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苦心不苦

2016/04/02 13:42:33 網誌分類: 宗教
02 Apr

 阿含經故事選

  身苦心不苦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國王捨城郊外的一處山中,腳被飛來的碎石片刺傷流血,引起生理上極大的疼痛。但佛陀心中持續保持正知正念,默默地承受身體的痛苦,不起煩惱。

  ※        ※        ※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恆河下游北岸的跋耆國,住在設首婆羅山一處有野鹿出沒的樹林中。

  那天,在佛陀的住處,來了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居士,名叫那拘羅。老居士向佛陀頂禮問訊後,對佛陀說:

  「世尊!我年紀大了,常常為衰弱與多病的身體所苦,行動也很吃力的,每次要來見世尊與幾位我一向敬重的善知識比丘,都很勉強,所以,每一次能見到世尊,對我來說都很不容易呢!但願世尊為我說法,讓我長久獲益,永遠安樂。」

  「善哉!老居士!正如你所說的,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必然多病痛,哪還能期盼有個健康強壯的身體可以依靠呢?除非是個愚癡的人,否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所以,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我的身體雖然病了,但是我的心不病,老居士!你應當這樣學!」

  那拘羅老居士聽了佛陀的教導,覺得很歡喜,禮謝了佛陀後就離開了。

  那時,尊者捨利弗,正坐在離佛陀不遠處的樹下。

  那拘羅老居士辭別佛陀,愉快地來見尊者捨利弗。

  尊者捨利弗看見泛出愉悅神態的那拘羅老居士,就問他說:

  「老居士!你今天容光煥發,神情愉悅,莫非在世尊那兒聽到什麼深妙的法嗎?」

  「怎麼能不容光煥發呢,尊者捨利弗!剛剛世尊才以甘露法,灌溉滋潤我的身心呢!」

  “世尊用了什麼甘露法,灌溉滋潤你呢?老居士!”

  於是,那拘羅老居士就將佛陀的教導轉述了一遍。

  尊者捨利弗聽了之後,問老居士說:

  “那拘羅!你何不繼續問佛陀,什麼情況是‘心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什麼情況是‘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大德!我沒有能力深入細問,但願尊者為我詳加解說。”

  “善哉!老居士!請你仔細聽,我來為你說明:

  什麼情況是心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不曾聽聞正法的愚癡凡夫,對自己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不能如實知;

  不如實知的緣故,對色身產生了貪愛樂著,以致於以為這是生命主體的『我』,要不,就以色身是『我』所有的而執著它。所以,當色身發生變化敗壞了,心就隨著受到牽動,而生起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捨、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自己的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也一樣,一旦以為其中哪一個是生命主體的『我』,或者為『我』所擁有,或者在『我』之中,或者其中有『我』,只要以為生命中有一個不變的『我』為生命的主體,其結果就必然是:色身有苦時,心也跟著苦。

  什麼情況是“心不隨著身體生病而生病”?

  多聽聞正法的聖者弟子,對色身的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如實了知;如實了知的緣故,對色身不會貪愛樂著,不會以為這色身是我生命的主體『我』,也不會以為生命中另有主體,色身是屬於那個主體『我』的,所以,當色身發生變化敗壞了,心不會隨著受到牽動,就不會有憂、悲、惱、苦、恐怖、顧念、不捨、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生命的其他組成也一樣,不認為其中有生命不變的主體『我』,所以,當色身有苦時,心不會跟著苦。”

  聽了尊者捨利弗這一番解說,那拘羅老居士有深徹的理解與體悟,當下證得法眼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需要靠別人而能解決自己的疑惑,於正法中,心不再畏懼。就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好衣服,恭敬地合掌,對尊者捨利弗說:

  “大德!我已經證悟,得到超越與度脫。現在,我歸依佛、法、僧眾,為佛弟子,請當我的見證人。從現在起,我終身歸依三寶。”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一相應第三八經》、《雜阿含第一二八九經》、《別譯雜阿含第二八七經》,後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一經》、《雜阿含第一○七經》、《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四經》。

  二、為了方便說明,佛陀將人的組成,歸類為物質的色身、感受、想像、意志、識別等五種,經典中常簡為“色、受、想、行、識”,並稱之為“五蘊”、“五陰”。又,為了表示人們對此的強烈執著慣性,也稱為“五取蘊”、“五受陰”(參考《雜阿含第五八經》)。

  三、在印度傳統的文化與宗教思想中,認為生命中應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在個人,稱之為“我”;在宇宙中,稱之為“梵”。這種思想,除了佛教之外,也普遍存在世界其它的宗教文化中,可以說是人性中的共通執著。

  佛陀從他的證悟中,指出“我”的想法,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錯誤,執著這種錯誤,成為眾生流轉生死,煩惱痛苦的關鍵。所以,破除“我”,就成了佛陀所教導的核心修行科目了。而從五蘊中,觀察、體證其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我」,是破除「我」的修行方法之一。

  四、生起、消失、味著、禍患、出離,原經文中作:集、滅、味、患、離。其完整的內容,應當是“苦、集、滅、道、味、患、離”,也就是《雜阿含第四二經》所說的“七處善”。這是以苦、集、滅、道“四聖諦”為核心的開展。

  五、生理上的衰弱與病痛,老年人是更有機會,也更能深刻體會的。那拘羅老居士能很快地在尊者捨利弗的解說下證悟,佛陀的應機說法,是個重要的因素。

  六、痛苦,是一種不舒服的感受,經文作“苦受”。生理的痛,為身體非自主神經的一種警示機制,是難以避免的,佛陀也不例外。心理的苦,主要是源於“我”的錯誤見解與執著。例如:希望“我所擁有的”周遭一切,包括肉體與精神,自身與他人,都要依著我的意思來運作,十足展現了貪愛的特性。這是可以經由修學來止息與超越的,一旦超越了,就做得到“身苦心不苦”了。

  七、就如故事第二九《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裡的譬喻:身苦,就像中了第一支毒箭,如果身苦時心也苦,那就像又接著中了第二支毒箭,苦上加苦。所以,當有病痛時,我們要這樣想:中了一支毒箭已經很不幸了,還要再繼續中第二支嗎?怎能不「身苦心不苦」呢!

  八、有時,看到一些學佛的朋友,報告他們「身苦心不苦」的心得,所用的方法,是將身體病痛部分,假想成第二者或第三者來觀察。

  如胃痛,就假想將胃獨立出去,不將之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擬成“你這個胃”來觀察,看“你”要怎麼痛,與他客氣對話。這樣的方法,似乎也能達到不錯的對治效果。

  不過,使用這假想法觀察時,應當要注意不要讓那“觀察者”,在不知不覺中,又成為“我”的另一種變型才好,因為,只要執著於任何型態的“我”,痛苦煩惱與執著,就又會換個面貌悄悄地跟上來。

  附——現代科研調查印證:

  英國一項研究表明:心理療法“增進快樂”的效果,遠遠勝過金錢30倍!

  2009年11月21日 新華網

  新華網倫敦11月20日電(記者黃堃)人們常說“快樂是金錢難以買到的”,英國一項最新研究便對這句話進行了量化的解釋,如果按成本與效果的比例計算,心理療法增進快樂的效率,是單獨提供金錢的30多倍。

  英國沃裡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健康學中的經濟、政策與法律》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對1000多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並比較了那些接受心理療法的人的快樂上升程度,以及彩票中獎或工資增加的人的快樂上升程度。

  結果顯示,4個月的心理療程,可以顯著提升人的快樂程度。如果從成本效果比來看,一個成本僅為800英鎊的心理療程,帶來的快樂上升程度,約相當於收入增加2.5萬英鎊帶來的快樂上升程度。照此計算,心理療法的快樂效率,是金錢的30多倍。

  研究人員說,這一結果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比如,現在法庭判決與心理傷害有關的案件時,賠償金額幾乎是唯一被考慮的指標,如果能夠引入心理療法,可以更有效率地幫助受害者心理康復。

  ————————

  一切的心理療法中,只有佛法最究竟、最圓滿:

  動機(發心)最純正——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目標最高尚——成佛、度眾生、涅槃

  手段最科學——緣起性空

  可見,佛法“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是最究竟的“離苦得樂之道”。

  整個宇宙中,能學佛的人,是最幸運、最幸福、最快樂的人!

  (如果學佛很久了,卻還很痛苦、還不快樂、不夠快樂,說明我們還要努力斷惡、修善、奉獻、念誦!)

  有抑郁症、狂躁症、脾氣急躁火爆、人際關系不好、嗔心重、心地敏感、脆弱的同修,尤其值得好好思惟、實踐。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