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才是起修的開始

2015/10/16 19:32:50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16 Oct


成佛才是起修的開始

   修行的最終目標到底是什麼呢?各宗教的教義所說的莫衷一是,佛教徒可能希望爾後能成佛作祖、靈體脫離生死輪迴與得到大自在,儒教修行者可能希望爾後能成聖成賢,基督的信仰者可能希望靈魂能獲得上帝的救贖,道教的修行者可能希望爾後能位列仙班,而一貫道的修行者可能希望靈魂能返回無極理天,但是這些修行的目標若是真的達成了,那麼是否就代表他們已經「成道」了呢?佛教徒所說的成佛作祖、靈體脫離生死輪迴與得到大自在,那只是「解」的層次而已,並沒有達到解行合一之目標,基督的信仰者所期望的「靈魂能獲得上帝的救贖」這個願望,其實跟上帝是毫無關係的,因為一個人的「靈魂是能否獲得救贖」,關鍵因素就在於他自己本身,並不在於上帝,因為自己若沒有辦法讓自己的靈體獲得救贖,那麼上帝又豈能隨意讓任何一個人的靈體獲得救贖呢?上帝是唯一的,上帝也是大家的上帝,祂又不是屬於某一個人他個人的上帝,既然上帝是公正無私的,那麼上帝又怎麼會去救贖任何一個人的靈魂呢?其次道教的修行者若是真的成仙了,那麼這些仙祂們整天無所事事,還不如青少年每天到音樂會聽歌或是到處飆車來的刺激好玩呢?而一貫道的修行成就者,他們的靈體回到無極理天作什麼,難道每天喝王母娘娘所釀的蟠桃酒嗎?但是靈體沒有腸胃怎麼喝呢?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個性,個性影響命運,因此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之修行者幾乎都受其個人思維之影響,而走他們自己的修行之路,道根深的修行者在自己宗教法門的那些經典教義的文字內容中鑽研,道根淺的修行者則在自己宗教法門的那些儀軌或活動中沉迷,在各宗教法門的經典教義之中,皆隱含了真理在其間,所以悟性高的人人人皆能悟道,因為道是無所不在的,所以也無處不能修,但是要修行的人一定要先瞭解何謂「修」,瞭解了修的正確意涵之後,如此才能找到修的正確方向,也才能邁向修的正確道路,修的道路正確了,那麼便是「行」的開始,唯有解行合一才能真正的成道,否則信教者僅止於「信」並未開始「修」,信上帝也只是在信仰自己以外之他人,自己仍然沒有修,既然連修都沒有修,連行都沒有行,那又怎麼可能成道呢?那麼所謂的「修」是指什麼意思呢?「修」就是指修正的意思,那麼我們修行人要修正什麼呢?就是要修正我們以前那些偏差的觀念與行為,使它們能回歸到「道心」與「道行」來,如果我們的心是道心,而行為是道行的話,那麼我們這一條修行之路才是正確的方向,也才有成道之機會。

   那麼何謂「道心」與「道行」呢?所謂的「道心」就是指無心之心而言,也就是一般俗稱的「天心」,天心是大中至正、大慈大悲、無私無我、無我無人、至道至德、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無左無右、無高無低、無善無惡、無佛無魔、無是無非、無內無外、無向無背、無情無愛、無苦無樂、無迷無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道心是不偏善亦不偏惡,不偏是亦不偏非,不偏佛亦不偏魔、不偏對亦不偏錯、不偏美亦不偏醜…等等的公正無私之心,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善惡、是非、佛魔、對錯、美醜…等等的分別心皆是世人因私心與無明所產生之假相,並非真實的,所以去除了私慾之人心才能產生公德之道心出來,那麼何謂「道行」呢?所謂的「道行」就是指依道心所做的一切行為軌跡皆屬之,那麼,為什麼說修行一定要修到「道心」與「道行」之程度才是正確的道路呢?因為除了永恆的無上大道之外,其餘娑婆世界之中的一切萬靈、萬物與萬象皆是生滅或無常的假相與幻相而已並非是真,只是因為世人之本性被迷惑與遮障故而誤判罷了。

   瞭解了修行的正確方向之後,接下來便是如何修行的問題了,各宗教法門皆有其殊勝的修行方法,雖然每一種宗教法門皆有其信徒,有的宗教法門之信徒甚至於在全球之中有十幾億人,但是信徒卻不等於是修行人,而且信徒依教奉行到最後之結果,也不一定能有所成就,各宗教法門如同社會上各種專科醫院而宗教的那些宗門派別就如同該醫院中的各種門診科別,而其每一部經典教義之內容猶如此專門醫院治病的藥,宗教法門中的法師、傳教者就如同專科醫院中的醫師,而其信徒就如同到此專科醫院來看病的病人,醫師治病一定要對症下藥或是應病予藥才能產生治病的效果,因此各宗教法門的法師、傳教者須針對信徒的迷惑之處予以開示才能解除其迷津,所以若醫師本身醫術有問題、看錯病、給錯藥或是病人本身找錯了醫院、看錯了醫師或自己本身得了不治之症,那是治不好病的,那麼為什麼說「各宗教法門如同社會上各種專科醫院」呢?因為醫院有精神科、牙科、神精科、皮膚科、心臟科、肝膽腸胃科、泌尿科、婦產科…等等不同的科別在治不同的病,而各宗教法門也有成佛、成聖、成仙、靈體解脫、往生極樂世界、念佛、唸經、禪定、濟世助人、修身養性、放生、大悲咒水、做人處世…等等不同的殊勝修行方式,有病的病人一定要找對醫師、診對病情、吃對藥才能真正治病,而信徒也要找對宗教、修對法門、跟對法師並悟出法師之開示內容之第一義諦,才能真正解除迷惑。

   但是目前能完全契合各種條件的修行人並不多,所以悟道都已經有很大的問題了,更遑論說要「成道」了,為什麼說那些信徒「悟道都已經有很大的問題」呢?因為各宗教法門那些傳教的法師、牧師或神父,他們所弘的法與所佈的道都是宗教自己的「門戶之見」或是「宗教教義」,而信徒們所聽聞的佛法與福音也都是宗教自己的「門戶之見」或「宗教教義」,既然所有的講經說法與所聞法之內容都是宗教自己的「門戶之見」或「宗教教義」,裡面根本就沒有一絲絲道的成份在其中,那麼信徒又怎麼有機會悟道呢?若能悟道的話,那麼他們為什麼還會依教奉行呢?既然信徒都是執著在依教奉行的宗教教義之中,那麼又怎麼能悟道呢?各宗教法門都要求其信徒要依教奉行,而信徒也很聽話知道要依教奉行,那麼奉行一輩子之對象都是在宗教自己的「門戶之見」或「宗教教義」中打轉,跟真正的道又有什麼任何的關係呢?既然對於真理連悟都不悟一下,連碰觸都不去碰觸,法師連點化都不點化信徒,那麼各宗教法門的信徒們,他們又怎麼可能會悟道呢?這不是在自欺欺人嗎?

   莫非各宗教法門那些傳教的法師、牧師或神父,他們已經誤認為自己宗教法門的那些「門戶之見」或「宗教教義內容」就是真理了,如果真的是這種情形的話,那就是最壞的一種情形了,各宗教法門那些傳教的法師、牧師或神父引領那些無知的信徒之現象,正猶如在宗教中很有名的「盲人騎瞎馬」、「以盲引盲」與「一盲引眾盲,相率入火坑」這幾句名言,各宗教的門戶之見或教義內容真的就是真理嗎?當然不是,天下只有一種唯一的真理,故才有古德「道無二道」之說,因此宗教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全部都是旁門左道,其所有的千經萬典之內容,全部都是邪說異端,唯有真理才是正門,唯有真理才是正道,所有的旁門左道皆是要引導其信徒走進真理這個正門之中,所有的邪說異端也是要引導信徒悟出真理這個正道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在指這個真理,而所謂的「一切」即是指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的那些千經萬典,因為「一切」就是隱喻由一所衍生出來的那些千理萬理,而「一」則是在隱喻那唯一的真理,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舉一個例來說吧!如果水是「一」的話,那麼波、浪、湧、潮、汐、海、湖、礦泉水、汽水、溫泉…等等就是在隱喻一切。

   雖然水可以含攝波、浪、湧、潮、汐、海、湖、礦泉水、汽水、溫泉…等等的水,但是卻不能說水就等於是波、浪、湧、潮、汐、海、湖、礦泉水、汽水、溫泉或波、浪、湧、潮、汐、海、湖、礦泉水、汽水、溫泉就等於是水,畢竟水是「體」而波、浪、湧、潮、汐、海、湖、礦泉水、汽水、溫泉…等等都是「用」,兩者是「體」與「用」的關係,猶如「道」與「理」一樣,理無道不真,道無理不顯,道是「本」,理是「萬殊」,所以古德才有「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之偈語,「萬法歸宗」即是指各宗教所有的萬法引導世人,到最後都要引導他們回到這些法的根源來,萬法的根源就是「道」,「萬教歸宗」這一句話之真諦亦是如此,即是指世人各種的教化,到最後都要引導他們悟出宇宙這唯一的真理來,所謂「萬教」不是指各種宗教,而是指所有的教化而言,現在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的那些傳教者,都將假理誤當成真理,將具有文字相與語言相之假經誤當成沒有文字相與語言相之「無字真經」,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本來宗教是要來教化世人悟道的,所以才稱為「宗教」,「宗教」就是道宗之教化的略稱,而「道宗」即是指萬法之源頭→道也,現在宗教居然將自己的門戶之見或宗教教義當成了道,並帶領眾生遠離了真道,真是罪孽啊!

   老子在《太上清靜經》中有云:「能悟之者,可傳聖道」,所謂「聖道」不是指聖者之道、聖人之道或聖賢之道,因為全世界那唯一的真理即稱為道,道本無私無偏,因此又哪裡有什麼聖者之道、聖人之道或聖賢之道…等等私人的道呢?所以老子在《太上清靜經》中所說的這一句「能悟之者,可傳聖道」真正的意思即是說:「能夠悟透太上清靜經經文那些內容之真諦者,他們才能夠真正傳達聖人所說的那些言語之中所隱含的道給眾生」,這就是為什麼孔子、老子、耶穌、穆罕默德與悉達多王子等五位聖哲,他們所遺留給後世度化眾生靈體之經典,常常被一些未真悟的活佛、上師、金剛上師、仁波切、上人、無上師、大師、法師、神父、牧師、導師、阿訇、喇嘛、尊者、禪師、祖師、大法師、主教、樞機主教或教宗…等等傳教者所誤解之主因,五位聖哲所遺留給後世度化眾生靈體之經典內容,是希望能引導世人悟道,而不是說他們所說的方便之說就是真理,否則老子為什麼不說:「這一部清靜經之內容就是真理」,而要說「能悟之者,可傳聖道」呢?可見各宗教法門之傳教者直接翻譯古聖哲所說的那些文字內容表面之字義給信眾聽,並告訴信眾說這就是真理,這就是一種「一盲引眾盲,相率入火坑」的無明現象。

   沒有真正悟道的人是不能傳聖道的,因此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從小就立志長大之後要到世界各國去弘法或是退休之後要去佈道,我真的替眾生們抱屈,有願望的人不代表就一定是在做正確的事,釋迦牟尼佛悟道之後到各地去對眾生觀機逗教、應病予藥,所以他在點化世人四十九年之後,他才在《金剛經》提到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為什麼我們不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而說他「點化世人」呢?因為那些經典皆是後人彙編的,因此釋迦牟尼佛根本不可能「講經」,而「說法」這個「法」字,釋迦牟尼佛定位為「方便之說」,因為在場的眾生有什麼疑惑,他就以方便之說觀機逗教、應病予藥,故才有「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一句話的出現,佛學是一種具有體證、體悟作用的宗教性學問,但是真理卻是一種言亡慮絕、心行處滅的不可思議聖道。我們都知道,佛陀說他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個字,其原因在於闡明具有宗教體驗的形而上之道是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非語言文字所能說盡的。所以《維摩經阿閦佛品》才說:「一切言語道斷。」即是此意。

   佛教徒每一個人皆說在「學佛」,但是「學佛」這兩個字有三種不同層次的意思,淺者見其淺,深者見其深,上根器者學佛之目的旨在學習佛陀如何悟出在還沒有三藏十二部經以前他所悟的那唯一的「道」,而中等根器者則依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三藏十二部經經文內容之哲理去學習與釋迦牟尼佛是如何「覺悟」並具備「佛智慧」的,而下等根器者則是學習釋迦牟尼佛托缽、過午不食、穿袈裟,釋迦牟尼佛他所悟的是「道」,但是他所講的方便之說卻是「佛理」,那麼何謂「佛理」呢?「佛」是指覺悟的意思,所以「佛理」就是指可以讓世人覺悟的那些道理,而「佛法」即是指可以讓世人覺悟的那些方法,那麼成佛的人到底悟道了嗎?或是說「成佛」是不是就代表他已經是「成道」了呢?非也,成佛只是見性而已,還沒有到達「悟道」或「成道」之階段,成佛的人他的心還在凡間,而悟道的人他們的心才算是返回本性,而「道心」與「道行」一切都圓滿無礙的修行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成道,故成佛只是起修的開始,成佛只是瞭解世間的真相之「世間覺」而已,並非是宇宙間所有的理他都悟通了。

   成佛只是屬於「解的階段」而已,而對眾生之疑惑能夠觀機逗教、應病予藥,且自己本身在未來處事、應世的時候均能秉持所悟之理,去使自己或他人所有的困擾、疑惑、罣礙都能圓融無礙,這才是屬於「行的階段」,而解行能夠真正的合一,並因而能達到真正圓滿的結果,這才是真正的成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自身「解的階段」,而自度度人德行圓滿則是處事、應世「行的階段」,兩者皆能圓滿無礙才是真正的成道,學佛的人可能誤以為成佛即是成道,就如同儒教的修行者會誤以為成聖就是成道的道理一樣,如果「成聖就是成道」這一句話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孔老夫子當初去向老子請教「周禮能否治國的」的時候,為什麼老子會認為制度皆是一種僵化的觀念,因此不能像道一樣,符合每一個國家之實際需要呢?果不出所料,孔子被魯昭公邀請回去輔助治理魯國的時候,孔子依據周禮要將魯國掌權的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等三家大夫之兵權收回,即遭到那些大夫反對,因而無法在魯國輔助魯昭公,後來孔子周遊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列國推銷他的政治主張,也都未受到重用,不是周禮或孔子的政治主張不好,而是周禮之制度與孔子的政治主張皆妨礙了一些掌權君主之利益,故無法得到那些國君之認同即是此理,這皆是因為孔子沒有真正悟道的原故。

另外孔子當時在向老子請教「道」的時候,老子指出孔子有驕氣和過多的慾望沒有去除,因此他勸孔子要去掉這些東西,因為老子認為這些東西對孔子來說根本沒有一點點的好處,後來在他們談論了各自對「仁義」的認識之後,老子問孔子說:「你已經得道了吧?」,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道啊!」,於是老子說對孔子說:「道是不能求的,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麼人們便會爭著拿它去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的話,那麼人們就會拿它來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很清楚的話,那麼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的話,那麼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所說的那些情形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的心裏若是沒有對道有一種正確認識的話,那麼道就絕不會來到他的心中,故老子對於孔子那些念念不忘和忿忿不平的東西,皆認為是被名或利所困住與自尋煩惱罷了,由此可見孔子所理解的是世間的一般道理,所以他無法治國,更無法平天下,制度是死的東西,但是道卻是活用的,所以老子才會提倡「無為而治」的理念即是此理,因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而有為則處處所限制,所以孔子悟的是「理」,而老子所悟的才是真正的「道」。

為什麼說:「成佛才是起修的開始」呢?事實上不但是成佛如此,就連成聖也是一樣,成聖也是剛剛要準備開始修行而已,不相信的話我們從孔子周遊列國碰的滿頭包之例子再回頭來探討《大學之道》的綱目,便能一目了然了,古人在註解《大學之道》的時候,大都將「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列為三綱,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列為八目。事實上這是錯解了《大學之道》之綱目,而「在親民」這一句也是「在新民」之錯解,因此「在止於至善」這一句是總目標,而「在明明德」與「在新民」為兩綱,每一綱各領四目,明明德這一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四目,而新民這一綱則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前四目是屬於「解」之部份,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後四目則是屬於「行」之部份,至於「在止於至善」這一句則是解行合一之結果,孔子因為沒有解所以未產生真智慧,故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後四目便會產生問題即是此意。

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前四目又以「格物」最重要,任何一個人若沒有格物則就無法產生真智慧,一個沒有真智慧的人在社會上不論是處事或應世,則便會誤人、害民與危害國家社會,目前社會上所有困擾世人的政策、原則、定律、觀念、制度、法令、條約、經典、教義、教育…等等皆是由這些人所惹出來禍害世人的,那麼何謂「格物」呢?從古至今一般的人幾乎都錯解了「格物」這兩個字之真諦,以至於後面另外七目皆無法作正確之連結,造成整個中華文化之大遺憾,「格物」有兩種含意,第一種含意是指窮究宇宙間萬事與萬物之真相,第二種含意即是指去除世人凡心對宇宙間那些有形、有相物質之執著、煩惱與罣礙,為什麼要這樣解讀呢?因為這跟接下來的「致知」一目有關,何謂「致知」呢?致知就是產生真智慧也,所謂產生真智慧就是指悟出宇宙間那唯一的真理與正道也,因為唯有悟出宇宙間那唯一的真理與正道,那麼後面那七目才不會產生偏差,否則就會失之毫釐謬之千里,目前許多的修行者將佛理誤當成真理,將儒道誤當成正道,就是這種現象,導致於這些假理導誤了千千萬萬的修行人,造成目前世界上信教修行的人幾十億,而真正悟道的人如鳳毛麟角即是這種情形。

佛理不是真理,儒道也非正道,佛智慧也不是真智慧,慈悲愛心、忠黨愛國、孝順放生、言論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等也都是錯誤的觀念,那些都是俗諦而非真諦,就是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未悟出真諦,故造成社會上假理掩蓋了真理,魔被當成佛來恭敬,引領眾生遠離真道的凡夫俗子被當成悟道的大師供養,造成社會產生顛倒是非黑白,孝順與孝道不分之現象,無心之心是真心,所以慈悲心是假心,真理無佛無魔,所以佛說或魔說之任何言語皆非真理,人人都能修的道才是真正的「無上大道」,只有少數人或一部份人才會認同的殊勝法皆是邪說異端,大道是無私無偏的,所以會排斥其他不同修行法門的宗教派別,都是所謂的旁門左道,真理是無善無惡的,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義是宗教語言而不是真理,真理是無為的,所以放生、朝山、彌撒、禮拜、法會、濟世、救災、誦經、念佛、加持、灌頂、印心、浴佛、曬佛、繞佛、繞境、進香、安太歲、化煞、吃素、出家、朝覲、點戒疤、剃度、浸禮、受洗、點玄關竅…...等等的宗教儀軌與活動是屬於宗教的領域,跟真理無關,一念覺可以成佛,但真理是無佛無魔的,故成佛只是起修的開始,而非已經到達了修行目標,修行人千萬要切記。

回應 (1)
我要發表
383383
383383 2015/10/17 07:06:34 回覆

當流於文字時,又很易墜入文字障了。

清靜經說: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