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與現代生活

2014/12/21 12:12:51 網誌分類: 宗教
21 Dec

 

{#,,,,,,,,,,,,,,,,,,,,,,,,,,,,,,,,,,1 15.jpg}

 

 

 

讀到《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十二因緣的內容時,忽然想起來,以前學習《廣論》十二緣起部分時,一位法師建議讓作參考資料看一看,說講的非常細。那時候是一時的興起,也沒怎麼看,所以這次再細細的讀時,才看出了一點味道來,查了很多經論、注疏,折騰了好久,才想到意思弄得再明白都是人家的,和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聯系呢?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有沒有提升、生命有沒有改善,如果沒有,搞了很多,覺得很懂了,結果長了慢心和知見,將來哭的還是自己啊!

心靈回歸

21世紀的新時代,物質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階段,比起父母們那個時代,簡直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商業、文化、咨訊、網絡的膨脹,讓人的觀念越來越開放,國家如家,地球好像一個村子,彼此不再陌生。時尚流行也不再被少數人左右,因為訊息瞬間變化。追求高效、實用、快捷、便利的新方式,我們說真好,真幸福。但事實上卻不盡人意。利益化的人我關系,不僅讓彼此做作、虛假,甚是為己不擇手段,傷天害理。無限的需求、無限的占有,換來的到底是快樂還是痛苦?表面的現象,感官的刺激;浮躁的生命狀態——心怎麼能安?焦慮、困惑、無奈、惆怅、憤怒、報復、吸毒、自殺……為什麼會這樣?是老天不公,還是別人太可惡?佛經上講“相由心生”。一味的向外去求,只會更加障礙我們清淨的本性。離佛性的覺悟、快樂背道而馳啊。

改變只有從心開始,從心回歸。在佛教絢麗燦爛的精神花園裡,尋找我們生命的芬芳,修理我們頹圯荒蕪的花園,恢復我們自性本來面目。那要如何去修理那?要先認識為什麼有苦,輪回是怎麼來的?何處下手?

痛苦的根本

經上說:“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殁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

因為有無明,所以輪回就這樣開始了。無明就是不明,愚癡沒有智慧,不明白事實的真相,執著與這個我,不相信因果緣起的道理。所以造種種的輪回的業。

現代的生活中,似乎處處彌漫著這種味道:對於錢財、異性、名利等好像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滿足,在金錢的數字裡——三五個零不夠、還要七八個零、十幾個零……就如同一個饑渴的人喝鹽水一樣,越喝反而越渴。

當得不到的時候,就不擇手段,抱怨成片、嗔恨不斷。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雲亦雲的過活。為了滿足自己的口欲,肆無忌憚的扼殺眾生的性命。還要用水獺皮、羊羔皮、狐狸皮等人們所謂的妙衣飾品,裝點輕浮、虛偽的尊嚴,卻還以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它們在痛苦掙扎中含恨而死。無數的命債誰來償還那?!冤冤相報,無限循環。人與人之間的信用薄如紙,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利用,甚至簽了約還有毀約的。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師長,親人反目為仇、不信道德的越來越多……

正如《佛說阿含正行經》中說:“復癡心不解目不開。不知死當所趣向。見佛不問。見經不讀。見沙門不承事。不信道德。見父母不敬。不念世間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劇。是名為癡故有生死。” 因為無明,所以造業,感果、輪回痛苦不間斷。

《佛說稻芉經》上說:“復次十二因緣法從二種生。雲何為二。一者因。二者果。因緣生法復有二種。有內因緣。有外因緣。外因緣法從何而生。如似種能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節。從節生莖。從莖生穗。從穗生華。從華生實。無種故無芽。乃至無有華實。有種故芽生。乃至有華故果生。”緣無明所以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愁惱種種苦生。如轉動的陀螺,永遠不會停下來。

所以要從根本無明斷起,“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愁惱種種苦滅。”

看淡一些

有一次,佛陀問弟子關於生命長短的領悟,一個弟子說:“數日間”。又問一個弟子,他說在:“飯時間”。又問了一個弟子,他說:“呼吸間”。佛贊歎了他,說:“人命在呼吸之間啊。”我們每一個人有生就一定會有死,而且是不定期的,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法句經》上說:“命如菓待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從初樂恩愛,可婬入泡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認識無常猶如閃電般稍縱即逝、剎那不留,就會減輕我們對於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貪著。《四十二章經》上說:“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阿底峽尊者說:“勤行世間八法者,雖能獲得暫時利益,來世必趨三途,受苦無量。”“名如好聽之歌,聽過便無,利如昨日之食,食過便無。”所以看淡一些。三有輪回之樂,都是苦的自性。想要遠離痛苦,獲得真正的快樂,就一定要修行。如果條件不允許,至少要放淡一些對自我及欲望的執著。放下幾分,就會得到幾分快樂。

憨山大師曾作《澄心銘》警策自己:

真性湛淵,如澄止水;

憎愛擊之,煩惱浪起。

起之不休,自性渾濁;

煩惱無明,愈增不覺。

以我取彼,如泥入水;

以彼動我,如膏益火。

彼亂我真,亂實我生;

我苦不生,劫燒成冰。

是故至人,先空我相;

我相若空,彼從何障。

忘我之功,在乎堅忍。

習氣才發,忽然猛省。

省處即覺,一念回光;

掃蹤絕跡,當下清涼。

清涼寂靜,挺然獨立。

恬澹怡神,物無與敵。

看淡一些,多一些欣賞、尊重和包容,少一些嫉妒、比較和抱怨。

華嚴札記鈥斺斒因緣與現代生活

從心開始

禅宗有一個公案,每個人都養兩只狼,一只惡狼,一只善的狼,問最後誰能存活下去?有人會說惡狼,有人會說善狼。這就是我們心的兩面性。也是面對境界時的兩種態度,是向外去一味的報怨、觀過;還是向內去反照、反省自己?我們的心識,分因位識和果位識。因位識是因為無明所以我們造種種業,所有的業的行為都留在我們的心識中,留下的的種子或習氣叫因位識。這個種子或習氣如果遇緣策發、結果叫果位識。比如我最近心情很煩躁,因為一點磨擦就和別人罵了起來,我很生氣。但並不是因為對方或者是磨擦讓我生氣,而是因為在我的心識田裡,已經積聚了很多不好的業種子,遇到對方這個緣,因位識轉變成了果位識,所以才有生氣這個的果。都是自心的問題。所以唯識上講:一切外在的境界都是我們內在識種子成熟所感的果。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生活中如果在遇到重重的不公或大的逆緣時,就比容易釋懷了。

培養內在的善良,多存感恩的心,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別人給與我們的,不是嗎?我們吃的、穿的、用的等等都是別人提供的,即使我們自給自足,我們用的鋤頭、種子、化肥等等也是凝聚了很多很多人得辛勞和付出。就連唯一屬於我們的這個色身,也是父母精血和合而成的。因為他人的付出和給與,所以我們得以生存,如果沒有這些外在的種種的緣,我們不可能存活下去的。所以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及身邊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隨份隨力地去做一些善行——慈善、放生、素食等等和十善業相應的;乃至於一個微笑、一個善念……也許別人並不知道,也許別人並不需要,但是最終卻能開啟我們內心所本具的慈悲和智慧。讓我們獲得究竟的快樂。

從心開始,認識自我,放淡執著,多感恩、多關愛……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