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放手極艱難

2015/03/23 08:36:18 網誌分類: 親情
23 Mar

在我們生命裡,有一種放手極為艱難,就是親人的過世。 

因為死亡不可逆轉,我們無法繞過去、跳過去、或穿過去,我們只能硬硬地撞上去,然後感覺灰飛湮滅。 

死亡本身已經叫人痛了,死亡的不同方式,又會讓人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時間長短的痛。寫《死亡的臉》一書的作者努蘭說:「人有一萬扇不同的門可以走出去。」話雖如此,但死亡總不開兩類: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死。

意料之中的死,包括衰老、致命危疾、上戰場、作警察或消防隊員等高危險性工作,多少讓人心理有個準備;意料之外的突然死亡,因為忽然發生,沒有任何預警,因此讓人特別難以接受,如天災、心臟病發,車禍或謀殺等。 

但無論是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親人的死亡都是生命中的大慟,都會在心中挖出一個深深的傷口,讓人黯自神傷。也因此,對死者的哀悼,有時會讓人無法聽進去別人的勸慰。哀悼時最好哭出來,有情感的發洩,不要抑壓,因為哀悼中的流淚過程,是對內心傷痛的健康洗滌,也是醫治康復的一個重要過程。 

哀悼的時間可長可短,但重要的是,需要對過世的親人放手,讓哀悼的傷口痊癒,然後繼續站起來,重新出發,走前面的道路。

然而,人的本性就是不想放手,好像一放手就天人永隔,音容不再。因此在至親過世後,往往會出於無助,不斷回想至親生前,是否還可以做些什麼、或說些什麼來彌補、或是想要找出一個代罪羔羊,來為所有的失去負責,或是怪罪醫生診斷失誤,或指責親人作的醫療決定不恰當,或質問親友生前照顧不周。好像只要可以想出一個理由,就會得到一點安慰。正如人對苦難的所有探問,以為若能找出一個說得過去的原因,就比較感覺良好,吞下去這口難嚥的苦水。 

若親人在意外中過世,或是自己對逝去親人,帶有某些遺憾或罪疚感的,更會自責不已。希望自己當初能再做些什麼,來阻止親人過世。也許是再找一位更高明的醫生,或把自己的腎臟捐出來,或再多花些錢,或希望自己在親人生前,可以服侍得更好,多抽點時間陪伴親人,或自責有些該說的話沒說出口,未解決的衝突未能妥善處理等,種種遺憾,只會讓人一直在罪疚感中糾纏,一生背負著罪疚感的包袱。

心理輔導強調要有一個感情上的「了結」,而不是無止盡地沉溺在哀傷中,讓自己不斷活在陰霾傷痛裡,不能自拔,健康的做法是好好的花一段時間來哀悼,然後學習放手,接受現實,接受生命永遠會存著這一塊殘缺,接受死亡的不可逆轉,然後好好的打上一個句號,再繼續上路。 

摘錄自莫非《卸下生命的纏累》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