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學英文

2016/05/26 10:11:57 網誌分類: 經濟
26 May
        中文會不會取代英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國際語言?答案是不會,因為中國人自己也不想,尤其是精英階層。

        當特區政府鼓吹母語教學的時候,高官的兒女卻在英國讀書,中國有錢的家長,近年也在步其後塵,英國的寄宿學校、美國的私立大學,中國學生都人滿為患。

        問題不是中文能否取代英文,而是學好英文之後,對中國人有沒有更深的影響。香港自一九九七年後,英文水準急速衰退,原因何在?

        英國人從來沒有心思在香港推行全面的英語教育,因為香港只是一個做生意的中介港。香港的英語教育,目的向來只限於買辦貿易的「實用英語」已經足夠。香港人一百五十多年來只要求能用英語對外通商,跟國際買家用英語談價格,看懂英文的合約,對英語的文化背景、歷史內涵沒有興趣。

        對此英國人洞若觀火,在殖民地的版圖上,只要比較一下五、六十年代香港和印度加爾各答的中學英語課程,就明白為甚麼今天的英語世界,許多印度人成為暢銷頂尖的英文小說家,稱為「華洋雜處」的香港,天天跟英文打交道,卻無真正的英文寫作——政府公文、商業契約、大學生的求職信等不能算。

        香港的英語教育,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就要天天跟英文文法搏鬥。文法學習當然重要,但英文教師只懂照本宣科,生硬地向學童灌輸一大堆形同垃圾的文法名詞。兒童的教育,本來應該以趣味為主,像《芝麻街》的布公仔劇場,或迪士尼的卡通作品,運用歌謠、童話、戲劇等生動內容,豐富的畫面和動作,輸出英語的同時,連同許多兒童能認同的價值觀:熱愛自然、勇於冒險、忠於友情,不但學英語的時候事半功倍,還令這些價值觀深入人心。

        香港的英語教育,一向是規條先行,只令學生記誦一大堆文法的死規則,在生活中缺乏自由運用交流的環境。學會英語,就像養好一群雞,讓雞自然生蛋,因為英語是活潑生動的。但香港式的英語教育,拼命只教小孩怎樣編織雞籠,不教怎樣養雞,學生也不懂得母雞怎樣會下蛋。最後,學生手中一個個拿着編織得蹩腳的雞籠當作家居的裝飾,雞一隻也沒有,雞蛋自然也沒有嚐過一隻。

        語言是思想的血液,思想是語言的氧份,一個英文好手,一定不止英文好,還必須創意豐盈,反應迅捷,思考和胸襟都第一流,感性和理性並高。彭定康的英文好,因為他篤信民主人權;邱吉爾的英文好,因為他不但學富五車,而且對自由和道德有一套堅定的信念。英語運用得好,行文說話,必定機鋒無限,其人的性格必定稜角分明,他不是一團螞蟻的其中一隻,他對世間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他把觀點和創見以生動的語文來表達。優秀的英文,從奧巴馬的演詞,到《唐頓莊園》的台詞,無非是這樣一回事。

        缺乏此一內涵,英文再好也有限;學不到英文這層精髓,中國人的英語再好,只有利於精英階層賺錢發達,在思想上不會與世界接軌:譬如相信人權平等、允許司法獨立,注重誠信,愛護動物,對自然世界充滿好奇和求知。讓一個僵化、乾澀、功利而現實、追求一致地人云亦云的社會,糟蹋他們自己的「母語」好了,對於這個世界,不是甚麼損失。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