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型社會 知識型議員

2007/11/30 19:26:46 網誌分類: 政治
30 Nov

  美國管理作家與管理顧問彼得.杜拉克曾說過「知識型社會真正的投資不在機械或是工具,而在知識型員工」。套用這一句說話,在知識型社會真正的民主不在於理想或口號,而在知識型市民、知識型的政客。

 

  任何一個地區,若過度注重「空談」政策,將是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成為提升競爭力的包袱。一項政策得以落實,必須經過資料蒐集、可行性研究,以及公眾諮詢等多個階段,才能制定一個範疇或框框予以推行。在政策推行後,政府亦須定期作出檢討,就新環境或新改變增加新措施,又或是刪減未能與時並進的條文,以配合社會的需要。

 

  行政長官在今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分別在環保及長遠的醫療制度政策中,提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環保工作上,政府應對改善區域的環境履行應盡的責任,配合各地政府因應其經濟、社會及環境特性,制訂措施,務求在發展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間取得平衡,以達至可持續發展。在 長遠的醫療制度政策方面,政府 為推行醫療改革,確保醫療體系可持續發展上,將為醫療作出長遠融資安排。

 

  曾任職台灣元智大學研發處處長的尤克強亦曾說過:「知識管理只是要將人腦海中的知識,化為具體的槓桿效應,為組織增加資產。」在香港社會中,究竟知識管理能否做到尤克強所說的情況?我們的政府有沒有知識管理人才?又或是縱使有知識管理人才,又是否能化為具體的槓桿效應,從而增加市民的資產?其中的答案有否定,也有肯定,亦有因政治考慮而影響知識管理的成果。

 

  就以剛才提到「環保」及「長遠醫療制度」這兩項涉及可持發展策略的政策推行為例子,市民便會明白到政府在知識管理上遇到不少障礙。簡單來說,每一名市民都明白到全球暖化問題導致氣候環境改變,大家為緩減問題的嚴重性,均樂意看到政府推行環保措施。可是,當涉及自身利益時,如「膠袋徵稅」或「停車熄匙」等,均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此外,大型連鎖超級市場自願性推行「停派膠袋」措施,也惹來政客的批評。這種漠視「有助環保」的大原則,卻針對「善款捐助那間慈善團體」小處的行為表現,反映出政府或工商界雖有知識管理人才,但卻沒有相應「具知識管理」的議員和政客。

 

  同樣地,在「長遠醫療制度」政策方面,市民均十分憂慮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以及因此而直接影響到未來龐大的醫療開支。所謂「積穀防飢」,前人的「知識管理」措施,有的是多作儲蓄,以備將來不時之需;有的會認為「養兒防老」也是一個不錯的可行方法。可是,今日推行有如「積穀防飢」和「養兒防老」的「醫療保險供款計劃」,在政客的推波助瀾下,有關政策被形容為「政府為減輕財務開支而打劫市民荷包」的措施。

 

  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曾以「大樹不會掉下金錢」來回應議員「不斷苛索」的良句,使香港的有識之士津津樂道。但楊局長最後亦敵不過政治的壓力而暗然下台,留下來的只有可與私營醫院競爭的公營醫療體系。在成績表上,楊局長亦是一名「知識管理」人才,能將本身的知慧化為具體的槓桿效應,使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站穩亞洲前列的水平。但在沙士一役後,我們才發現「知識管理」怎樣被「政治觸覺」所取代,實在無奈。

 

  由此可見,在現今政治環境下,香港的管治人才單憑「知識管理」不足以推行政策,但單靠「政治觸覺」也不能輔助政策的推行,必須兩者兼收並蓄,才能有所作為。現時的問責局長見證回歸十年來的種種政治風暴,已顯得較過往老練和圓滑。可是,我們尊貴的議員政客,不少至今仍抱殘守舊,玩弄政治打壓技倆為己增光,結果為香港添煩添亂。幸而,區議會選舉結果,以及最新的民調顯示民建聯更受市民歡迎兩件事件,給予那些不務正事的政客強烈的警告,香港市民珍惜的是繁榮和安定。

 

  回應開首提到的「知識型社會真正的投資不在機械或是工具,而在知識型員工」。今天,立法會香港島議席補選在即,相信市民都明白到那一位才是知識型的候選人。有云:「良心人人有,但是知識型的政客卻並不多;民主非專利,只有知識型的政客才可落實」。因此,當大家投票時務必想想,「口說良心者,足下謀特權;美言撐民主,不及髮上絲」的背後意義。

 

寫於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備註:立法會港島區議席補選八名候選人分別為葉劉淑儀、李永健、陳方安生、蔣志偉、柳玉成、蕭思江、凌尉雲及何來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