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明心見性」才能見到佛呢?

2015/10/12 20:13:31 網誌分類: 禪修靜坐
12 Oct


佛經中常常提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這幾個名詞,許多的修行人可能不瞭解「心」與「佛」或是「性」與「佛」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甚至於誤解了「心」字與「佛」字之本意,其實這幾個字都是隱喻字,這幾個名詞也都是形容詞,我們世人之心在剛出生的時候只有一種,但隨著年齡之成長或受物慾之誘惑之後便產生與原來本心不同的形態,因此便產生了兩種決然不同的心出來,這兩種不同的心如果不能分辨清楚,那麼就不容易看懂釋迦牟尼佛所傳世的經典與教義中文字之內容所隱含之真諦。

為什麼會看不懂釋迦牟尼佛所傳世的經典與教義中文字之內容所隱含之真諦呢?因為各宗教的經典與教義中兩種「心」都是同一個字,但事實上這兩種心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一種心是上蒼所賦予萬靈蒼生的本心,所以又稱為「天心」,第二種心則是人類自己被幻象與幻境所迷惑所產生的心,因此又稱為「人心」。

「天心」又有其他幾個不同的稱謂有時候它被世人稱為「道心」、「佛心」、「仙心」、「直心」、「豎心」,有時候也會被世人稱之為「南北心」、「精神心」或「本心」,而「人心」也是一樣有其他幾個不同的稱謂,因此有時候它被世人稱為「凡心」、「魔心」、「俗心」、「橫心」、「勾心」,有時候則被世人稱為「東西心」、「物質心」或是「幻心」,為了便於區別,所以我們要以兩種不同的字型來予以區別,修行人才容易分辨清楚。

上蒼所賦予萬靈蒼生的心,我們以這個「忄」字來表示,所以忄生出來就稱之為「性」,諸位同修難道沒有發現「性」字是由「忄」字與「生」字兩字所組合而成嗎?而第二個心字即是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這一個「心」字,如果諸位修行人將「忄」字與「心」字的字型作一個比較與參悟,那麼就會很容易的悟出來它們兩者為什麼會有這些其他的稱謂了。

其次談到什麼是「明心」?「明心」的這一個「心」字其實指的即是世人現有的「凡心」與「人心」,凡心與人心每一個人都有,那就是指上蒼所賦予我們世人之「天忄」已經被凡塵的三毒、四相、五蘊、六塵、七情、六欲所矇蔽或污染的那一顆心,因此若以凡心或人心去看世間的萬事與萬象,那是看不見萬物真相的,當然也看不清萬事之實相,因此所看到的萬物其實都是「幻相」,所看到的萬事其實也都是「假相」,既然所看到的萬事與萬象都是「幻相」與「假相」,因此在處理的方法、要領、目標....等等方面便會產生了偏斜之結果,「斜」者「邪」也,既然在處理的過程與目標上均產生了偏斜,因此處理之結果就會產生錯誤,產生錯誤的結果必然會造成不公平與不公正的現象,不公平與不公正的現象就會引發陰陽雙方的爭論、對立與結怨,這種情形在家庭中便會造成家庭的不安,在社會中便會造成社會的對立,在國家中便會造成政策的錯誤與政黨的鬥爭,在國際上便會造成戰爭,在自己的本身方面則會使體內的「天心」與「人心」產生了天人交戰,若自己長期以來仍然無法悟透天人交戰所產生之癥結所在,那麼自己的內心便會受到煎熬與折磨,自己的內心因為錯誤的觀念而遭受到折磨便會形成「魔心」,而所謂的「魔心」其實就是指受折磨之心的隱喻字也。

因此唯有瞭解「天忄」與「人心」之關係才能明心見「性」,也唯有見性才能成「佛」,也唯有成「佛」才能遠離煩惱、罣礙並脫離三界與六道之輪迴,吾人剛出生時之本心原來是上蒼所賦予的,上蒼所賦予的本心就是直豎的這個「忄」字,「忄」字由左陽、右陰與中間的「︱」字所組成,中間的「︱」字因為不偏陽與不偏陰,不偏善也不偏惡,因此也稱為「中道」,中道的心就是「道心」、「佛心」、「天心」、「仙心」,這些心都是隱喻字,「道心」是指不偏不倚的中道之心,「佛心」則是指已經袪除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與貪嗔癡心等人性之心,所以「佛」字是由「弗」字與「人」字所組合而成,「弗」字是指沒有的意思,而「人」字則是隱喻人性之意。

而「天心」則是指上蒼那一種無善與無惡的心,「仙心」則是隱喻人性處於最高境界之心,故「仙」字是由「山」字與「人」字所組合而成,「山」字是指在最高境界之意,而「人」字則是隱喻人性也,因為這些心與天地的心都是一樣沒有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與貪嗔癡心等人性,所以它向上可以「通天」,向下可以「徹地」,並與「天父」、「地母」一炁相通;但是由於人心的好逸惡勞與貪嗔癡心重,因此通地之「陰蹻竅」常被三毒、四相、五蘊、六塵、七情六欲...等等濁氣所誘惑,所以豎忄的「︱」下端那一點一直往右邊勾了起來,因此變成了倒臥的「心」字,那為何「︱」下端那一點會向右勾起來呢?因為左屬「陽」而右屬「陰」,而我們世人體內的「陰蹻竅」係專門吸收陰氣並產生「精氣」之處,因此容易受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與貪嗔癡心等陰氣之誘惑而產生精氣,而「精滿」了它就會作怪故俗稱「精怪」,這就是為什麼道家修行人在修煉的時候要「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或「煉神還虛」的原因了。

精氣多或陰氣多的人他的「天忄」就會被濁氣矇蔽其本性,因此根本無法「明心見性」,如果採「煉精化氣」之修煉方式修行,則修煉之結果便會造成精氣逐漸減少與神氣逐漸增多之現象,如此陰陽合化的結果陰氣便會漸漸退而陽氣就會逐漸增加,若我們再將陰陽混合之濁氣那一部份修煉掉讓濁氣昇華炁化,則陰氣便會消失殆盡全部轉化成為陽氣,陽氣就是「神氣」,這就是「煉氣化神」之修煉過程。

如果吾人心中之濁氣完全昇華為「清炁」,這時候整個心內就無任何的濁氣與罣礙來遮住我們原來的本心,心中沒有任何的濁氣與罣礙來遮住我們原來的本心,當然心就「清明」了,心清明之後人心便會返回天心之狀態,而原來的凡心也會轉變成為道心,這就是「明心」之過程,心明了天心即生出來,天忄生出來不就是「性」字的隱喻嗎?所以說明心才能見「性」即是此意。

剛才所說的「明心之要領」,是「道家」修煉之法,其他各教信眾要發「菩提心」、「出離心」、「去除掉我執、法執」或修「心性兩空」或以「犧牲」、「奉獻」、「追求真理」之心修行都可以,因為心不明是無法見到「萬靈」、「萬物」與「萬象」之本性的,所以說一定要先「明心」才能「見性」,但又為什麼「明心見性」才能見到「佛」呢?其實「佛」就是「性」,「性」就是「佛」,也就是說修行人覺悟之後他的人心已經返回了天心或凡心已轉變成為道心之狀態的靈體就稱之為「佛」,凡人因為心有濁氣與罣礙,所以才在三界與六道中累世的輪迴而無法覺悟成佛。

而佛經亦有「即心即佛」這段經文,「即心即佛」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即心」的「心」字就是這個「忄」字,而「即」字則有兩種含意,第一種含意就是「靠近」的意思,也就是「若即若離」的那個「即」字,因此「即心即佛」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世人的凡心越靠近天心之狀態就會越靠近佛,而「即」字的第二種含意就是指「就是」的意思,也就是心經的經文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那個「即」字,因此「即心即佛」的意思就是說「性」就是「佛」,「佛」就是「性」之意,吾人相信諸位同修若能仔細參悟這幾個名詞當能悟透宇宙間的無上大道,不是嗎?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