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粗鄙 自食其果

2016/06/02 10:12:19 網誌分類: 經濟
02 Jun
        語言是思想的媒體,直接反映生活方式與思想內涵,正如今天的中文——不,漢語,大量採用粗鄙詞彙,也不無道理。

        今天的漢語當中,由網絡民間創造的詞語,譬如「逗比」、「屌絲」、「牛B」、「卧槽」、「小鮮肉」、「草泥馬」之類,大量登堂入室,為媒體和課堂公然採用,不論教授、專家、名嘴、明星、男女老少,都掛在嘴上,說出來面不紅心不跳。

        粗言穢語是人類疏通惡劣情緒的渠道,可稱「語言排洩物」,日常詛咒,脫口而出,也算人之常情。使用粗言穢語來反抗常規,蔑視正當,可以是文學手法,以收驚世駭俗之效,但只能是偶一為之。

        如果整個社會都「大鳴大放」使用粗言穢語,證明這個社會已經沒有合理、正當的常規,面對一切的扭曲與不公,只能用語言的放肆來發洩而已。

        中國流行語的特點是直白粗野,大膽靈活納入髒字,毫無遮掩。要論粗口髒字,廣東話當稱一絕,但是廣東話的粗口,至少在日常書寫和傳媒當中,尚未有任何「坐正」的趨勢,即使玩弄諧音,也沒有像這類流行語之感染力,大殺四方,望風披靡。

        這些流行語的現象,表面是一種反叛情緒:即出於對官方語言之「反動」:中國官腔語言的虛無、僵硬、刻板、死氣沉沉,只有偉大光榮正確,完全排斥個人感受和自我表達;相對的,日常生活的粗言穢語,就變成了活力的象徵,叫做「接地氣」、「有人味」、「說人話」。

        因此,許多離地的一族,也覺得有必要使用這種語言,顯示自己親民、草根、有個性、有活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種心理,即使在今天的西方社會,也甚有市場,出身上流社會的政客、明星,也偶爾用俗語和俚語,討得民意歡心。

        但中國流行語的深層背景,則是因為「群眾語言」向來在中國佔有道德高地。當西方社會的潮流是「平民化」,相較而言,中國的潮流更傾向「鄙俗化」,其中帶動語言的「鄙俗化」,以毛澤東居功至偉。

        毛澤東的時代也有「黨八股」,令他深惡痛絕,斥為「語言無味,像個癟三」,提倡「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毛澤東的這套心法耍得爐火純青,可以入詩:「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可以公然罵彭德懷「王八蛋」;可以教訓劉少奇「掛個罵娘的帥」。

        偉大領袖「說人話」,令中國人民為之傾倒。毛澤東是語言大師,對中國人民的心理瞭如指掌,在毛澤東號召之下,群眾語言於是佔領中文的主導地位:甚麼「砸爛蘇修的狗頭」、「帝國主義夾着尾巴逃跑了」,連兒歌都唱「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要是革命你就站過來,要是不革命你就滾他媽的蛋!」

        英國小說家奧威爾說:「如果思想可以敗壞語言,語言也同樣可以敗壞思想。」今天的「屌絲」、「牛B」,與「滾他媽的蛋」如出一轍,就像中國流行語所稱,這叫「紅旗下的蛋」。今天中國教育部竟然呼籲要管制這種「群眾語言」,使用優雅中文,豈不好笑?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