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修不悟一定徒勞無功

2015/04/05 05:56:04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05 Apr


光修不悟一定徒勞無功

   修行到底要修多久才能悟道呢?這個問題就如同問別人說人到底要活多久才會死的道理是一樣的,事實上該死的人一氣吸不上來就死了,所以我們無法告訴別人說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長,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因果業障、生活環境、生存意志或是福報惡報皆不同,所以每一個人生命的長短也不一樣,我們再回頭來探討一個修行人他到底要修行多久才能悟道呢?其實,這也是要看他個人道根的深淺、悟性的高低、執著心的強弱、修行意志是否堅定與是否有機緣遇到真正的明師指點等等之因素有關,因此一個道根深、悟性高、修行意志堅定與有機緣遇到真正明師指點的修行人,他可能只要一句話、一個故事、一個境遇或一個現象便能恍然大悟,而一個道根淺、悟性低、執著心強、修行意志不堅定與沒有機緣遇到真正明師指點的修行人,他可能一世又一世甚至於累劫輪迴凡塵都無法悟出真道,就算是釋迦牟尼佛、老子或上帝親自來為他講經說法或開示他亦無法悟出真道來,為什麼呢?因為這類型的修行人他們根本還沒有具足悟道的因緣與條件,所以這類型的修行人要悟出真道來是很困難的。

   世界上雖然有二十幾億人有宗教信仰,但這並非代表說這二十幾億人都在修行,而一些自認為已經在修行的人,事實上也並非真正在修行,為什麼呢?因為其每日所作所為的修行過程事實上剛好與真正的修行背道而馳,這種永遠達不到修行目標的有為法怎能說是在修行呢?如果一定要歸類為修行的話,那也是一種錯誤的修行,只是當事人他自己一無所知罷了,為什麼說有為法是一種錯誤的修行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修行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修正自己以往錯誤的觀念與行為使之合於中道,但是那些有為法正是屬於錯誤的觀念與行為之範疇,如此的話再怎麼修行根本也無法達到真正的修行目標,所以才說有為法是一種錯誤的修行即是此意,當然對於「修行」這兩個字的解讀也許大家有不同的觀點,有的人也許會認為說「修正自己以往錯誤的觀念與行為就是一種修行」,但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修行的主要目標是悟道、行道與成道,因此要「合於中道」的觀念與行為才算是在修行,如果改變了過去錯誤的觀念與行為之後其所作所為仍然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與行為,這種情形算是在修行嗎?

   一般的宗教法門皆勸導世人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為他們認為由惡轉變為善便是在修行,但是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也是真正修行的人要徹底根除的錯誤觀念,這正是一般的宗教法門與真正修行的人對於「修行」這兩個字的解讀不同之處,那麼一般的宗教法門與真正修行的人對於「修行」這兩個字的解讀不同其中之最大差異在哪裡呢?一般的宗教法門認為行善、佈施、放生等行為就是在修行,但是真正修行的人他們認為行善、佈施、放生等行為事實上就是一種在造善業的反修行,一般的宗教法門只知道貪婪、嗔恨與癡迷是三毒,但是卻不知道其實佈施、供養與福無邊才是真正的三惡,貪婪、嗔恨與癡迷等三毒不好,連沒有在修行的一般民眾都知道,所以那是一種普通常識,不用修行也知道,但是佈施、供養與福無邊等三惡,卻連一般的宗教大師都不知道,更何況是一般的宗教信徒與民眾呢?這才是真正要修正的地方。

   為什麼說佈施、供養與福無邊不好呢?如果要知道佈施、供養與福無邊為什麼不好的話,那麼首先就要先知道為什麼貪婪、嗔恨與癡迷等三毒不好的原因,貪婪、嗔恨與癡迷等三毒因為會讓我們世人動惡念、造惡業並墮入輪迴來世去接受惡的果報,嚴重影響我們世人之慧命,所以當然是不好的,但是佈施、供養與福無邊等三惡也會讓我們世人動善念、造善業並墮入輪迴來世去接受善的果報,也嚴重影響我們世人之慧命,所以當然也是不好的,只是那些宗教的法師平日自己沒有在勞動生產,根本無法賺錢養活自己或蓋道場,因此須藉信徒所捐獻的大量金錢與財物來佈施、供養,以養活自己或蓋道場,所以他們當然不會去提到佈施、供養與福無邊等三惡這方面的害處,那麼這些信徒捐獻大量的金錢與財物來佈施、供養宗教的法師或幫助那些法師蓋道場其目的何在呢?當然跟這些信徒的觀念正確與否有關,這些信徒皆認為他們所平日供養的法師都是已經悟道的大善知識者,因此供養他們是為了感謝這些法師平時所傳授給他們正知正見,使他們能夠早日離苦得樂,而幫助那些法師蓋道場的目的就是希望這些法師能以這些正知正見去弘法利生,並幫助更多的人悟道或得到解脫。

   但是對於這些捐獻大量金錢與財物來佈施與供養宗教法師的信徒來說,其實「法師平時所傳授給他們的是正知正見」與「法師能以這些正知正見去弘法利生」這兩種現象是不存在的,也可以說這些信徒他們的這兩種認知其實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真理才是宇宙間唯一的正知正見,其餘所有宗教法門的經典教義內容與其該宗教法門那些傳教者講經說法的內容皆是宗教一己的門戶之見,都是偏善或偏惡的方便之說或邪說異端,根本不是什麼正知正見,所以這些信徒他們供養法師、上師、大師所說的「法師平時所傳授給他們的是正知正見」這一個因素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由於這些法師他們平時所傳授給信徒的那些宗教一己的門戶之見不是正知正見,所以那些信徒他們所說的「幫助法師蓋寺廟的目的是為了讓這些法師能以正知正見去弘法利生」的第二個因素事實上也是不存在的,就是因為如此,所以許多宗教法門的信徒目前皆處於一種看似在修行但其實並沒有在修行的假修行之中,就因為假修行根本無法達到真修行的最後究竟目標,所以自從釋迦牟尼佛滅度以來二千五百年間,只有聽到信徒說他們在修行,但卻沒有聽說過有哪一個信徒他們是一個已經真正悟道的人即是此意,假修行不是修行,就跟童子軍不是軍人或鐵公雞不是真正的雞一樣,徒浪費自己寶貴的生命與好不容易才獲得的人身罷了,錯誤的修行不但無法悟道、行道與成道,反而是在害自己的靈體墮入永遠無法解脫的生死輪迴漩渦之中。

   成道的重點並不在於一般人所認為的修行而是在於悟出真道來,乍聽之下一般人一定無法理解這一句話之真諦,他們一定會認為沒有修行怎麼可能悟道呢?其實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誤觀念,有這種觀念的人他們將重點置於修行上,所以累世輪迴不斷的在修行,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悟道,因此他們所做的一切修行其實都是錯誤的,既然他們修行的目標、方向、手段與過程都是錯誤的,那怎麼算是在修行呢?又怎麼可能會悟道呢?事實上一個真正悟道的人,他才能開始作正確的修行,如此的話修行才有可能成功,也才不會白忙一場,否則他在一生之中到處聽經聞法、盲修瞎煉,那又怎麼可能悟道呢?只不過是徒勞無功白忙一場罷了,為什麼說成道的重點不在於修行而是在於悟出真道來呢?我們看古人留給後人的修行次第即知其原因,儒家的《大學》一書之中曾經提到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另外亦提到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之道的八目,這些內容都是在告訴世人應該先悟道然後再修行。

這一句話怎麼說呢?首先我們看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目的修行次第,悟道排在前兩目,修身排在第五目即可知道一切,為什麼修身要排在第五目而格物、致知要排在前兩目呢?道理很簡單,一個沒有格物的人他是不可能產生真智慧的,而沒有真智慧的人他的意念怎麼可能真誠呢?一個意念不真誠的人則遇外物、外境與外相必動心起念,其所動之念頭不是善念便是惡念,所以其心便不正,一個心不正的人又怎麼能修身呢?身不能修的人家當然不能齊,家不能齊的人又如何能治國與平天下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四目就是真理「解的階段」,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四目則是真理「行的階段」,而止於至善則是「解行合一的階段」,這些修行的過程之中從頭到尾都跟社會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那些放生、朝山、彌撒、禮拜、法會、濟世、救災、誦經、念佛、加持、灌頂、印心、浴佛、曬佛、繞佛、繞境、進香、安太歲、化煞、吃素、出家、朝覲、點戒疤、剃度、浸禮、受洗、點玄關竅…...等等的有為法完全無關,因此各宗教法門那些有為法只是要引導世人進入宗教信仰的領域,以從他們的經典、教義那些假理之中獲得啟發以悟出真理來,並不是說要世人被那些假理所迷惑,因而陷溺在那些假理之中而不自知。

在前述的八目當中,除了格物、致知等兩目非常重要之外,另外誠意、正心等兩目也是非常的重要,世人若對這四目解讀錯誤的話,那麼就不用修行了,為什麼呢?因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四目若是解讀錯誤的話,那麼整個修行便會產生「失之毫釐,謬之千里」的偏邪現象,而目前幾乎所有的宗教大師都犯了這些錯誤,所以那些將佛理、聖經、福音等內容誤當成真理在弘揚與佈道的傳教者就是連八目中的第一目「格物」都沒有搞清楚,所以才會使得其信徒之修行失之毫釐,謬之千里而不自知,「格物」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即是指窮究宇宙間萬事與萬物的真相也,許多人一定會質疑說宇宙間的萬事與萬物那麼龐大複雜,我們在短暫的一生當中又怎麼能知道每一件事或某一樣物質的真相呢?有類似這種疑問的人可能對古人所說的「大道至簡」與「一理悟通,則萬理悟徹」這兩句話沒有搞清楚,世界中最簡單的哲理就是「道」,只是太多的大師讓至簡的真道變成為甚深、甚深的凡夫俗子之理罷了,真理就在○、一、二、三這四個簡單的數字之中,因此千萬不能將那些甚深、甚深的凡夫俗子之理也誤當成真理。

各位再仔細的參悟一下「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一本」才是道之體,「萬殊」則是道之用,我們就是要從萬殊的道之用,朔源尋根去找到那一本,萬殊皆稱為末,所以所有萬殊之修行方式皆稱為末法,將末法誤當成本體在執著者就稱為「本末倒置」,所以儒家的《大學》一書之中才會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一段敘述,各位再仔細的想一想宇宙未大爆炸之前的那個非有非無、非陽非陰、大中至正、大慈大悲、無私無我、無我無人、至道至德、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無左無右、無高無低、無善無惡、無佛無魔、無是無非、無內無外、無向無背、無情無愛、無苦無樂、無迷無悟的本體就是道,就是那一本,而佛理、聖經、福音、四書五經、古蘭經、道德經、心經、清淨經等等的內容都稱為萬殊,那還不夠清楚嗎?宇宙之道體無名、無相、無質、無體、無物、無形、無氣,為了便於啟發眾生之靈性所以才強名為「道」,事實上連將它命名為道都不是正確的,目的只是為了方便教化眾生罷了,佛教徒還將三藏十二部經那些枝微末節的普普通通道理誤當成了真理,還告訴其他宗教的修行人說:「佛理甚深!甚深!一般人不易理解」,簡直是已經將末法誤當成了道的本體而不自知。

各宗教法門之信徒會誤將佛理、聖經、福音、四書五經、古蘭經、道德經、心經、清淨經等等內容的普通道理誤當成真理,就是因為沒有格物的關係,所以真正的智慧沒有產生出來,真正的智慧若沒有產生出來,那麼意是不可能達到真誠的境界的,何謂「真誠」呢?「真」者宇宙之本相也,「誠」者空也,因此所謂「誠意」即是無意之意的真意,因為是真意的關係故不會動心起念,所以處理任何事情皆能率性而為,因為處理任何事情皆能率性而為,故其心才是正的,因此目前各宗教法門信徒所做的那些放生、濟世、助人、佈施、收容流浪動物或是灑大悲咒水等等的善行,皆是心存善念的偏差觀念,故其心不正也,未格物的修行人真智慧未產生出來,所以他們沒有足夠的真智慧來判斷真善與假善或真惡與假惡兩者的不同之處,全憑自己意識的覺知之心在處理事情,故造了一大堆的善業,迫使自己的靈體再度墮入輪迴之中,永世難以解脫而不自知,覺知之意識心即是所謂的凡夫俗子之心,因為覺知之意識心全憑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之意識在用事,故無法正常判斷事物之真假,以至於將假相誤當成真相,將假理誤當成真理,故才會造了許多的善惡之業障,使靈體在累世輪迴期間皆忙於償還自己以前所造惡業帶來的惡報與享受自己所造善業所帶來之善報。

修行悟道就如同讀書須悟道一樣,《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所謂「誠者」即是指心空無一念之人也,因為他能率性而為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於中道之中,所以他是聖人也;而「誠之者」即是指動心起念之後故意去做他自己所認為正確之事的人,所以他會以自認為的什麼是善或什麼是惡,而選擇他所認為的善事去堅持之,例如主張放生、濟世、助人、佈施、收容流浪動物、辦法會度人、人權、廢除死刑、不忍眾生苦或是灑大悲咒水淨化磁場等等的善行者皆是屬於擇善固執的人之典型例子,修行一定要修出真智慧來,如此才能分辨出真善與假善或是真惡與假惡的不同之處,因為至善無善、至德無德、大象無象、真愛無愛,所以凡是認為他是在做善事或是他有什麼功德與福德之人,皆是智慧未開的一些凡夫俗子,因為他們皆是以意識心在做假善事,故此類型之人雖有知識但缺乏真智慧,讀書亦是如此,讀書為什麼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然後再篤行之呢?因為博學所吸收而來的資訊都是凡間的假知識而已,因此還需要經過審問、慎思與明辨之過程才能悟出真道來,而世人一定要悟出真道之後才能以自己所悟出來的真理去篤行之,這也是先悟道然後再修行的一個典型例子。

世間無處沒有道,也無處不是道場,因此修行人每日在家庭、公司、學校、工廠、市場、社團等等的日常生活當中稍微留意一下即能悟道,為什麼呢?道理很間單,因為有陰陽相對待的事物之中必有圓融這些衝突的哲理存在於其中,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定會碰觸到夫妻感情問題、婆媳相處問題、子女管教問題、父母奉養問題、同事職場工作問題、朋友交往問題、勞資糾紛問題、政治立場問題等等陰陽相對待的事物,任何一種問題皆有圓滿之道,各類型的問題看起來表相都不一樣,但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真正鑰匙卻是同一種哲理,這種哲理就稱為「真理」或是「道」,古德有云:「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因此世間的理雖然有千種萬種的不同,但是那些都是假理,真理是無二的,所以真理這一理若悟透了,那麼全世界的千理萬理便通通都能悟徹,這就是一理悟通則萬理悟徹的道理,所以目前社會上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的那些信徒聽經聞法的最主要目的也是去悟出那宇宙間唯一的真理,而不是為了去信教、拜師、皈依、剃度、點玄關竅、受洗、出家、祈福、佈施、供養或做善事而入了那些宗教法門去修行,因此所有的信徒絕不能沉迷於宗教法門那些假理之中而不自知,以免枉費了自己寶貴的修行時間。

   全世界有幾十億的人有宗教信仰,而從古至今各朝各代亦都有人在修行,有的朝代甚至於連皇帝、總統都有宗教信仰,但是信歸信、修歸修,為什麼自從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在整個世界之中,只聽說世界上有多少的人在信教或在修行,卻沒有聽說過哪一個宗教法門有哪幾個人是已經真正悟了道呢?難道,大家只知道要信教、要修行,而不知道修行與信教的最後目的就是要悟道、行道與成道嗎?如果知道修行與信教的最後目的就是要悟道、行道與成道,那麼為什麼眾修行人都光知道要修行但卻不悟道呢?莫非眾生的興趣是修行而非悟道,或是說悟道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呢?如果說悟道的確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的話,那麼古人又為什麼會留下「大道至簡」這一句話呢?可見悟道並非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而是各宗教法門之信徒只知道要聽經聞法或依教奉行,根本就沒有想到說要深入去悟道,「一門深入」這一句話的重點不在於「一門」這兩個字而在於「深入」,為什麼呢?因為宇宙間的萬事與萬物之源頭都是道,所以不管從哪一個法門深入去探討,到最後都會回到道的這一個源頭來,所以才有「頭頭是道」這一句成語,信徒聽經聞法之重點在於悟道而不在於聽經或聞法即是此意。

   為什麼呢?因為聽經所聽的都是宗教的教義,而聞法所聞的則是經文表面的意思而已,那跟真正的道又有什麼關係呢?聽經聞法的竅門是「用心耳聽」而不是要信徒「用肉耳聽」,因為用肉耳聽只能聽到經文表面之假理,唯有用心耳去聽才能聽到經文字義中所隱含之真理,只知道用肉耳去聽經文表面假理的人稱之為「信徒」,而用心耳去聽經文字義中所隱含之真理者,則稱之為「修行人」,稱為信徒的那些人因為悟不出經文字義中所隱含之真理,所以他們除了今世很認真的在修行之外,事實上不管他們輪迴凡塵多少次其實他們都還是在修行,唯有用心耳去聽經文字義中所隱含之真理者,他們才能悟出真道來,也才有這個機會去行道與成道。

光說不煉是口頭禪,光修不悟是愚癡人,修是手段不是目的,每天都在聽大師講經說法,自己也不找個時間仔細的參悟一下那些大師講的內容到底對不對,大師講說:「放生有無量功德」,信徒就信以為真,修行人要那些功德做什麼,難道要害自己的靈體繼續再墮入凡塵去享受福報嗎?大師說:「我佛慈悲」,自己也不仔細的想一想,有慈悲心的心是覺知的意識之心,那是凡夫俗子之心怎麼是佛的清淨心呢?另外大師又說:「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自己也不仔細的參悟一下,成佛的人到底是真悟還是假悟,因為一個真正悟道的人,他們都是一理通萬理徹的人,怎麼還會一念迷而變成眾生呢?眾生因一念覺而成佛,佛因一念迷而成眾生,這種佛並沒有真正悟道,佛只是一個覺知以前的觀念與行為是錯悟的覺者而已,並不代表他就是已經悟出宇宙間唯一真理的悟道者,因為兩者仍然是有霄壤之別與天地之差的,再說佛因一念迷而成眾生,而眾生因一念覺而成佛,可見成佛或成眾生只是在一念之差罷了,因此佛與眾生皆是生滅與無常的凡人而已,佛其實仍然還沒有找到道門,更不要說是悟道、行道與成道了,佛教徒因為誤將成佛當作成道,故才會將佛理誤當成真理,如此的話,那些沉迷在錯誤假理之中的活佛、上師、金剛上師、仁波切、上人、無上師、大師、法師、喇嘛、尊者、禪師、祖師、大法師等等宗教人士又怎麼可能悟道呢?因為他們一生修行當中所聽經聞法或自己講經說法的內容根本就是佛理而非真理,因此連真正的真理是什麼都一無所知的人,又如何能悟道、行道與成道呢?

回應 (1)
我要發表
383383
383383 2015/04/07 06:33:27 回覆

佛理甚深!甚深!一般人不易理解。

佛理甚深,因為,一般所傳的佛理,並不是佛理,而人們都已深植,不能自拔。

佛理甚深,因為,佛在心中,不假外求,身外無佛;而人們只懂往外求。

佛理甚深,因為,大道至簡;但人們喜繁厭簡。

佛理甚深,因為,佛理無求,但人們慾多不能自控。

佛理甚深,因為,僧人多不幹活,要人供養,某些要點,他不能說白。否則,活佛就會餓死的了。哈…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