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雞安全否?

2015/11/09 07:45:07 網誌分類: 健康
09 Nov

 

 

香港人愛食雞,對於老饕而言,雞的美味絕不止於雞肉,雞尾、雞脖、雞肝,以至雞心,全都可成令人垂涎的桌上美食。不過雞雖鮮美,但近期台灣有研究指,其不同部位存在的食用風險差異頗大,本地營養師亦認同,故食用時宜慎加取捨,免增健康後患。

胸肉最安全

紅肉剛被世界衞生組織列為第二類致癌物,對注重健康的人而言,雞肉等白肉頓成肉食首選。資深營養師黃榮俊說:「和雞腿肉及其他部位相比,雞胸是最健康的選擇。因為雞胸肉脂肪含量低,能提供蛋白質、飽和及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及維他命B雜等多種營養。」

黃榮俊提醒大家,食雞肉也非完全沒風險,因現今部分雞農會給雞隻餵飼抗生素,若停藥期不足,便會令食物鏈受污染,他建議市民日常應多吃不同肉類,也可選擇不同來源地購買,即使是雞肉愛好者也勿食用過量,注意均衡飲食。

尾部風險高

雞尾又稱為雞尖,是不少老饕認為肉質最肥、嫩之處。不過營養師指,「雞屁股」和雞脖都是淋巴集中地,淋巴作為生物過濾器,有許多白血球聚集,更會積存毒素、細菌和其他有害物質。若食用過量有機會擾亂人體自身的荷爾蒙分泌、感染病菌,故不適合食用。

黃榮俊表示︰「以前流行吃雞屁股,大多會以高溫將之炸透,冀能盡量減少有害物質殘留,不過這方法非完全保險,故大家還是少吃為妙。」

皮高脂不宜

雞皮充滿油香,日式燒雞皮、白雲鳳爪等更是美味,也有人喜歡在燒烤時用雞皮包着海鮮、蔬菜和肉類,烤脆後食用,愛其夠香口。

不過雞皮不健康可謂路人皆知,因雞皮以脂肪為主,雖能提供脂溶性維他命,但膽固醇偏高,烹調時更會釋出大量油分,令進食者膽固醇容易超標,不利心血管健康。建議在烹調雞肉料理或煲湯前,先把雞皮去除,更不要用雞皮製作菜式,即使食用也淺嘗好了。

肝未必更毒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更何況是雞呢?雞的內臟雖小,但也被視為美味,而一般用來入饌的內臟主要為雞肝、雞心、雞腎、雞腸和雞胗(胃),也是我們常言的雞雜。雞肝肩負代謝功能;雞腎負責排泄;雞胗則消化食物,三者都是重要的代謝器官,食用後會否因此而攝取了未轉化的毒素呢?

黃榮俊表示,雞肝這類內臟是負責轉化毒素的器官,理論上不會存有太多有害物質,雞肝也見不得較其他部位更「毒」,加上雞雜本身分量少,進食一兩塊影響不大。其實相較於毒素殘留,內臟的膽固醇含量高的問題,更值得關注。

翼尖多淋巴

坊間有說法指雞翼尖是注射藥物或激素的部位,若經常食用雞翼尖,恐會影響人體荷爾蒙,或令小孩出現性早熟,影響發育。其實育雞者未必會以注射方式注射激素,也有機會將之混於飼料當中,即使真的注射了激素,那激素也會於雞隻全身運行,單單不吃雞翼尖,其實於事無補。

不過雞翼尖相等於人體的腋下位置,充滿淋巴腺體,故也該慎食,加上翼尖皮厚脂肪多,而脂肪正是激素的主要來源,脂肪攝取量愈多,荷爾蒙也愈旺盛,故提防早熟或荷爾蒙變化者,的確不宜多吃翼尖,以及留意脂肪攝取量。

其實雞隻要食得安全,除了多吃肉少吃內臟外,還要徹底煮熟,骨與骨之間不該有血水殘留,肉身應不留半點透明。若因追求嫩滑口感而忽略食用安全,隨時病從口入,得不償失。

文:黃日新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