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普問題觀察:商城農鄉論

2016/03/27 21:40:45 網誌分類: 文化
27 Mar

3月27日,港台鏗鏘集探討普教中和粵普語言衝突問題。

本來,我對粵普問題還是比較樂觀,初時認為粵語不可能被普通話取代,但是隨着觀察增加,逐漸發現這想法根基還是比較淺薄,有必要深入一點思考。

一般來說,但凡雙語社會,很容易構成雙語分工現象,特別是中國人社會,雙語分工很普遍。所謂雙語分工,英詞Diglossia,意思是一種語言成為莊重場合/高端學術領域使用的語言,另一種語言成為非莊重場合或私人領域使用的語言,社會語言學標籤前者為高階語(H-Variety),後者為低階語(L-Variety)。後者雖為低階,但所為「低」不能視之為次等,因為它的功能強大,用以維繫族群團結,往往是族群身份象徵,而且使用場合往往比高階語更廣,不識高階語,也許無法升職,但不影響日常生活,但不識低階語,連菜也買不到,晚飯沒有着落。

由港英時代開始,香港高階語為英語,粵語為低階語,分工鮮明。但是,香港回歸中國,由董建華提出兩文三語政策開始,普通話進入香港。

從香港本身的經濟需要看來,兩文三語是一個很健全的語言政策,英語與英文使香港向西方世界開放,普通話與中文使香港連接人口極大的華人世界。

普通話雖說是普通話,它首先是中國的普通話,但它也同時十分接近台灣的Guoyu、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語。

至於粵語,作為香港本地90%以上人口的母語,它作為本地人團結用語/母語,地位毋庸置疑。但是,由於粵語作為本地人母語,它毋須在學校施教。本來,所謂母語,就是毋須在學校學習,在家中也能學會的語言。

就經濟和社會兩方面看,本來兩文三語政策應該是無懈可擊的。

不過,英語和普通話,似乎有些甚麼不同,令普通話進入香港,引發了跟英語入香港很不同的後果。英語作為高階語,由始至終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高階語。語言教育上,香港英語教育的失敗(中學才開始英教術科),令英語與粵語分工明確,兩者功能互不相干。香港人懂的英語,由始至終是一種高階英語,西方人用來嬉笑怒罵的低階英語用法,香港人是不懂的。因此,英語不會在低階領域與粵語爭奪地位。

可是,普通話不同。作為一種國內通語,普通話兼有高低階兩種語體,它既可用於政治、行政和經濟領域,也廣泛用於娛樂領域。如此,普通話在低階領域確實地對廣東省粵語的既有功能構成了威脅。粵語轉弱,是很難挽回的趨勢。

當然,粵語消失還很遙遠,完全消失也不可能。

根據語言百科全書Ethnologue (www.ethnologue.com),中國目前有298種方語,其中14種為建制語言、23種發展中語言、103種活潑語言、126種衰弱語言、32種死亡中的語言。這統計反映中國在法律上雖然行單語政策,但在實際生活層面,它是一個語種非常多的社會。對比美國219種方言,其中有143種瀕死,中國的語言多元化狀況活潑得多。

不過,在與學生的交談之中,我慢慢明白,學生和香港人擔心的,不只是粵語是否會消失那麼簡單的問題,他們實在是受不了粵語轉弱。

做為對比,今日圍頭話、客家話、閩南話和潮州話的狀況,可以讓我們稍為瞥見粵語的未來。而粵語,理論上不會比這些方言更差,因為粵語一度的強勢,曾創造出Canton Pop、粵劇和粵語電影這些強大的娛樂文化。這些成就,都是圍頭話、客家話、閩南話和潮州話這些方言所不曾有的。

在香港,在圍頭話、客家話、閩南話和潮州話四種方語中,似乎只有圍頭話、客家話瀕危。客家話也只是香港品種的客家話瀕危,內地和台灣仍有挺強的客家話文化流存。閩南話更不用說,它是福建省和台灣的強大方言。

連這些方言也還沒死,粵語怎可能會死?

不過,方言在所有華人的大城市轉弱,卻是無可避免的事,而香港正好是一個大城市。

為甚麼在城市方言會轉弱?答案簡單,因為國家規模的商業經濟活動,大城市必因城鎮化關係匯聚各地人才,那就對單一的通語有很殷切的要求。就我觀察,親身的,新聞節目講的,發生粵語轉弱的地方,全是大城市。其原因正是,大量外省人湧入。就是我最熟悉的厦門,雖然是福建省大城市,但說福建話人口甚少,市民主要用語都是普通話,也非普通話不可,因為大家都來自外省,鄉下話都不相同,只能以普通話聯絡工作和交朋友。

那麼,Ethnologue上的那些強大的方言,是在甚麼地方維持強勢呢?答案也簡單,必然在大城市以外,也就是非以商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農村鄉鎮,在農村鄉鎮,村鎮居民流動少,外省人少,自然能維持本地方言。如此,可以推想,廣州深圳,普通話使粵語轉弱,但只要進入東莞清遠這些較小型的城鎮,可以推想粵語的使用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始終,人的生存,在親朋戚友圈中,有區分親疏裏外的需要,如此鄉下話就很重要。想跟自己人說句悄悄話,有甚麼比鄉下話更加好?

粵普爭議,在香港是棘手的。因為,香港是個沒有鄉下的城市。所有港人除了城市之外別無退路。由於香港是個商業城市,香港產業又出現結構問題,除了不屬於香港多數人的地產之外,香港人沒有自己的產業。所謂高端的服務業如法律、金融、旅遊、會計、醫療、科技、教育,在新時期(1990年後至現在,當代中國國家發展重大分水嶺)已被中國內地產業追上,優勢逐漸消失。如此,香港只有兩條路--(a) 中港經濟和文化融合;(b) 香港人口下跌由主要城市降格為老化二等城鎮。前者是心理上辛苦,後者是身心皆極之痛苦(*痛苦情況須另文討論。)。現時香港人選擇(b)的訴求在公眾領域聲音甚大,選擇(a)的人始乎都不少,但這些人基本上不發聲。

不願意自家語言消失的情結,在社會語言學上稱為Linguism,香港人上一代曾經大規模拋棄鄉下話改用粵語作為通語在香港生活。他們可以如此,因為他們沒有Linguism的情結。他們只要有一種話使用便可以了。到了這一代,香港人都有很重的Linguism情結,認為粵語消失世界就要滅亡。

我觀乎歷史,古埃及象形文字消失了,拉丁語消失了,英語雖然仍然很強,英女皇的RP也不再那麼矜貴,新加坡人和印度人把英語變亂口音變成自家土話。看化了語言變遷的我,比較關心大家在經濟面受的痛苦,不太介意粵語轉弱。我自個人來說傾向選(a)。

香港人想粵語變強,不是不可能。會長(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話,香港人對粵語消失的情況提高了警覺,香港粵語消失更加不可能。實在,只要多用粵語做文化藝術娛樂創作,多做一些只能用粵語完成的事,建立一些比較像鄉下,方便自家人聚居的地方,這些都是香港人維持粵語強勢可以做的努力。

查實,對粵語強勢做了最大貢獻的,正是近來香港青少年拼命揶揄的無線電視。公平一點,這個立足香港幾十年的粵語電視台,其實是維持香港本土粵語強勢的最大功臣。數數香港出過幾多粵語金曲和經典劇集吧,大多數粵語文化都是這個電視台在經營啊!

回應 (1)
我要發表
2016/03/29 12:54:08 回覆

最近也很欣賞李克勤在這節目中,唱粵語歌!很不賴!在我看來,李克勤就正在做這種推廣!也很成功!最近一集,夥同郎朗的鋼琴聲,唱"我不會唱歌",在我來說這就是絕唱!也體會了中華民族共融的亮光!

user

最新回應

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

現時香港情況,正是全面學習中國文革時期的惡行,口口聲聲要民主,其實係自我民主,不需守法,大話連篇,候德健說得不錯: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事實是不足夠?

泛民也不是好東西,它是常用謊言手段的傢伙!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9/06/20

年青真是好 充滿活力

彭彭
彭彭 2019/06/19
@我係你舊生...

感謝同學... 等候下一個風和日麗的自由寫作時代來臨吧(完全不知何時)... 現在是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