傑採購,存在相當風險。首先是利豐從來也沒有進行過如此龐大收購,其次是英之傑採購是一家典型英國公司,管理文化不同,收購後能否磨合融洽是一個考驗。此外,英之傑採購此一貿易公司,實質資產只有3000多萬元,收購價與資產的差價全屬商譽。換句話說,利豐出高價收購,着眼於對方的商譽;至於實質資產只為次要。如此一來,利豐在完成收購後,必須把英之傑採購商譽涉及之金額在股東權益帳中撇除,因而會損及股東權益,可謂之禍福同門。

        利豐火速上位收購英之傑採購,在市場議論紛紛之際,有美國著名投資銀行看好此宗收購。該投資銀行分析,收購英之傑採購後的利豐,其於美國市場的份額將由80%降低至56%,歐洲市場的份額則由20%增加至44%;而對成衣等「軟產品」的依賴將由79%下降至72%,「硬產品」則由21%增加至28%。

        話說經過幾個月談判,1995年7月1日,利豐與英之傑達成協議,利豐以不超過4.5億元現金收購英之傑採購,市盈率約為8.9倍,低過兩個月前之初步協定的4.75億元。小道消息,利豐之所以壓價,乃在於不收購英之傑採購旗下若干小型業務。

        恐採購業務變「雞肋」

        有云「相金先惠,格外留神」,根據收購協定,利豐必須在收購完成時先付2.75億元,餘額1.75億元,在完成收購後分兩期付清,時間定於英之傑採購公佈1995年及1996年業績後支付。

        何解英之傑願意捨棄生財有道的英之傑採購,來來去去也與香港九七回歸有關。

        英之傑與怡和、匯豐等英資集團,對香港九七回歸患得患失,尤其是英之傑集團,作為一個跨國企業集團,其核心業務為汽車經銷,雖云採購貿易有利可圖,但非主打項目,與其屆時變成「雞肋」,倒不如趁早找個好買家,賣個好價錢為上。

        利豐收購英之傑採購後,除了擁有該公司若干商標及標誌,最主要是擁有「Dodwell」(天祥)名稱及標誌權,並把英之傑採購改名為「天祥有限公司」,恢復其歷史傳統。

        收購後營業額大增50%

        1996年5月,利豐公佈收購天祥後首次業績,1955年度利豐營業額大幅上升50%,達92.13億元,其中利豐佔65.35億元,天祥佔26.78億元。利豐有此佳績,馮國綸對傳媒表示,今次收購英之傑採購(天祥),對方給予我們三份「禮物」,分別是通向歐洲市場、貨源網絡延伸到印度次大陸、集團員工增加1倍。經此,利豐亦完成第一個三年計劃,緊接開展「填補空間」的第二個三年計劃,此乃後話。然而,一家華商公司在殖民地年代,成功併購一家英國公司,譜下香港股市典例,誌於史冊。

        資深財經傳媒人

        錢樹良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