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傳說中的快樂

2015/02/04 09:16:06 網誌分類: 文化
04 Feb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DP!」

不丹第四任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在1972年發表了這句經典的說話,從此不丹就有了「國民幸福指數」,同年不丹正式對外開放,走向現代化,2005年,各國開始研究不丹的快樂發展模式,到2006年,英國李斯特大學繪製了一幅「世界快樂地圖」,以「快樂」將全球一百七十八個國家排名,結果丹麥排榜首,而每年人均收入只得一千二百美元的不丹,排名第八;從此快樂國家,幾乎成為不丹的代名詞。

到了今天,快樂國家的排名,榜首依然是丹麥,網上投票,三百四十四票中,有百分之八十八都表示快樂;至於不丹,得票不多,只有五票,但一致表示不快樂,不丹已經成為不快樂國家,為甚麼會這樣呢?

行走在不丹最美的行山路線,從四千一百米的高山,走到山下的首都廷布,在山腰路經一所叫Phajoding Goemba的小小寺院,有八百年歷史,在不丹每個城鎮,甚至每條村,至少都有一所寺廟。

三個年輕僧侶,坐在寺院門外的草地上,正在吹奏巨大的銅欽,銅欽是種管樂器,聲音低沉,幾乎沒有音調,發出的聲音卻雄渾有勁,似種直接向靈魂呼喚的聲音,響徹山頭。

「你從哪裏來?」寺院位於山徑必經之處,僧侶對鏡頭早已習以為常,等我拍夠相了,他們才開口問道:「上山還是下山?」「下山。」「我家就在山下。」 

小僧侶才十來歲,六歲就被家人送進寺院,為了信仰,也為了某種特殊的社會地位。不丹的寺院也是學院,有等級之分,星期一至五,每天都要上課,除了佛學,還有學習英語和數學,由寺院內高級的僧侶擔當導師,他們總是把握機會,跟路過的遊客攀談,練習英語,亦換取一點小小的滿足感。

當不丹仍然緊抱快樂,走向現代化時,大城市中的失業率、罪案率、離婚率、經濟差等社會問題,陸續浮現,青年看不見前景,濫藥和酗酒問題嚴重,與之相比,躲於山上的確可以好一點。

有人說,不丹人的快樂是脆弱的,經不起考驗。世途險惡,除非完全與世隔絕,否則面對大量外來價值與物質誘惑,並不是單單靠緊抱快樂宗旨,就可以抵受誘惑。

探訪廷布市其中一間小學,學生的校服是不丹的傳統長袍,學生整齊排列在操場上,等待早會開始,校長以英語講話,不忘提醒同學們要愛國家、愛國王、祝福國王身體健康,然後念起佛經,除了愛國家和愛國王,最常提到字眼是快樂,學校甚至把「快樂」也寫進校訓裏,比財富與知識都重要。 

「我們開學第一課內容,就是認識由前國王創立的『國民幸福指數』,希望孩子明白快樂比學業成績及個人成就更重要。」校長相當符合國情。學生們在學校尚算無憂無慮,但面對升學,卻是另一回事。

「不丹只得三間大學,學額不足,比較有錢的家庭,會把子女送到印度升學,師資較好之餘,印度亦比較容易找到工作。」校園裏的快樂,原來未能延續到殘酷的現實裡。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