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五四運動」是一個多面相的運動呢? (二)文化上的變化

2007/10/23 17:06:17 網誌分類: 文化
23 Oct

為什麼說「五四運動」是一個多面相的運動呢? (二)文化上的變化


                                                           作者:Anniewh 
         二、文化上的變化。
        思想革命的發展必然導致一場文學革命的發生,當時社會上知識界認為若要改變中國,不得不改造思想,為廢除作為封建思想載體的文學而提倡平民教育,擴大免費辦學及興辦新式學堂等,在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後,又從形式到內容全面批判舊文學,目標在全國發展平民文學,推動白話文運動,總目的全都是朝著大開民智的方向而進行。
        影響頗大的是「五四運動」從根本上動搖了儒家思想和傳統倫理的權威地位。知識界自由學術的風氣熾烈,有人指出傳統中國文學兩大缺點:(一)文言文是一般人看不懂的「死文學」;(二)以「文以載道」為目的是不能表現社會實況的,因此一切舊觀念、舊思想、舊學說均給予抨擊,用張玉法的話說陳獨秀要推倒的文學「在形式上是雕琢的、阿諛的、陳腐的、鋪張的、迂晦的、艱澀的,在內容上是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山林文學。」(d.)相反他要建設的文學「在形式上是平易的、抒情的、新鮮的、立誠的、明瞭的、通俗的,在內容上是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同上)結果導致全國知識界積極回應,相繼引進西方各種新思潮、新思想、新學說。
        又因「五四」時知識份子主張對中國傳統文化所進行的是徹底檢討和批判,有全盤反對,也有全盤接受,對傳統思想和禮教全面衝擊的同時,卻又對外來的西方思想轉而全盤接受,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全盤反動便給思想及學術界帶來極大衝擊。於是,受過傳統教育的知識份子便不得不再重新思考,當時知識界中展開的傳統與現在之爭、中西之爭、新舊之爭中,有陳獨秀等新潮派,也有林紓等傳統派,值得一提的是應時而起的整理國故之風。無論如何,五四運動的文學革命因符合大眾需要而獲得完全的勝利並成果碩碩,如:社團的紛起,報紙雜誌的出版,創作出大批優秀的新文學作品,不但孕育了出色的作家與文學家,也影響到中國近代文化及現代思想的發展,其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規模之廣泛,程度之深奧,均謂前所未見。因此說「五四運動」那種學術自由的風氣給中國人的文化帶來根本性轉變。


參考書目:
a.《啟蒙與救亡:五四新文化運動》(1840-1949)香港公開大學1995/修訂版1999
b.《近代中國史綱》下冊 郭廷以著1989.11中文大學出版社
c. 齊錫生(1991)《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指定讀物 香港公開大學
d.《中國現代史》上冊 張玉法  東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八十七年九版 東華書局
e.《國家分裂與整合:武力割據與統一》(1840-1949)香港公開大學1995/修訂版1999單元六
f.《會考中國歷史》上冊 周佳榮/屈啟秋/劉福注編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
g.《重新認識百年中國》上冊 馮林主編  1998.1  改革出版社
h.李澤厚(1990)《啟蒙與救亡》指定讀物 香港公開大學
i.薛立敦(1988) 「軍閥的出現」《馮玉祥的一生》指定讀物 香港公開大學
j. 陳志讓(1983)《軍紳政權》指定讀物 香港公開大學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