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雲
陳仲雲
陳仲雲

1325) 費馬大定理 (教育)

2015/02/04 19:47:38 網誌分類: 教育
04 Feb

                  1325)    費馬大定理   (教育)

                  (網絡轉載)  04.02.2015

 

 

費馬大定理,也稱費馬最後定理(法語Le dernier théorème de Fermat),其概要為:

 

以上陳述由17世紀法國數學家費馬提出,一直被稱為「費馬猜想」,直到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Andrew John Wiles)及其學生理查·泰勒Richard Taylor)於1995年將他們的證明出版後,才稱為「費馬大定理」。這個猜想最初出現費馬的《頁邊筆記》中。儘管費馬同時表明他已找到一個絕妙的證明而頁邊沒有足夠的空位寫下,但仍然經過數學家們三個多世紀的努力,猜想才變成了定理。在衝擊這個數論世紀難題的過程中,無論是不完全的還是最後完整的證明,都給數學界帶來很大的影響;很多的數學結果、甚至數學分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包括代數幾何中的橢圓曲線模形式,以及伽羅瓦理論赫克代數等。這也令人懷疑當初費馬是否真的找到了正確證明。而安德魯·懷爾斯由於成功證明此定理,獲得了2005年度邵逸夫獎

 

將一個立方數分成兩個立方數之和,或一個四次冪分成兩個四次冪之和,或者一般地將一個高於二次的冪分成兩個同次冪之和,這是不可能的。關於此,我確信已發現了一種美妙的證法 ,可惜這裡空白的地方太小,寫不下[1]

畢竟費馬沒有寫下證明,而他的其它猜想對數學貢獻良多,由此激發了許多數學家對這一猜想的興趣。數學家們的有關工作豐富了數論的內容,推動了數論的發展。

費馬大定理提出之後的二百年內,對很多不同的特定的n,費馬定理早被證明了。但對於一般情況,人們仍一籌莫展。

1908年,德國佛爾夫斯克宣布以10馬克作為獎金獎給在他逝世後一百年內,第一個證明該定理的人,吸引了不少人嘗試並遞交他們的「證明」。在一戰之後,馬克大幅貶值,該獎金的吸引力也大幅下降。

1983年,格爾德·法爾廷斯證明了莫德爾猜想(Faltings' theorem)。作為推論,對於給定的整數n2,至多存在有限組互質a,b,c使得a^n+b^n=c^n

1986年,Gerhard Frey 提出了「ε-猜想(Epsilon conjecture)」:若存在a,b,c使得a^n+b^n=c^n,即如果費馬大定理是錯的,則橢圓曲線

y^2=x\left(x-a^n\right)\left(x+b^n\right)

會是谷山-志村猜想的一個反例。Frey的猜想隨即被Kenneth Ribet證實。此猜想顯示了費馬大定理與橢圓曲線及模形式的密切關係。

1995年,安德魯·懷爾斯理查·泰勒在一特例範圍內證明了谷山志村猜想,Frey的橢圓曲線剛好在這一特例範圍內,從而證明了費馬大定理。

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亦甚具戲劇性。他用了七年時間,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得出了證明的大部分;然後於19936月在一個學術會議上宣佈了 他的證明,並瞬即成為世界頭條。但在審批證明的過程中,專家發現了一個極嚴重的錯誤。懷爾斯和泰勒然後用了近一年時間嘗試補救,終在19949月以一個 之前懷爾斯拋棄過的方法得到成功,這部分的證明與岩澤理論有關。他們的證明刊在1995年的《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之上。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