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靠父幹」 是新常態嗎?

2016/05/27 10:30:13 網誌分類: Wealth Manage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27 May
「成功靠父幹」 是新常態嗎? 
 

 

「成功靠父幹」乃近年社會熱話,一份收入流動研究日前公布後,坊間更大歎證實此現象。富孩子着數多,古今中外如是,只是社會起飛後,富爸爸多了、普遍了,令現象更為顯眼!

為研究不同世代的收入流動性,政府早前收集逾5.7萬個大專畢業生的數據,經分析後發表的《2015年收入流動性研究》頗惹議論,既有指大學生的向上流動機會愈來愈低,更多是慨歎,報告驗證了成功靠父幹現象的存在,即指擁有富裕家境,是決定孩子未來的重要因素,大表悲哀。

根據研究,2007年畢業生投身社會後,收入與他們的家庭背景大有關係,家庭月入逾6萬多元的畢業生,晉升至全港首3成高收入人士的機會率,相比家庭月入少於3萬多元的畢業生,確實大得多。

自出生起 富孩子優勢多多

家庭背景決定命運,大眾歎不公,但富孩子優勢多,確就是常態,自出生起,就擁有較好的教育機會,有財力入讀資源更好的學校如直資、私校等,若成績不好又可補習補足,及至長大後,還可以出外留學,統統不是窮孩子的世界所有。

在成績之外,又受惠於父母的人脈,據美國研究,一對收入屬社會首四分一的夫婦,他們認識的朋友數目,比起低收入的窮夫婦多出20%至25%,且因他們屬社會上層,不少朋友也是專業人士如律師、醫生等,令富孩子要找工作機會也相對容易,天生贏在起跑綫。

家庭財力高造就孩子,在外地如美國早有研究。2010年美國喬治城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etown)的研究就顯示,全美最頂尖的193間大學,69%的學生來自全美最高25%收入的家庭,反觀來自全美最低50%收入家庭的學生,只佔得可憐的15%。

雖然成功靠父幹的話題,在近年愈講愈熱,但事實上屬於新現象嗎?其實不然,從來都是常態。只是在昔日年代,人人均貧,富爸爸只佔極少數,大部分的孩子既沒有父幹,他們的朋友也沒有,人人的起步點一樣低,對於成功靠父幹的問題,也不大留意。

但到了70、80年代,本港經濟起飛,一班中產階級伴隨冒起,到現在已累積財富的富爸爸多了不少,新一代的年輕人,隨時身邊就有幾個靠父助的朋友,他們可因家庭財政較優越,從而入讀學費貴的學校、到海外留學,甚至早早置業。有了貼身的比較,又怎會不令成功靠父幹的情況,變得特別顯眼,愈見成為社會熱話?

事實上,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也只有部分人成功做中產,部分人繼續貧窮。但大家只着眼能向上流者,便以為當時社會較公平,而不知貧窮的一群,始終是窮,他們已是早一代的跨代窮人。現在窮爸爸少了,富爸爸多了,窮爸爸的孩子,弱勢更明顯,才更針對成功靠父幹現象。

窮孩子要突圍 靠鬥心捱苦

當然,社會要盡力維護公平,要解除成功靠父幹的不公,關鍵不是聚焦在富爸爸,而是幫助窮爸爸的孩子得到更多機會。不少學者也曾提出解決辦法,例如《21世紀資本論》曾提出向富人加稅對付,更甚有人主張在大學收生、計分之時,應該要對窮學生有加分優惠,以作平衡等。社會的不平等,政府自應設法幫助,其中在教育制度上,能否調整,盡量減少貧窮孩子的劣勢?

世界從來不公平,當貧富懸殊加大,要扭轉形勢固不容易,在家庭、人脈等方面,窮孩子蝕底,但是否代表一定輸?窮孩子要突圍,就更要看能否在其他地方,例如在鬥心、吃苦等方面,顯過人之處,為自己扳回一城。

港是港非, 沈帥青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