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常識的底線,原來??

2016/02/29 08:41:10 網誌分類: 生活
29 Feb
        生活在香港,每天都有衝擊常識底線的事情發生。譬如說,原來回鄉是不用回鄉證的,只要你「自願配合」,坐「大飛」便可以。原來「暴動」可以快速定性,可以在沒有宵禁翌日煙花盛放歌舞昇平之下發生。原來鑒古知今就是將歷史隨便比擬(旺角騷動與六七暴動、大學生與文革紅衞兵等)。原來旺角騷亂的暴力程度比持續八月、滿地「土製菠蘿」的「六十年代騷亂」更嚴重。原來一事之定性,如扣板般成為近半世紀前另一社會事件的「平反」契機。原來香港真有「左派憂鬱」,「左派被圍困心態」是真的──這二者倒符合理性認知,但「左派原罪」呢?有人早就答過你:又何罪之有呢?他們甚至說七十年代的香港繁榮安定進步就是他們帶來的。

        原來在立法會主持會議的人可以公然承認自己的議事規則就是「離譜」。原來小販在香港成了過街老鼠但官方參加台北書展卻以小販作「香港館」招牌並在場內派雞蛋仔。原來「本土」可以各取所需,有時是情懷有時是「激進」、「極端」甚至是「分離主義」。原來一個在「示威者是否可打記者」這問題上語焉不詳支吾以對的人都可以獲得廣泛的年輕人支持。

        原來「糖衣毒藥」也可以被放入教育諮詢。如說簡體字教學乃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但另邊廂理念部份又提出「要讓學生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吸收優秀的養份」,那「堅守繁體」不才是正道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都說教育和傳媒均是「國家的意識形態機器」,一不留神香港就有了一個播放簡體字的電台。原來在大台眼中普通話與簡體字是必然掛鈎的猶如昔日捆綁銷售的「拍拖報」。原來真有人會為此舉唱好說是「多元文化」真是該死的泛包容。原來一切可以「文化差異」來消解,夏蟲不可以語冰,你從文化歷史和美學角度談「繁優簡劣」,不斷將教育變成統治工具的人叫你不要將事情政治化。

        原來在自己地方說回母語繼續寫自己的文字不是必然的。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都不是。

        原來在物質指數高漲的香港,兩口子每月掙一萬六千元已算不錯。原來高官可能從沒聽過”workingpoor”─內地譯作「窮忙族」香港譯作「在職貧窮」。快擴大你們的閱讀面吧。

        原來環保署的回收數字是假的(枉我多年將膠樽、廢紙、玻璃樽分類處理)。原來「語言偽藝」已經如「煙霞」般長期籠罩香港天空。原來說無可爭辯的常識都需要一點耐性和勇氣。

        原來今時今日人人都是朋友,君不見官員開口閉口說「傳媒朋友」、「泛民朋友」只差沒說「示威者朋友」。如此修辭,未嘗不是「面書」時代向現實的回饋。

        那讀者朋友們,這一切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都說這三年半來,城市急促下墜。但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每日荒謬上演如走馬燈或快速蒙太奇,每個人便成了金魚只有非常短暫的記憶(媒體新聞之本質),當荒謬成了不斷轉畫的幾分鐘連續劇,它就失去衝擊的力量,只淪為「剝花生」的戲碼。很多人還主動配合加入成為生活荒誕劇的角色呢(也許不演也是太難的)。樓價隨便一千萬人們閒話家常好像說着一圍一千元的菜席。一邊嘲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邊為兩歲嬰兒入讀預備班面試時預備全套的portfolio。三歲遊學團去首爾五歲去西班牙六歲去維也納。某某補習天王或天后年薪幾千萬閒話且作談資未曾痛斥背後的教育制度扭曲。

        原來一切早已變了,回不去了。這樣也好,生活不愁寂寞,不愁冷清,這樣的一齣城市荒誕悲喜劇,你我都有份兒我也不敢把手指指向你(或你們),我們且以不同的投入程度,沒共識但有共謀地參演下去。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