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靜默 外遊加分

2015/12/24 08:41:39 網誌分類: 經濟
24 Dec
        日本傳媒報道,為免跟中國遊客混為一談,台灣遊客在日本公眾場合表現得較為靜默,此一趨勢在「習馬會」之後尤為明顯。

        中國遊客到日本大肆購物,人稱為「爆買」,一個「爆」字,盡顯喧嘩粗暴的風格:無論是講話聲浪、衣着打扮,還是花錢的豪氣,中國遊客之「爆」已經走向世界,深入人心。現在台灣人到了日本,也傾向低聲講話,甚至閉嘴避免交談,因為擔心一開口,會被日本人誤以為是「陸客」。

        如果台灣人普遍有此反省,是外出旅遊的好消息:這個世界整體的喧嘩會減少一分,從而可令亞洲遊客的整體形象有所提升。亞洲遊客在外的美名,長期依靠日本人單方面維持,現在多了台灣人的一分力量,對香港人也是好事。

        既然如此,香港人聖誕外遊,也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在為所有亞洲遊客加分,還是減分,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想在世界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為甚麼長期以來,唯有日本遊客形象優越,贏得別人尊重?不是因為日本人有錢,而是他們特別有禮貌,注重禮儀和衣着,絕不喧嘩。

        日本人與歐洲相似的地方,就是安靜。在日本坐火車,人人自覺安靜,讀書看報,或者上網,絕無人哇哩哇啦講電話,難怪日本一早躋身西方文明國家之列。公眾場合,首重一個「公」字,人民無公德,國家再強,GDP再高,沒有人心中真正看得起你。

        中國人在公眾場合喧嘩,有幾個現實原因,為其他民族沒有:其一是「中孩」霸權:父母圍着子女團團轉。三五歲的小童上飛機,家長一遍又一遍問「想吃甚麼」、「要不要玩具」、「有沒有眼睏」、「夠唔夠暖」,慣壞了的中孩乘飛機,父母過份緊張,噓寒問暖,成為中式喧嘩的引爆點。

        其二,出門上路,有如從牢籠裏釋放出來的晨鳥,心情亢奮,雞毛蒜皮的小事,看見了都「嘩嘩嘩」,急於與同行者「分享」。有一次在台北坐纜車,車廂內一對男女,面貌和善,向人微笑,本來印象不錯,唯獨一聲聲「好高耶」、「好美喔」,左唱右和,停不下來,這不能怪他們,而是出於為生活所迫的「旅遊釋囚」心理,踏上旅途,即使只是坐登山纜車,也像短暫走出了一座監獄,海闊天空,一張嘴巴難免摳心掏肺的把一切感受,哇哩哇啦傾訴出來。

        加上中式生活環境造成:住所狹小、幾代同堂,上有翁姑家長,左有兄弟妯娌,屋外有街道委員會、里弄小組長,街上還有交警、城管、公安,衣食住行皆以「潛規則」束縛,登上外遊的飛機,手抱其「一胎化」結晶的寶貝子女,一樣也喧嘩無度,釋放大量的壓抑感,中國人是霸權社會的受害人。

        這三種現實環境,台灣、香港的華人社會,也都一樣。一個社會平時戾氣充斥,人過慣了禽畜的籠子裏的生活,缺乏人際的空間感,把本來只屬自己屋簷下的私隱,一律大鳴大放,放到車廂、機艙、酒店大堂等公眾場合上演。中國人公私不分,是把一個社會當做自己片瓦底下的家居。每天全球有三萬航班,「中國走向世界」,中國式喧噪已向全世界擴散,造成另類環境污染。現在台灣人醒悟過來,不可再助長這片喧嘩,輪到香港人也為全世界的清靜出一分力的時候了。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