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民主英雄個人主義

2007/12/12 22:00:46 網誌分類: 政治
12 Dec

  今日(十二月十二日),副總理吳儀在中美第三次經濟戰略對話致辭時表示,中美經貿關係在兩國的基礎出現矛盾及問題,要透過對話磋商解決,並反對將經濟問題政治化,這不但損害雙方利益,亦將會造成兩敗俱傷的效果。

 

  同樣地,我們亦不應將民生問題政治化,或是把民主與民生視為有必然的關連,否則不單無助改善社會的民生環境,更會導致社會爭拗不斷,失去持續發展的理想環境。

 

  早前,新任立法會議員陳方安生繼個人忽然民主後,在首次以立法會議員身份在議事堂上發言時,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民生」的論點,將民生與民主掛鈎,視為具必然的相關性,隨即遭到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不點名批評為「忽然民生」,而社會對此亦議論紛紛,爭拗再起。

 

  香港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地方,陳方安生議員的發言應受到尊重,這是基本的禮貌。曾局長這樣直斥其非,難免「忠言逆耳」,實不會得到對方的歡心,這是必然的現象。但是,據聞陳方安生議員是「按本子辦事」,根據手稿朗讀,究竟「沒有民主就沒有民生」是其心底話,還是作為別人的代言人,市民不得而知。可是,回顧昔日陳方安生議員為官時的態度,是「今是而昨非」,還是「順應民主潮流而改變」,須有待時間來作證明。

 

  在歷史的知識裏,尤其是將相帝制的朝代,我們看到有不少獨裁者帶領國家,但也有因淫樂無道而致國家覆亡;同樣地,不少所謂民主國家或地區政府,不也是充滿不平等或歧視情況。現時與我們毗鄰的台灣領導層,口中說的民主選舉,背後操弄的是政治權謀、種族對立,民生經濟每況愈下,以至在全球推行單邊主義,以民主國家自居的美國,不也是藉軍力霸權建立有利自己的世界觀嗎?這樣的民主是真的民主?還是偽善的民主?

 

  將民生問題政治化,是一般政客慣常使用的手段。有時候,透過政治監察可提升改善民生政策的推行。但另一方面,若過於輕率地,或單純地從政治考慮來發表意見,輕則可使施政受阻,為政府帶來財政負擔,重則更換導致「民主英雄主義抬頭」,塗炭生靈。因此,將民生問題政治化者,成為雙利刃者易,作為雙贏局面者難矣!

 

  最為使人熟悉的例子就是早前百佳超級市場推行的「不派發膠袋」措施,雖然得到環保人士鼎力支持,但卻惹來政客的批評,結果只得在四日後草草結束行動。事後,曾多番作出指責者並未有就自己的言論做成的結果作出反思,只是「拍拍屁股走了」一樣不了了之。

 

  另一個例子就是「紥鐵工人擺工事件」,雖然在工運團體的煽動下,工人以偏激行為爭取到數十元的加薪及減少十數分鐘的工時,可是不計及罷工期間的損失,只看建築業界至今的發展,紥鐵工人實為輸家,而具有政治背景的工運團體更落得偏激工會的形象,使轄下團體求去,也為民生問題政治化後的失敗個案。

 

  此外,早前「豬肉漲價」引發豬肉買手擺買事件,政客們隨即在通脹上大做文草。最後,壟斷豬肉供應的五豐行妥協,願意配合政府推行引入更多豬肉供應商,希望能使豬肉價格回落。但是,當制度仍未完全發揮效用前,內地豬肉價格持續飊升,而新的豬肉供應商與五豐行同樣未能在維持舊有豬肉價格下賺取合理利潤,直接使豬肉供應不足和肉價上升。期間,電子傳媒訪問市民,十居其十都表示希望減低通脹率,工人加薪。全民的信息十分清晰,但終日以民主為口號的政客們,並不見得有何幫助市民解困的可行方法。幸而,由於港人有較便宜的冰鮮豬肉選擇,而新鮮豬肉並非必須品,因此影響層面並不大。由此可見,民生問題有其根本性,並不是冠以「民主」的旗幟,問題便可解決。

 

  隨著通帳持續上升,緊接而來的是公共交通工具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加價,市民的開支將難免百上加斤。其中最受影響的,將是積蓄不多,但未能享受綜援而要依靠領取生果金的長者。此際,「民主政客當然「跳出來」,大力批評運輸機構的加價行動。但是,既然公司在燃油及薪酬上的開支都有增加,在商言商,加價也有其理據。但我們這些「民主議員」,並沒有仔細分析加價的百分率是否合理,而是「一概拒絕」加價,以符合市民永不加價的民主聲音。或許,當企業機構因虧本而撤離本港時,「民主議員」亦可將未有積極建立投資環境的責任推卸在政府身上。有謂成也伯仁,敗也伯仁,「民主議員」的民主信念,只是朝向取得選票的一方靠攏。這種視沒有民主便沒有民生的議員們是否真懂民生的運作的基本要求是達到「貨如輪轉」,在沒有營商環境下,便沒有民生說得恰當。

 

  通脹猛於虎,因此,對於貧困的低下階層,政府有責任提供安全網。但是,現行的生果金制度只是「利是一封」,並不是用作援助貧困長者的福利措施,有需要的長者可提出「綜援金」的申請,這對於大部分香港市民、政客和社會福利團體來說都是十分清楚的。可是,由於長者給人憐憫的印象,就是盧婆婆之流,口中含著牙籤,說話中氣十足,但仍會被視為社會弱勢的一群。因此,在生果金事件中,有心人出動「長者打小人」的策略,利用長者對「援助」的渴求而在背後協助(或更合適的說法是組織)這些長者前去政府總部「打小人」,提供橫額、標語及工具,有效地做出受迫害者的模樣。這種利用民生問題作為政治工具,最為有識者所不恥

 

  豬肉漲價引致通脹,通脹引致生活困苦,全都是民生問題,政府必須針對源頭作出解決,例如引入更多競爭(政府已引入兩間豬肉供應商,並加強冰鮮豬肉供港,只待內地豬肉供應回復正常後,豬價自會回落)或是在政策上作出相應安排(政府已考慮減低長者綜援金的申請資格,讓更多長者受惠),而非引入政治化手段,使事件更趨複雜,不單無助解決問題,也分化了政府的資源,只對社會做成傷害,得不償失。

 

  至於有人認為站在道德高地上,企圖做到「民主英雄主義抬頭」,相信只會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一直以來,任何地方的政治領袖若積極推動個人英雄主義,背後總是包藏窩心,或為個人名譽,或為爭取選票而籠絡人心,短視地推行政策,缺乏宏觀的構思,間接更會製造社會的分立和不安,即簡單地將群眾分為支持者和反對者,致使價值觀受到扭曲,失去中立和平衡的聲音,做成的禍害非淺。

 

  例如泛民主派在區選和港島立法會補選中,亦大量採用只有支持泛民候選人才是支持民主這種「非黑即白」的政治技倆,並將陳方安生塑做成「民主英雄」。在區選落敗後以對方動員力強來掩飾選民對非政治議題上實務工作的重視,而在補選勝出後卻強調十七萬港島選民支持民主,而漠視近十四萬港島選民的其他聲音。因此,陳方安生在議事堂上的發言,將民生與民主聯繫起來,只是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民主英雄」形象。

 

  但正如上文所說,政治人物積極推動個人英雄主義並非好現象。記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深受數以億記的中國人民愛戴,更被人民賦以神化的地位,這均是他多年處心積累建立的英雄主義形象,以及有效地將政治和民生問題連結一起所致。若當年舉行民主選舉,相信大家都同意兼負多職和早已神化的毛澤東必定能高票當選(較今天陳太與葉太的五五和四五之比高出很多),也可視毛澤東推行「已有民主亦有民生」的政策。但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被稱為「十年浩劫」,是國家近代歷史的慘痛經驗,相信並不是港人,以至「民主議員」所樂見。

 

  民主和民生是相互影響的獨立個體,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由此之故,只要「民主」能夠發揮監察政府施政的目的,已是有效的運作。我們無須要有「民主英雄」,也不希望將民主和民生相連起來,使香港重蹈台灣社會的政治混亂,民生困苦的殘局。

 

寫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註:近日忙於整理前一哥李明逵的言論資料,希望能趕及在下月一哥離任一周年時作為網誌文章連刊之用,故上載文稿減少,請網友見諒,並請留意《一哥言論的智慧》網上文章的發表)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