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朱小新
朱小新

當的士遇上「專車」(三)

2015/01/26 11:17:08 網誌分類: 經濟
26 Jan
        專車對傳統的士業的衝擊,不僅體現於乘客對司機的服務監督,亦反映在專車司機與App平台的合作模式與薪籌激勵機制上。

        內地的士業與香港一樣,都屬於專營行業,入行的司機需要定期向營運公司,上繳一筆固定的車租,這筆費用在內地被成為「份子錢」。但不同於香港按日結算的慣例,內地的士司機無論當月是否開工或實際開工日數,每月都要上繳份子錢。

        以北京為例,的士司機每月須上繳份子錢6200元,用司機的話來說,「每天一睜眼就欠了公司幾百塊錢」。據當地發改委2003上半年公佈,每名的士司機月均收入為16300元(人民幣,下同),月均支出12718元(除了份子錢,還包括汽油及各項維護成本),以此計算,一名的士司機的月平均淨收入3578元,低於當地的月平均家庭總收入。

        然而,專車司機與App平台的收入模式就很不同。專車服務主要通過互聯網及訊息科技落單及調度,營運成本較的士公司低很多,這使App平台能夠通過按每一程車資抽佣的方式,與專車司機分享收入。

        在此模式下,只有專車司機提供服務,才需要按照比例上繳費用,賺得多繳得也多,如專車司機在一段時間內一直未有出車,則一毫子都毋須繳交。這樣一來確保了專車司機提供優質服務的積極性:乘客評價愈高,定單愈多,收入也愈高。

        筆者聽聞勤力的專車司機,月入過萬者並不少。反觀的士司機起早摸黑工作,落袋的月收入仍低於平均線,服務質素自然難以提升。

        可見內地的士業改革,除了開放市場準入、加強乘客監督,自身營運模式亦有待突破。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