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圓通
圓融圓通
圓融圓通

出色的戰略行動的勇氣

2016/05/26 10:11:54 網誌分類: 經濟
26 May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BenBernanke)於本月初出版了他的最新著作《行動的勇氣:金融危機及其餘波回憶錄》。本書以美國自大蕭條以來遇到最糟糕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為主要背景,從當局者的角度回顧當時的應對政策和決策過程的細節,更對金融政策和工具作出了深度思考。

        伯老新書細述決策過程

        伯南克自2006年開始擔任聯儲局主席一位,在任8年內帶領團體經歷了不同的金融及經濟危機,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推行一連串貼現窗口工具及量化寬鬆政策,讓美國市場從金融海嘯中穩定下來。此外,他也是知名的宏觀經濟學家,主要研究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史,更著有40多本經濟學著作。

        2007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觸發起一連串的金融事件,包括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及保險業巨頭AIG的崩潰。當時,為了防止美國市場陷入大蕭條式的恐慌,伯南克硬着頭皮提出了一系列非傳統的救助工具,包括對AIG作空前拯助。不過,他遭遇到強烈反對阻力,難以說服國會以納稅人的錢去拯救企業的「自作孽」;然而,伯南克堅持行動,因為聯儲局必須穩定局面,否則市場會面對很大的風險,不僅對美國的金融體系造成衝擊,更會令整個美國經濟跟着遭殃。

        《行動的勇氣》這名稱正正反映了伯南克在應對金融海嘯時的情況。聯儲局當時遭受多方壓力,包括總統、議會及民眾,每一個決策及行動可能會引起新一輪抨擊。不但沒有做錯決定的空間,還要在眾多反對聲音中推行沉重的游說工作,取得支持;故此,勇氣成為了改變局勢的重要關鍵,在壓力下仍然以大局為重,就算困難,依舊作出有需要的行動。

        堅持大局利益知易行難

        上述經歷似曾相識,筆者其實略有感觸。香港於1997年及2008年經驗金融危機時,市場及決策當局亦承受着莫大的壓力。香港地方雖小,但貴為國際金融中心,某程度上掌握了亞洲地區的經濟命脈,在衝擊下更需要站得住腳,勇敢地迎接風雨。記得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時常把一句話掛在口邊:大眾利益必須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在這種大是大非的時刻,堅持大局利益更是難能可貴,有了出色的戰略,還需要無比的勇氣。

        如有任何意見,歡迎通過以下電郵跟我們聯絡:info@yuantung.com.hk。

        資深財經公關

        陳民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