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說猴王

2016/02/11 10:11:45 網誌分類: 經濟
11 Feb
        中國人過猴年,廣東人稱猴子為馬騮,上海人稱為猢猻,無論馬騮,還是猢猻,讀音都很滑稽,有喜劇感,令人聯想到猴子頑皮搗蛋,靈動活潑。

        中國人喜歡猴子,因為猴侯同音,是富貴的象徵。北方的年畫,畫一隻猴子騎在馬上,爪子伸向高處的蜂窩,意思是「馬上封侯」;猴子爬到楓樹上取印,是「封侯掛印」;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子身上,叫「輩輩封侯」;家門外一群猴子圍着橘樹,叫「侯門大吉」。中國人對猴子的好感,源於對王侯階層的嚮往,無甚真實的內涵與感情,甚至有人挖空心思想出活吃猴腦的名堂,相比之下,印度人對猴子寬容友善得多,中國最有型的一隻猴子,也脫胎自印度文化,當然是《西遊記》的孫悟空了。

        孫悟空是中國文化裏少有的可愛角色,中國的文學創作,很少有以動物入題,何況當主角。《西遊記》的孫悟空,不是普通的猴子,而是一隻妖猴:先從石頭裏爆出,然後拜師學藝,精通七十二變,一個觔斗十萬八千里,神通廣大。除了孫悟空,《西遊記》其他高高在上的角色,譬如龍王、閻王、玉皇大帝與太上老君,沒有任何本領,純粹是一群有權有勢的既得利益階層,跟孫悟空相比,這些神仙都平庸昏聵,毫無性格。

        孫悟空雖然是妖猴,但有情有義,活得頂天立地,比小說中任何一個人更為人格高尚。《西遊記》這部奇書之奇一,是高潮在作品的開頭,全書總共一百回,第五回寫孫悟空大鬧天宮,是讀來最過癮的一章,中國文學沒有兒童作品,但西遊記第五回,是與兒童分享的一腔歡樂。

        大鬧天宮的風格與氣勢,在整部小說中最為突出:因為孫悟空一個敢單挑整個天宮,甚麼天兵天將、一群神仙,個個束手無策,一副膿包相,都是孫悟空的手下敗將。這段故事當然傳為經典,民國的卡通大師萬古蟾、萬籟鳴兄弟,曾經在六十年代製作一齣卡通片《大鬧天宮》,蜚聲國際,英文翻譯為HavocinHeaven,今天可在網上觀看,還配有英文字幕。卡通片《大鬧天宮》融合了中國美術種種優美:由敦煌的飛天壁畫、民間的皮影戲、京劇、水墨,在宮崎駿之前,也讓西方觀眾看到亞洲卡通電影藝術之精良。

        這齣卡通片在文革中遭到批鬥,因為有人打小報告,說玉皇大帝下巴那顆痣,是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諷刺,結果可以想像,所有關於這齣卡通片製作的原稿、分鏡圖、底片,全部被毀,導演、編劇俱遭隔離審查,下放改造。

        《西遊記》最歡樂的是「大鬧天宮」,最悲情是「三打白骨精」,因為孫悟空含冤被逐。但孫悟空這個角色,雖然歷盡挫折,受到冤屈,但傲骨童心,並未受到太多污染與改造,樂天智勇的性格,尤其得人喜愛,符合今天的普世價值。

        演孫悟空的,一定要是一個藝術家,因為要懂得純真的玩味:了解猿猴抓腮搔身、靈目張羅的野趣和天態,將猴氣融入人身:民國時代的「猴王」,除了李萬春,還有南派的六齡童,六齡童本姓章,一家四代都演孫悟空,他的小兒子,就是八十年代演電視劇《西遊記》,名滿中國的六小齡童。今年是猴年,中國網絡民意要求六小齡童登台春晚,希望終究落空。美猴王的國粹,是否後繼有人?六小齡童在舞台上缺席,答案自有分曉。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