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教的燒庫錢

2015/12/18 20:15:42 網誌分類: 燒還庫受生錢
18 Dec


庫錢,是一種陰間較重要的冥幣。燒庫錢的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見到記載。而我國華人傳統喪事,尤其閩潮人一定有燒庫錢之俗。

台灣蕭登福教授研究,佛道兩教都有燒庫錢的經典。不過是道教先有,佛教則抄襲道教的。道教兩部經是《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及《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佛教的是《佛說壽生經》。 “受生”也寫作“壽生”。受生錢,即指吾人受生投胎時,曾向天曹地府府庫預借受生錢,出生後須依數償還,才能免除病苦災難。 (蕭登福著《道教與民俗》)

所以,燒庫錢就是為逝者償還他向地府借的受生錢,藉多少就還多少。根據經典所載,如子(鼠)年出生的人欠錢1萬3千貫,屬第一庫,曹官姓李……。目前坊間售賣的庫錢只是數十張折成一疊,就代表1萬張了。所以有些欠錢26萬貫不等,燒起來並不多!

蕭教授指出,上述受生經撰於唐朝,當時還有“寄庫”習俗,就是世人活著時,就為自己死後生活打算,先預燒紙錢,托寄在陰曹地府中,好讓自己死後享用。然而上述道經乃是假託太上老君及靈寶天尊所說,佛教的《佛說壽生經》也是假託阿難和佛的問答,俱是杜撰之經。 《佛說壽生經》內容說生人積欠壽生錢不還,致使冥間府庫空虛,所以前來求索,陽世眾生若能繳納壽生錢,自可免除被惡人竊算等等災難。該經雲︰“不折壽生錢,後世多注貧賤”、“今生早燒壽生錢,三世富貴”說明燒紙錢必須先折摺,而且須焚化,方能入冥間“納入庫中,庫官收付”。 (同上)

蕭登福教授謂,紙錢的使用,可追溯至六朝,到唐代時,則已成為君臣上下的普遍風俗。而且受生錢的由來是受到唐初藏川《佛說閻羅王授記四眾預修生七往生淨土經》的影響,該經雲︰“延僧建福,應其齋日,下食兩盤紙錢,餵飼新亡之人”,如此修齋薦拔,則可以免除亡魂在十王殿中受苦……。顯示當時已用紙錢祈祭的情況。 (同上)

由上可見,唐代佛教已經吸收民間習俗,以紙錢祭拜亡魂,甚至焚燒紙錢。然而,時下的改革派佛教徒,卻說佛教是不燒紙錢的,顯得自相矛盾!

本邦佛道教的燒庫錢習俗,調查如下︰

燒庫錢儀式由僧道主持,先根據逝者的生年,查出其所欠庫錢多少(現在不再計算庫錢多少),然後將庫錢裝在紙糊的“庫箱”裡,紙糊的庫官則擺在庫箱之上,把這些放在一片鐵板上焚燒,子孫們手牽手“圍圈”,長子以白酒滴在地上繞成圈子,與燒紙屋如出一轍,意為不讓野鬼來搶走這些東西。庫錢焚化後的紙灰,必須收拾起來,以紅紙包裹。處理紙灰的方法有三項︰1、交地府:即將之放在棺材上一起埋葬(火葬則一起焚化,應該解釋為交火府);2、交水府:把紙灰裝進甕裡或木板上,放到海河裡去;3、交風府:在焚燒庫錢時,在旁以扇子大力煽風,把紙灰煽走不存。

據燒庫錢的含義來說,我們這一世所以會貧窮病苦,是因為我們欠下庫錢未還之故,如果還清了,就會免除病苦災難,人也會榮華富貴起來。當然這是毫無科學道理!從人文精神的角度來看,燒庫錢意味著“欠債還錢”!倘若我們懂得理財,把一切債務處理好,信譽就會良好,問題就容易解決,那麼病苦災難則減少,當然貧窮也遠離我們了。

我們燒庫錢還清先人前世債務,讓他們死後的生活變得美好。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今天還清債務,就在今世,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幸福美好,老祖宗通過民俗來教育我們啊。科學已經證明,通過遊戲等活動可以治病和學習教育。同樣的,通過民俗活動,也可以治療心理疾病和學習處世做人的道理啊!這是長期投入民俗工作才發現的,我稱之為“民俗教育”!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