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若興則真理必隱

2015/09/15 05:53:39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15 Sep


宗教若興則真理必隱

   宗教的宮壇、寺廟、道院、教堂、佛堂、清真寺、講堂等等有形的假道場越蓋越雄偉,裝潢也越來越豪華,但是大家也就越來越忽略了自心這一座無形之真道場,剛成立的新興宗教與原有五大宗教的新興宗門派別,近幾年來成立的越來越多,但是離正道這一處「不二門」也就越來越遠,新興的宗教與新興的宗門派別越來越多,當然不同以往觀點的新經典教義也就越來越多,如此的話離真理這一部無字真經當然就更遙遠了,派別多當然傳教者就多,傳教者越多當然被導誤的人也就越多,道場越蓋越雄偉,裝潢越來越豪華,雖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修行,但是這樣做難道不好嗎?其實道場不論怎麼蓋,對修行人來說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要看最後所得到的效果而定,如果那些被吸引來修行的人因為進入了這一處道場,因而靈性獲得啟發以至於悟道或成道,那麼此道場越蓋越雄偉,裝潢越來越豪華,當然就是一件好事,但是所吸引進來的這些修行人,若因而沉迷於宗教的經典教義內容之中或迷惑於豪華的道場建築物裡面,那就不是一件好事了,畢竟真正的修行與建築物的好壞根本毫無任何的關係,因為一座壯觀新潁的建築物不一定能讓人悟道,而在茅屋草盧之中修行,也不見得不能悟道,因為一個人能否悟道之關鍵就是在於自己的「心」而非在於外在有形之「物」。

   我們世人很奇怪,明明說是要到哪一個宗教法門去修行,卻不知道去修行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悟道而不是去信教,宗教是引導世人深入探索真理的一座無形門戶,故才稱為「法門」,「法門」者係指引導世人由迷至覺的無框之門也,雖然修行人可以信仰宗教,但是信仰宗教的人卻不等於是修行人,信仰宗教的人可以修行,但是修行人卻不見得一定要信教,就如同修行人可以出家或吃素一樣,但是出家或吃素的人卻不見得等於是修行人,出家或吃素的人可以修行,但是修行人卻不見得一定要出家或吃素,各宗教法門的傳教者也很奇怪,他們弘法與佈道之目的就是希望信徒能悟道,但是他們偏偏一直在宣傳自己宗教法門的那些門戶之見,而且還要信徒們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的最後結果絕對不能悟道,而要悟道也絕對不能依教奉行,因為「教」與「道」兩者並不是這種關係,因為「教」是指教化而言,而「道」則是指教化之終極目標也,所以若一直強調宗教便會使信徒背離真道,但若強調道則必然使信徒超越宗教教化之範疇而離教,這正是世尊在靈山法會拈花示眾的時候,以心法傳給大迦葉尊者:「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的一句話。

   大迦葉尊者何其幸運能得到釋迦牟尼佛之心法,大迦葉尊者又何其有智慧能夠悟出釋迦牟尼佛所要表達意思之真諦,可見修行人光是到法會的現場去聽經聞法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世尊在二千五百多人的靈山法會上講經說法,居然只有大迦葉尊者一個人能悟出釋迦牟尼佛所要表達意思之真諦,那麼其他的人到底是聽不懂呢?還是被導誤呢?可見釋迦牟尼佛所交付大迦葉尊者這一句:「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一句話是多麼的重要,那麼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人翻譯成:「我依據徹見真理的大智慧眼(正法眼),透見萬德秘藏之悟境(藏),這個大悟境界即是幽玄微妙的佛心(涅槃妙心);其本性實體為空無自性,無形相可得(實相無相),乃是微細不可思議的法門(微妙法門),因為無法以文字或是言語來傳述(不立文字),故以文字、語言的教法之外直接洞見心地之了悟,以心印心地輾轉相傳(教外別傳)。今囑咐摩訶迦葉繼續的傳法下去(付囑摩訶迦葉)。」。

而對於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一句話,也有人翻譯成:佛就說了:「我現在有正法眼藏,這是個涅槃的妙心、不生不滅的,你說它有相嗎?又無相;你說它無相嗎?又有相!所以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文字寫不出來的。現在我所教你們的,是教外特別地傳授的,我已經把這種法門傳給大迦葉了!」,另外也有人翻譯成:「吾有正法,其著眼在針對第八識所含藏之諸問題,使其能得圓滿之處理,而安然進入不生不滅之無餘涅槃樂境;然而,欲進入此種樂境,當竭窮吾人微妙心法──智慧,深觀諦察世法之實有相乃是不空,進而探討出世法之無相為空,此實相之不空與無相之空,乃係一種極微絕妙之法門也!此種法門無須另立文字,集三藏十二部一大藏教之精華,即便是至真至善之記載矣!」,佛陀於是就說:「我有一箇微妙心法,即常樂我淨狀態的妙心,它是一切法的核心根源,其真實體相是無形無相無生滅,不可思議,無法立下文字去表達清楚,只能夠人對人傳義,心印心傳法。這微妙心法,我將它作為傳統教學以外,禪宗特有的別類傳授方法,這箇微妙心法,就付囑摩訶迦葉。」

當然任何人要怎麼去翻譯這一句話,跟這一個翻譯的人他的智慧高低有關,淺者見其淺,深者見其深,雖說如此,但是世尊的一句話就產生了這麼多不同的解釋,那麼我們又將以何種心態來看待這些八萬四千法門呢?難道會有兩個法門作同樣的解釋嗎?可見任何宗教的宗門派別越多,正代表那些經典教義所衍生出來的邪說異端越多,因此只要不是正解,那麼其他所有的翻譯都是各說各話,對於禪宗所說的這一個公案,另有人解釋為「吾有正法眼藏」這一句話的「吾」是指佛陀自己,而「正法眼藏」這四個字要分成「正法眼」與「藏」兩部分來解釋,而非「正法」、「眼藏」這樣斷開,因為他認為佛有五眼六通,其中的五眼包括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這「正法眼」如果是歸之於五眼中的法眼,那麼顯然不是最上層的眼,果真如此,則會導致禪宗的等級自動下降兩級(在慧眼、佛眼之下)。因此「正法眼」應該不是指佛的五眼之一,而應該是指對佛陀的教化乃至於世間諸法的正確見解,即法華經中所謂的「佛知見」。而「藏」字是形容隱藏不為人知豐富大量的珍寶有如寶藏一樣。所以「正法眼藏」這四個字是肯定迦葉尊者的見解正確,也就是說佛陀拈花這個腦筋急轉彎迦葉尊者答對了!

以這樣的見解來解讀佛陀所說的教法,就如同獲得開啟寶藏的鑰匙一樣,所有的珍寶都可以隨意取得。因此佛陀稱此寶藏為「涅槃妙心、實相無相」。這又須分別解釋,「涅槃」是梵語,漢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圓寂之意,而「妙心」則是指到達涅槃境界所持有的心,也就是佛心。其次是「實相無相」他認為是指這涅槃妙心的樣貌,對樣貌的形容是為了見到時認取分別之用,而不是在未見的時候捕風捉影地用以幻想,所以實相無相是對於得到佛果者所說的,在因地的眾生其實不用做太多的揣測。其次是「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一句,他認為所謂「微妙法門」是對此法門的稱譽與讚賞,而「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又是對微妙法門的補充說明。「不立文字」不代表沒有宗義的闡述,或者是禁止以文字闡述宗義,不立文字應該是指此微妙法門的宗旨不依文字而立,因為法界實相縱使用盡文字也無法完整說明,如有人從未見過大象,用盡文字去描述大象也無法使人完全理解大象的形狀相貌,但若是同樣見過大象的兩人就不用多加解釋了,用簡單的語句就能印證對方是否見過大象。此微妙法門中的文字不是主要的修持依據,而是已到果地者為方來者印證的工具而已。至於「教外別傳」是最常被誤會的句子,「教」是指佛陀教法,佛陀主要以文字言說闡述教義,但是此法門以心印心,離於文字言說,故名之「教外」。而所謂的「別傳」很多人解釋為不要傳承下去,若不要傳承下去那麼為何又傳了這麼多代呢?所以別傳應該不是指不要傳承下去的意思,而是有別於既有的傳承方法,也就是說「教外」和「別傳」的意思是很相近的。

同樣的佛教徒,對於世尊所說的同一句話,竟然有這麼多不同的解釋,這正是宗教的傳教者講經說法會導誤世人的主因,否則哪一個派門所解釋的才是正解呢?此種現象就如同儒教的四書五經一樣,歷朝歷代的學者、文人或哲學家都各有他們的註解,而所有的註解也都傳至後世,而教育部為了統一教學又不得不編撰一套教科書,如果這些編撰的教授通通悟道了,那麼所編的教科書所產生的問題就比較小,如果這些編撰的教授群之中有人悟道有的人沒有悟道,那麼光是如何解讀古人真正之意思就會吵翻天,而到最後的共同意見還不見得是正確的,更遑論說這些編撰的教授群之中沒有一個人真正的悟道,那麼他們所編撰出來的教科書內容不但導誤了學子,斷了中華文化的根,其不良的影響更是禍害千年,其嚴重性不言可喻,問題是悟道的人少,而沒有悟道的人比較多,所以悟道之人的意見一定會被佔多數的未悟之人所否決,所以不論儒道也好、釋道也好,皆不能以法師講經說法之內容為依據依教奉行,更不能由那些大師去定義,還是要自己認真的思考,綜合多人之意見去深入參悟才能有所得,就如同李小龍參考各門各派的武術並吸收其精華,而自己悟出「截拳道」出來,打遍天下無敵手一樣。

一般人看李小龍的電影或是觀察他一生習武之過程,大部份的人均是由武術的角度去切入,但其實這只是表相的俗諦而已,其實我們真正要向他學習的重點正是他所想表達的「武術之道」這個層面,如果李小龍沒有學習各國武術之精華,並結合他大學所選的哲學系,然後再由太極之原理深入武術的最深層境界,那麼截拳道就不可能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李小龍短暫的三十二年有限生命,也不可能發揮出這種震撼全世界的效果出來,這話怎麼說呢?各國武術之門派猶如目前宗教的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各有各的殊勝武術特點,但也各有各的致命缺點,著重在拳的派門,則其腳、兵器與暗器必是致命傷,著重在腳的派門,則其拳、兵器與暗器也是致命傷,每一派門的武術,在訓練時都是在套招,因為他們有時候須作為展示或訓練教材之用,所以一定有一套招式,但是有招式必有死角,有殊勝之法必有破解的方法,所以李小龍在學習過各門各派之招式後,其各招式之缺點已經瞭若指掌,因此只要研究破解各種招式之方法,那麼就沒有打不敗的門派,因此他學習了哲學之方法,以水為例讓拳腳如水一般的溶入自己的破解動作裡面,因為水倒在圓的杯子中就成杯子的形狀,倒在四方形的箱子中,那麼便會形成四方形的形狀,所以截拳道沒有招式只有攔截對方拳腳之「道」。

其次李小龍又以太極陰陽之哲理來破解對方之招式,因為任何武術有攻就有守,有強就有弱,因此以「後人發先人至」與「避實擊虛」之理念即能瞬間讓對手倒地,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李小龍看到對方的強點在拳,那麼對方的拳尚未打出來,李小龍的強勁之踢腿已經踢到對方之膝蓋了,若對方的強點在右腳,那麼當對方的右腳還沒踢出來之前,他強勁之踢腿已經踢到對方那一隻支撐之左腳了,所以對方再怎麼厲害,都仍然會被李小龍擊倒,但是李小龍致勝之因素不只是他的攻擊速度、技巧、腿勁與快拳,而是他已經悟出了武術之「道」,所以他才能隨心所欲的破解所有武術門派的招式。

修行亦是如此,宗教的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他們的宗教教義與修行方式各有各的特點,但也各有各的盲點,因此他們的經典教義或傳教者講經說法所說之內容,只要是落入文字相與語言相之中,那麼就會有漏洞,就會被其他宗教的修行者所質疑與批判,因此每一種宗教法門每天光是忙著與其他宗教的修行者辯論或是回答其他宗教修行者之質疑就不可開交了,哪有時間再深入的去探討自己的那些經典教義內容有什麼問題呢?這種情形就如同武術家,經常需要接受其他門派之挑戰一樣,但是真理並沒有文字相與語言相,所以任何人想要攻擊真理之缺失,根本找不到下手之處,如此的話就如同野狗吃天一樣不知從何處去下口,一個人如果胡亂的批評真理,則無異是對天吐痰,那只會污濁到自身的份,對真理而言根本沒有任何作用,許多的大師喜歡開宗立派當祖師或導師,這種現象難道顯示說他已經悟了道,所以要將道傳給認同他的那些弟子嗎?其實正好相反,他們根本沒有悟出真道,只是理解了一些世俗諦而已,所以真正悟道的人他必然會知道,開宗立派之結果,只是讓追隨者離道越來越遠罷了。

修行不是為了追求有,而是要返回無,不是要散萬殊,而是要歸一本,不是要化萬教,而是要歸一宗,禪宗的祖師一定認為他們的開宗宗師悟道了,同樣的道理,密宗、淨土宗或是儒教的修行者也一定會認為他們的開宗宗師或是教主一定悟道了,但這是不一定的,有的教主根本都是後人自己追封出來的,並不是說他們本身真的當過教主或願意當教主,耶穌被釘在十架處死,那時候根本沒有天主教、基督教或東正教,耶穌有說過要當這幾個宗教的教主嗎?或是說他們本身真的有當過一天的教主嗎?同樣的道理,老子沒有當過道教的教主,孔子也沒有當過儒教的教主,所以說耶穌、老子、悉達多、穆罕默德與孔子是「五教教主」乃是後人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過世五百年之後佛教的第一部經典才編撰出來,所以各宗教的經典其實都是後人彙編聖哲的談話記錄而已,至於「經名」也是後人自己編撰出來的,聖人可能是悟道之人,由他們的一些談話可以瞭解他們真正的含意,但宗門派別的開山宗師應該大部份都是未悟道之人,因為許多宗門派別自己的理念都是一些門戶之見,看不到一個真正悟道者應有的大格局,老子能說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一句話,必然他已經參透「色空不二」的道理,但是某些宗門派別一直在稱呼別人為「外道」,可見這些人對於宇宙的真相根本缺乏真正的瞭解。

真理是無所不在的,當然包括了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的千經萬典在內,但是真理不在文字的表面字義上,這正是「正法眼藏」這一句話之真諦,有人將「正法眼藏」這一句話區分為「正法眼」與「藏」兩個部份來解釋,而且還說「正法眼」的層次超越了「法眼」,所以不在釋迦牟尼佛的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等「五眼」之中,這就是標準的凡夫俗子,以世俗之眼光在看經典的文字內容,並直接的翻譯成白話,這種人的眼就是「肉眼」,「肉眼」的意思就是比喻世人以世俗之眼光在看宇宙萬象之意,因此能夠看出經典文字內容之第一義諦者稱為「開法眼」,能過看透世間萬物之實相者稱為「開天眼」,能過看透凡間萬事之真相者稱為「開慧眼」,能過看出世人諸心、苦境本空者就稱為「開佛眼」,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具備了這種智慧,所以說他已具備了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等「五眼」,也稱讚他已經具備了「佛智慧」,但是世人可能還不知道,「佛智慧」只是一般世人之智慧而已,並非悟道者之真智慧,難道說「佛智慧」不是「真智慧」嗎?當然不是,具有佛性的人才具備佛智慧,返回無佛無魔的天性者才是具備真智慧,這也是釋迦牟尼佛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與世尊等十大稱號之主因。

我們由釋迦牟尼佛這十大稱號可以知道,佛仍然在人間而不在理天,所謂「如來」就是如其本來等字之略稱,「如」是相似的意思,「來」是隱喻本性,世人之佛性是覺性與清淨性之意,但卻不是本性,因為本性根本沒有佛與魔或覺與迷的煩惱與罣礙,但是佛性的清淨心與本性很相似,故才會以「如來」兩字來隱喻,其次「應供」這兩個字是說釋迦牟尼佛悟到這種境界堪受人天之尊敬與供養,「人」與「天」就是指「凡」與「聖」這兩界,但是「凡」與「聖」這兩界仍然是在凡塵,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凡塵中悟性最高者,所以堪受人天之尊敬與供養即是此意,超凡才能入聖,超聖才能成佛,三界皆無才能入道,而「正遍知」這一個稱號不能解讀為釋迦牟尼佛無所不知,因為世人將世間分成「正」與「邪」兩部份,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正遍知」只是知道「正」的這一邊而已,但是「邪」的另一邊祂卻不知道,古德有云:「無知才是真知」、「般若無知所以才能無所不知」,所以「正遍知」仍然不是真知,就如同佛教的「八正道」仍然不是正道,他們所說的正見仍然不是正見一般,見無所見才是正見,凡所有見皆是邪見,所以慈悲、喜捨、放下等等的觀念仍然不是正見。

明行足」這一句話與「解行合一」雖然非常的類似,但是佛智慧所解的是「緣起性空」的這一部份,所行的也是慈悲、喜捨、放下、善的這一部份,而真智慧所解的是返回虛無的部份,所行的也是道心與道行這一部份,所以佛是慈悲的,但是道根本沒有什麼「慈悲」與「不慈悲」的煩惱與罣礙,所以佛陀的明行足僅能世間解,而真理的智慧卻是無所不解,「善逝」是解脫與自在的隱喻字,但是道根本沒有什麼「解脫」與「不解脫」或「自在」與「不自在」的煩惱與罣礙,而「無上調御丈夫」在調御什麼呢?無非是佛魔一體、理事無二的一合相或一真法界,但真理根本沒有相也沒有界,這正是佛理不等於真理的地方,另外所謂的「天人師」是指佛是「凡」與「聖」兩界的老師,「凡」與「聖」兩界之靈體都須跟佛來學習,沒有錯,這一句話是正確的,因為成佛正是起修的開始,成佛的人其佛智慧已經是達到「解的部份」,就如同儒教的「格物」一樣,但儒教格物之後還有後面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與平天下之「行的部份」,所以成佛的人後面還有去除佛魔、善惡、是非、對錯、有無、內外、上下等等的相對待之路要修,如此才能真正返回虛無或無餘涅槃之最後目標。

「佛」是清淨心與覺悟心的別稱,但是道則是根本沒有「清淨心」與「污濁心」或「覺悟心」與「癡迷心」之問題,所以無心之心才是真心,真心才是道心,慈悲心、仁愛心、覺悟心、善心、良心等等都是人心,成佛的人被稱為「世尊」這一個名號是正確的,因為佛是世間最尊貴的,也是離真道最近的,肉身徹底了業的人可以成聖,靈體究竟解脫的人可能成佛,但是凡心、聖心與佛心通通去除的人才能「成道」,目前所有宗教之教化,若以宗教的教義當目標,那麼成佛與成聖皆沒有問題,但是唯有以道為目標才能悟道與成道,有些宗教的信徒說他已經證道,其實他所證的只是普通的「理」而不是「道」,道是妙理不是以科學方法所能證,也不是以數學程式所能推算,若能證或能算的話,又豈能算是「妙理」呢?佛教的信徒將「正法眼藏」區分為「正法眼」與「藏」兩個部份來解釋,就是不懂真正的妙理,故才會作這樣的解讀,所謂妙理就是真正的佛法與真正的真理之隱喻,又稱為正法,因為真理沒有文字相與語言相,所以用肉眼去看聖哲所傳世之經典內容,是看不懂的,故稱「正法眼藏」,因此跟「正法眼」一點關係都沒有,至於「涅槃妙心」不是指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圓寂之意,因為這一個「妙」字只要一有文字的定義,那就無妙可言了,因為真正的妙是沒有文字相與語言相的,故才有「妙不可言」這一句成語。

至於「實相無相」這一句話,我們不能將它解釋為「您說它有相嗎?但是它又無相;您說它無相嗎?但是它又有相!所以說實相無相,才能無所不相」,其實「實相無相」這一句話,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句話是一致的,所以沒有相的相才是實相,凡所有相皆是假相或幻相,另外所謂的「微妙法門」這四個字亦不能解釋為釋迦牟尼佛對傳給大迦葉尊者這個法門的稱譽與讚賞,其實社會上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皆是旁門,而真理是沒有門的,因此只有真悟的人才能真正體悟出道之哲理,無門之門才是真正的「妙門」,故稱為微妙法門」,至於「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一句話,就是說真理根本沒有文字相,因此那些有文字相的經典、教義之內容都是假理而不是真理,因為真理是要用心去領悟才能悟出來的,所以這是一種超越世俗的人以各種文字或語言對他人之教化,既然真理絕語言與文字,所以根本就無法用各種文字或語言去傳授給他人,故稱「教外別傳」即是此意。

宗教之存在對於世人產生兩種極端之效果出來,第一種是悟性高的人可以藉宗教的大師開示、教誨、點化與經典教義內容之啟發而悟出真理,使自身之靈體得到大自在與大解脫,永遠脫離生死之輪迴與無盡無邊之苦海,第二種即是中、低根器之眾生被宗教的傳教者與經典教義之內容所導誤,拼命造善惡之業,導致於他們自己的靈體永遠困在地獄之中,無法究竟解脫,這些問題的主要癥結在哪裡呢?就在於那些活佛、上師、金剛上師、仁波切、上人、無上師、大師、法師、神父、牧師、導師、阿訇、喇嘛、尊者、禪師、祖師、大法師、主教、樞機主教或教宗等等的傳教者將「宗教的教義」當成「真理」,而信徒也將「造善業」誤當成是「真修行」,這是一種智慧不足之現象,修行是在修道心,那怎麼還能有善念或善心之存在呢?真理既然沒有文字相與語言相,那麼又豈能將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那些千經萬典之內容當成真理呢?修行既然是要使自心獲得真清與真淨之無餘涅槃與菩提心,那怎麼還在那裡唸經、念佛、辦法會、超度、朝山呢?無上大道既然要無為才能悟道,那麼眾生又何須浪費寶貴的修行時間去忙那些末法呢?道既然是無所不在的,又宇宙間處處皆道場,那麼又何須向眾生募款去蓋豪華之道場,惹得自己一身腥呢?可見最大的問題在於傳教者他們並沒有真正悟道,他們只會翻譯經典表面之字義,然後再以錯誤之知見引領那些信徒打開地獄之門,遠離天堂之路,所以形成「一盲引眾盲,相率入火坑」之現象,因此如果宗教越興旺、法師越多、信徒越眾、弘法越久、傳法越遠,那麼對世人或社會的危害也就越嚴重,同樣的道理,真正的道也就越無法顯現出來,但是這是末世之必然現象,真理非末世不顯,非真悟者不能傳,非真修者不能得,只要真道重現之時,必是宗教衰退之日,亦是邪說異端崩潰之時,真修者應有所體悟。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