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樹良
錢樹良
錢樹良

私有化一家便宜兩家着

2015/04/09 08:43:51 網誌分類: 經濟
09 Apr
        且說美國爆發「次按」危機,導致全球金融海嘯,利豐(494)為求自保,第一時間修訂投資策略,把市場目標轉移往中國內地,在此13億人口的社會,進行「本土政策」,打開一個有潛力的市場。

        眾所周知,做貿易生意兩大法寶,一為商品採購;一為市場推廣,利豐馮氏昆仲焉有不知箇中奧秘之理。較早時,我曾拆解過利豐併購英之傑集團轄下「天祥」之局,既有「商品採購」這張牌在手,若再握有「市場推廣」這張牌,相得益彰,才可以雙翼齊飛,否則只是一頭跛腳鴨而已。

        利豐此番獵物目標,仍注目於英之傑集團轄下的公司,此乃「利和」是也!「利和」對一般人來講,可能會陌生,但如果提起「和記洋行」,相信很多人也聽過此有百年歷史的英資洋行,「利和」的前身便是「和記洋行」。追溯至1860年,英商羅伯特‧沃克(RobertWalker)來港創辦RobertWalker&Co.,早年經營布匹、雜貨及食品轉口貿易;及至1878年,另一英商夏志信(JohnD.Hutchison)入股,兩年後,夏氏接管公司,易名JohuD.Hutchison&Co.(和記洋行)。

        利豐「打蛇隨棍上」

        有云「長堤之崩始於蟻穴」,上世紀90年代,英之傑如日中天,但管理層好大喜功,在幾宗併購中損失慘重,導致股價急挫,加上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集團對亞洲市場失去信心,僅保留汽車經銷代理業務為亞洲貿易主項,至於其他非核心業務,包括市場推廣(IWAP)在內,賣得就賣。

        做生意搞貿易,各師各法,正所謂「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英之傑計劃出售「市場推廣」業務,正好利豐籌劃拓展此業務,乃「打蛇隨棍上」,以「利豐經銷」名義,開出6040萬英鎊或1.63億坡紙,收購英之傑以利和為旗艦的亞太區市場推廣業務。水到渠成,利豐經銷順利收購了利和,成為亞洲區最大的經銷商之一,總部設在香港沙田利豐中心。

        2003年,利豐經銷重組,把核心業務與一般業務的管理架構分開運作;其中把商務、物流、製造三大核心業務歸入「利和」品牌名下,馮氏昆仲如此大玩財技,後來把利和分拆上市,吸納資金4.2億港元,從收購到上市,除了有現金回籠外,還持有利和控制股權,何樂不為;何況受到投資者追捧,掛牌當天,恒生指數雖低收,但利和股價卻高收報4.35港元,較招股價大上升24.3%。

        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利和上市後,集團利用中國內地經濟改革開放,大打「內地牌」,內地業務網絡遍地開花,分銷範圍遍及全國150個城市,員工萬人;錦上添花的是踏入21世紀,中國內地經濟快速增長,人民消費力上升,愈來愈多外國品牌也想進入這個13億人口市場分一杯羹,紛紛透過利豐協助「芝麻開門」。利豐有見於此,一於「借力打力」,利用此大好形勢,於2010年年中宣佈,為重組集團在中國內地業務機構,提出以每股21港元的高溢價;私有化利和,此一收購價較利和停牌前股價(15.42港元)有36.19%溢價;而且,股東也可以選擇每股換取0.585股利豐新股交易。

        私有利和堪稱經典

        9月13日,利豐召開特別股東大會,表決私有化提案,結果99.8%股東贊成通過私有化利和。

        利豐巧手把賺錢的利和私有化,肥水不過別人田,杜絕財團覬覦野心,大收「一家便宜兩家着」碩果。馮氏昆仲長袖善舞,塑造商業收購合併成功典例,令人歎為觀止。

        資深財經傳媒人

        錢樹良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