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中遇到折針怎麼辦? 針灸治療中,折針是較為常見的意外事故之一,古代醫家對此早就十分重視,如金

2015/12/08 11:23:16 網誌分類: 董氏奇穴針灸
08 Dec

針灸治療中遇到折針怎麼辦?

針灸治療中,折針是較為常見的意外事故之一,古代醫家對此早就十分重視,如金元時期著名醫家竇漢卿,在其所撰的《標幽賦》中,著重提到:“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元明時期的一些醫家還總結了取肌肉內斷針的經驗與方法。

 

【損傷原因】

 

一、針具原因

 

(一)、針具質量粗劣:係指採用廠商以劣質材料或粗製濫造的針具。另外,日本生產一種塗有水銀的針具(目的使針體光滑,易於進針),因水銀腐蝕作用,亦常發生折針。

 

(二)、 使用舊針具:針具應用過久或次數過頻,有屈折、斑痕等;用酒精長期浸泡或高壓消毒次數過多,造成針身變軟、損傷,放置過久,亦可因氧化生鏽,發硬變脆。

 

(三)、針具的壽命與針體粗細有關:粗針壽命較長。細針則需不斷更新。

 

二、醫者原因

 

(一)、操作不熟練,動作粗暴。刺入後有抵抗感,仍強行刺入;拔針時發生滯針,仍強行拔出。不必要的深刺,致使肌肉劇烈收縮而可能折針。

 

(二)、在針刺過程中,為了尋求滿意的得氣感,手法過笪,捻轉角度過大,頻率過快等。特別是一些不易得氣的患者,如截癱病人,可因強手法而斷針。

 

三、患者原因

 

(一)、初次接受針刺,緊張恐懼;常因針刺時不能忍受強烈的酸脹感,或因疼痛,均可導致反射性肌痙攣,肌肉劇烈收縮,而發生折針。

 

(二)、在留針過程中,患者的一些不可抑制的動作,如劇咳、打噴嚏等,或體位突然大幅度變動等,均可引起折針。

 

四、部位原因

 

(一)、就針具而言,折針常發生於針體與針柄連接處,有認為離針尖3~5mm處,亦易折斷。通電時,毫針腐蝕的部位,以針體與皮膚接觸處多見,也可在針體數處出現蝕點。

 

(二)、就機體而言,凡在腹、胸、腰、背、四肢等和關節等部位都可發生折針。國內外記載過的曾發生折針的穴位,多在活動程度較大的部位,但巨闕、心俞、肝俞、膏肓等穴也曾有折針的報導。頭面部穴位折針的情況,較罕見。

日本學者的一些臨床和實驗資料表明,斷針的移動最危險的是對臟器和神經系統的危害。其合併症包括化膿性關節炎,腹膜和臟器的損傷、神經麻痺、頑固性神經痛等。

 

(一)、非重要臟器或關節部位。一般多不產生嚴重後果。其共同特徵是:折針之後,斷針局部可有壓痛,並逐漸減輕。有時折針處有重壓感,活動時偶可出現疼痛,但往往無運動障礙。

 

(二)、關節內折針。不論在大小關節內折針,都會呈現嚴重的運動障礙和疼痛,如肋間關節折針,多可出現呼吸困難、胸痛;脊柱關節折針,長時間活動後有劇烈的疼痛及運動障礙。

 

(三)、臟器內折針,情況往往比較嚴重。因臟器的不同,和折針部位的不同,可引起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礙和疼痛,肺部折針,咳嗽頻數,呼吸困難,並有肋間神經痛發作樣疼痛。心臟折針,劇烈的心絞痛樣疼痛,呼吸困難,並可迅速進入休克狀態;膀胱內斷針,可引起小便短數,排出困難,或有血尿。

 

臟器內折針,亦可表現為慢性症狀, 折針大多發生在後腹膜臟器和中空臟器。往往是穿孔小,症狀常十分隱蔽,病程時間也較長。如直腸內斷針,能引起慢性穿孔,可表現為僅有間隙性腹痛、腹瀉,下腹輕壓痛,無腹膜炎體徵。腎盂內斷針,可出現經常性血尿,嚴重腎盂積水,病程常者,腎盂內以斷針為核心已形成結石。

 

另外,如斷針涉及周圍神經,局部疼痛,其未梢處麻木,感覺減退,如針斷入血管,則可能隨血液流動,自動脈血管進入較小血管,出現疼痛或有栓塞的危險。還觀察到足三里折針,除引起步行困難外,亦可影響泌尿系統功能,而尿意頻頻,排尿量顯著增加等。

【預防方法】

 

一、加強針前準備

 

(一)、檢查和選擇針具。經常更新毫針,不使用彎曲、生鏽或有其它損傷的針具,往往細小的損傷肉眼不易發現,更要仔細檢查。應用電針時,對電針儀應作選擇,不要用直流電針儀和自行製作或使用太久的脈衝電針儀。對電流強度、頻率和波型,都應注意調節。

 

(二)、針刺之前,充分揉按穴區,以解除局部痙攣,對初診病人或精神緊張者,應先予以心理上的安慰。小兒患者,須令家長配合固定體位。

 

二、注意術中操作

 

(一)、進針要求,宜用雙手進針法。以左手(押手)拇指及食指指腹固定針體,急速將針刺入,然後慢慢鬆開押手,徐徐送針。病人咳嗽或變動體位時,應停止進針或將針向上拔,在刺入或拔針過程中,遇到阻力時,不要強行進針或拔出,可改變方向刺入或稍待片刻拔針,針刺到所需的深度後,針體應露出皮膚0.5cm以上,不可全部刺入。

 

(二)、運針要求。對得氣感差的病人,應採用停針待氣的方法,不要為求得氣而一味加強手法。

【處理方法】

 

一、滯針:準確處理滯針,可避免或減少折針事故。在滯針時,如因體位改變所致,可令其回復原來體位,再試行拔出。如因肌肉緊張引起,宜停留片刻,或在周圍穴位按壓,使其鬆弛後出針。如針體有多處彎曲的情況,試行壓迫針身,使針尖從另一處皮膚穿出,剪去針尾,用鑷子將其拔出。

 

二、折針:發生折針後,醫者應冷靜沉著,令病人不必驚慌,應盡可能保持原來的體位不動,再行處理。筆者曾遇到過二次斷針,一次是為一位於胃潰瘍病人作穴位結紮術,於中脘發生斷針,當時筆者和身旁的一位護士都較鎮靜,病人亦不知斷針,結果用止血壓鉗將殘端順利取出;而另一次,為一小兒麻痺症患者也是行穴位於結紮術,在環跳穴發生斷針,另一護士在一旁驚呼折針,患兒一緊張,翻身坐起,變換體位於,結果在X光下化數小時才取出斷端。斷針大多停留在筋膜直下和皮下,可作為摘除時的參考。

 

(一)、淺部折針。《針灸大成》曾提到“凡斷針者,再將原針穴邊復下一針,補之即出”。目前,一般採取穴位周圍按壓,使斷端露出,用鑷子夾去。

 

(二)、深部斷針。原則上應手術取出。深部斷針的摘除術一般較困難,即使熟練的外科醫生也極為吃力。國外有人認為最終不能除去斷針者佔25%。手術時針灸醫師須協助外科醫師確定折針部位,經X線攝片(拍正、側位片),並進行具體計算後,用手術刀尋獲。如有條件,可從2個不同角度的X線照片,CT掃描等技術,立體地確定斷針位置。如折針時間不長,位於四肢,亦可直接在X線透視下,手術取出。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