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識偽科學

2016/05/08 15:52:43 網誌分類: 學習
08 May

在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經常來不及辨認消息來源的真實性,就已被迫接收了很多資訊,而稍微能掌握專業知識、辭彙說話技巧的人,則經常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言人,影響潮流風向,在缺乏辨識下,普通人很容易就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比方說,你曾否聽過「注射疫苗會誘發孩子的自閉症」這種說法,而事實上,當時提出這個醫學觀點後,相信的人非常多,在歐洲曾經引起很多家長的恐慌。

1998 年,英國醫師魏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我們經常為孩子們接種的腮腺炎及麻疹疫苗,會使孩子出現語言與社交障礙,並造成腸胃毛病。

這份報告引發歐美世界的集體恐慌,許多家長聽見後,就聯想自己孩子的問題,都和注射疫苗有關,紛紛站出來證實魏克菲爾德的說法是對的,這些家長甚至聯合起來,組成所謂的「反疫苗十字軍」(anti-vaccine crusade)。

隨後十幾年,醫學界不斷對魏克菲爾德的報告提出質疑,期間歐美疫苗注射率大幅下降,造成數次麻疹流行危機,甚至有孩童因此而死亡。

2011年,經多年追蹤調查,證明該份疫苗報告實為造假,但醫學界與魏克菲爾德的爭論,至今尚未平息。

對科學家來說,這就是相信「偽科學」帶來危機的最佳例證。

那麼,我們在缺乏科學知識之下,要怎樣才能辨識某人所說的話,是否可以相信?

《Open Culture》的專欄作家瓊斯日前撰文,提醒我們不要不明就裡就輕信別人,貿然加入「反疫苗」的陣營,引用神經科普作家奧森罕的說話:「如果某人無法用平實的語言來解釋他的論據,我們就該質疑他是否真的理解他宣稱的事。」

如果某人在談話中使用專家辭彙,向一群非專家聽眾進行演講,我們該問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

我們住在不科學的年代,很多傳播媒介、電視、文字、書籍等,都傾向出位,譁眾取寵,有時甚至以專家為名,產生了許多偽知識,不只是科學,也橫跨文化、政治、社會、藝術等不同議題。

所以面對任何說法,要隨時保持清晰頭腦,判斷力與質疑能力,都是必要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