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抄經的問答 (1)

2015/11/09 20:26:01 網誌分類: 手抄經書
09 Nov

 

釋大寂法師回答(大寂比丘尼)

問:我閱讀了上述問答中有說明「不能焚燒」佛經的理由,但是「抄經後」如果不能焚燒,為什麼「佛經上」有記載可以抄經呢?

 1、有一類「宣揚抄經者」強調「抄經」比「唸經」更能「入定」的好處,其實是誤導眾生

 2、隋朝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

 3、「抄經」不僅要用眼視經,更要動手抄寫,手眼並用,已經在動中作用,與真實的「禪定力」相差得很遠

 4、「抄經」只是暫時的「集中注意力」專注在「寫字」上面,「暫時讓思慮不紛飛」,令「身、口暫時得到平靜而已」與「戒、定、慧」三學及「身、口、意三業清淨」不相干

 5、在大乘經典中確實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書寫佛經」的經文

 6、大乘經典中所記載「抄經」的功德利益,是為了「流通佛經」而書寫

7、為何「書寫《地藏經》,或者教人書寫《地藏經》,現在、未來一定會獲得廣大的功德利益呢?……

(本問題用十九個小題目回答,請閱讀)

1、有一類「宣揚抄經者」強調「抄經」比「唸經」更能「入定」的好處,其實是誤導眾生

答:誠如你所說既然「抄經後」不能焚燒,那麼「佛經」可以「抄寫」嗎?因為在佛教各種輿論、媒體、報導、弘法、文章……宣傳的結果,導致許多佛教徒皆在「抄經」?佛經內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抄經嗎?」在大乘經典中確實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書寫佛經」的經文,(待後說明)。「許多佛教徒都說:在抄經後,能令心理更為為平靜,在抄寫後,對經典內的經意,也比較有印象,略能記憶一二,抄經至少有這種好處,能增加多一分靜下來的時間,有什麼不好?」

甚至「宣揚抄經者」更強調「抄經」比「唸經」更能「入定」的好處,如其說:「寫經有殊勝利益:因為寫經比唸經更能幫助心的安定,注意力集中,則不易散亂、妄想,專心一意寫經,寫著寫著就入定了,這是自修的功夫。規定自己每天在定時把萬緣放下,靜心地抄經,這便是『戒』的功夫。抄經時,摒除雜念,全神貫注於經文,思慮不紛飛,正念集中,這是『定』的作用。再者,將心安住在經文上,思惟法義,一心修觀,經過字字臨摩,句句刻入心田,從視之以眼,念之於口,書之以手,注之於心,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經日久薰修、思惟、佛法大義逐漸深值心裡,藉經文的展開,引領進入佛菩薩智慧海中,內心的光明逐漸點燃,心靈經不斷的清洗,日趨純淨清涼,這便是『慧』的展開。經由一項抄經的功課,學者若能善用其心地貫徹實踐,就能同時俱足了戒定慧的修行,不但使日日昇起的無明妄想,得以逐漸解脫,還能出生智慧,自利而利他,何樂而不為呢?」以下解答這個似是而非的疑問!?

2、隋朝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

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寫經寫到入定」,似乎沒有這樣的例子。倒是「唸經」唸到『定境現前』古時確有實例。如隋朝智者大師專門持誦《法華經》,並且通達律藏。個性好樂禪定的喜悅,後來前往山東光州的大蘇山,禮拜追隨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見到智者大師就說:「過去你我同在靈鷲山一起聽聞《法華經》,由於這個宿世的因緣,使你今日又來此處相遇。」慧思禪師接著就為他開示普賢行法的道場,並且為他解說四種安樂行。智者大師於是安住在大蘇山修習法華三昧。才經過三個夜晚,當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誦到《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體悟了《法華經》的玄意,通達貫徹諸法實相。(按大師因誦《法華經》而身心入大寂定,定中又不失智慧覺照乃宿世修來。)

3、「抄經」不僅要用眼視經,更要動手抄寫,手眼並用,已經在動中作用,與真實的「禪定力」相差得很遠

現在人誦經誦到入定者,已不復見,何況是「抄經」?因為「抄經」不僅要用雙眼注視經文,更要動手抄寫,手眼並用,已經在動中作用;而「禪定力」的培養,卻是要依「解脫知見」引導修持,經常要「關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雙腿盤坐」、「閉目觀心」、「反觀自照」,久而久之,才能稍為培養出些微的「靜定力」………,尚不是真實的「禪定力」。關於「禪定的修學內容」,請參閱筆者所著《淨土探究》中「聲聞無數願」、「正定解脫願」及「修行根本願」三文。因不是本文探討範圍,故不贅述。(《淨土探究》一書本網有刊載)

4、「抄經」只是暫時的「集中注意力」專注在「寫字」上面,「暫時讓思慮不紛飛」,令「身、口暫時得到平靜而已」與「戒、定、慧」三學及「身、口、意三業清淨」不相干

一類宣揚抄經者,不瞭解什麼是佛法所說的「戒、定、慧」?而將「戒、定、慧」的名詞套用在「抄經」的「膚淺靜心上」,企圖「混淆視聽」,誤導「初學者」對「戒、定、慧」三學的認識。殊不知「戒、定、慧」三學與「抄經時的粗淺靜心力量」是相差十分遙遠的。更與「身、口、意三業清淨」不相干,因為「抄經」只是暫時的「集中注意力」專注在「寫字」上面,「暫時讓思慮不紛飛」而已,令「身、口暫時得到平靜而已」。而且「抄經者」大都是「初學之人」,並不明白佛法所說的「定學」的意義及內容,初學之人沒有經過「禪定的洗鍊」,如何能真正做到「身、口、意三業完全清淨呢」?更何況佛教所說的「佛法智慧」,是要經過深入經藏,歷經「聞、思、修、證」的過程,才能導入「佛菩薩所契證的一分智慧法海中」,豈是「初學之人」在「抄經」時所培養的淺薄靜心力量所能相比的?所以說「以上宣揚抄經者所述:寫經的殊勝利益中所說:『寫經勝過唸經更能幫助心的安定一文』,是將佛經中所述『戒、定、慧』三學名詞『斷章取義』盜用在『抄經的利益中』,誤導初學者對『戒、定、慧』三學的認識,尤其說:『寫經比唸經更能幫助心的安定』這段話,可見『這位宣揚者』沒有『唸經、誦經』的經驗,不知『反覆唸經、默唸經文』,遠比『抄經』更能『靜下心來』,這是經常『誦經者』皆有的經驗」,此為略提。

5、在大乘經典中確實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書寫佛經」的經文

筆者並沒有否認「抄經沒有靜心的好處」,而是「抄經」後如何處理的問題?在大乘經典中確實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書寫佛經」的經文。如《地藏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金剛經》也說:「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法華經》也說:「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

《藥師經》也說:「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意,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也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

又說:「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又如《維摩詰經》等皆有提到書寫經典的功德利益。

6、大乘經典中所記載「抄經」的功德利益,是為了「流通佛經」而書寫

由此可知,大乘經典中是有記載「抄經」的功德利益。但是千萬不要「斷章取義」,誤解「大乘經典」中所說「書寫佛經」的功德利益,並不是「單就」「抄經」本身的行為而言。請注意看:經典中所說:「書寫經典」的目的有二,其一是為了「流通佛經」而書寫,其二是為了「自利:自己受持、讀誦、思惟經義,乃至利他:為人解說、宣揚經典中的義理而書寫經典」。

現在看第一點:「書寫佛經」為何會有功德利益呢?如《地藏經》說:「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法華經》說:「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此理更深,後續自明)

7、為何「書寫《地藏經》,或者教人書寫《地藏經》,現在、未來一定會獲得廣大的功德利益呢?

現在探討為何「書寫《地藏經》,或教人書寫《地藏經》,現在、未來一定會獲得廣大的功德利益呢?」

當知「古時候」,因為沒有印刷術,想要看到一本《地藏經》極為不易,何況贈送佛經,令人讀誦?所以「古時」在沒有「打字行」、「印刷術」、「出版社」的情況下,發心書寫《地藏經》、《普門品》、《金剛經》、《阿彌陀經》等經,不僅「書寫完」自己珍藏,讀誦、思惟經意,同時可以讓很多人「借閱」、「誦經」,輾轉流通經典,啟發許多人的佛法慧命,自然功德無量。

8、解答可以用以下所說「五種方式處理」「抄經本」嗎?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