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母校(二)厦門大學

2016/06/05 02:25:51 網誌分類: 回憶
05 Jun

厦門大學,為何是如此吸引我的一所學府?

答這個問題前,須先說明唸厦大對我有甚麼難。

難,對我來說,不是考試有甚麼難,是香港環境中的歧視眼光很難。

告訴別人自己想要在中國境內的大學攻博,是會收到警告的,雖然有些警告是善意的,但還是反映出香港社會中對中國境內大學有歧視。

「讀完之後不保證有工做……」

「你點解好揀唔揀返大陸唸書?」

大概是這樣的警告。

這一類的警告我並不陌生。大女兒出生時,我給她起名花茶,就曾收過很多警告,例如「將來你女兒一定恨你給她起這樣的名字」、「不如叫穎彤啦!」之類。

社會壓力,總是無形地以各種話語形式衝過來,令人難受,我總是預備好各種回應,以便敷衍過去。對於孩子的命名建議,我總是說:「你提議的名字真好,留給你自己的女兒用吧!」對於勸退攻博的建言,我能想到的最佳答案:「學費便宜啊!39000人幣讀得完,其他地方像甚麼英國名大學,太貴我讀不起。」

真的,我入學前三年,每年13000人幣,就已把學費付清。雖然畢業前還有一筆幾千至一萬的費用,但學校竟然有補貼給學生,減省學生的負擔。相比甚麼英國、紐西蘭或者美加的大學,動輒十來廿萬學費,有人負擔得起,但那不是我喔。

所以,最難是克服人言,人言可畏。

入學試難不難?

聽說,有些香港同學申請以外國人身份免試入讀。但我選擇的路徑,是拜師學藝。先由朋友介紹老師,然後由老師發書單讓我自修,應付由老師們給我度身訂做的入學試。入學試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統籌,雖然有來自港澳台的一大批人一起考試,但每張卷都是不同的,是各考生自己老師特地炮製的考卷。

剛巧,預備入學試時,頭條網一位網友竟然跟我一同應考,只是我考的是厦大的文藝學,而他考的是復旦大學的考古學。

老實說,老師的教學由應考的時候便已經開始了。

我考三科--英語、現代文學、美學。除英語當食生菜之外,現代文學和美學都是我從未接觸過的學科。把書單中的書借到手後,打開一讀,便愛不釋手,不停唸誦。最記得是唸到西方美學史時,我不停背誦黑格爾的美學信條--「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由於天天在家裏背誦,這句信條連太太和女兒都會唸了。

當然,後來明白到黑格爾的美學是有缺憾的,美不單單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但黑格爾這個哲學反思是美學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這是後話。

如是,未入厦大,其實老師對我的教學已經開始了。

幾個月後,考試結果出來,我獲得錄取。很開心,可以接觸到女性主義文學和美學這兩種科目。為甚麼這麼重要的科目,我一直沒法在香港接觸得到?

所以,唸厦大,考試不難,反而是解放和享受。

另一難,是手續難。中國境內大學規條不少,雖然有手冊寫清楚明白,但規條多,想要找人解說,沒有這樣的人,於是學生之間須互相幫助,偏生我以在職形式攻讀,長期不在厦門,認識的同學少,也就錯過很多重要的通告。

記得我入學後第一年工作忙,一年間沒選修過任何一科,至第二年才發現學校希望學生第一年修夠足以畢業的學分。結果,第二年臨急找方法補救,在老師們通融下,總算把科目修完了,至於沒法取得通融的公共外語科,幾經波折下也終於取得了免修資格。

第三難,發表文章難。其實曾經有老師發表公開文章,稱要求研究生必須在畢業前於核心期刊發表兩篇文章的要求太高。但沒法子,這是國家提出的要求。於是,一般來說,帶博士生的導師也不容易,她們基本上都有心理準備協助學生發文章,最常見的做法是與學生聯名發,增加刊出的機會。幸而,國家區別對待港澳台學生,不要求港澳台生必須出核心期刊,於是我對老師來說擔子較輕。我給老師兩篇文章,她幫我發稿,一篇順利入了核心,另一篇沒投核心的,想不到波折更多。也許是因為研究動漫,不是尋常題目,有些刊物還嫌我的文章不夠文藝。搞了兩年,第二篇非核心的都刊出了。後來自己參加學術會議,又發一篇英語的,老師約稿,又一篇,加起來在學期間發了四篇文章,其中一篇入核心。

為了滿足發文章的要求,花了兩年,不容易。不過,額外讀的書也多,其實這過程真的能夠長學術功力。

完成文章刊登的要求之後,終於可以專心寫博士論文。我很貪心,瘋狂翻查各種資料,很享受,幾乎整個日本宅文化、世界宅文化、少女文學史、日本動漫畫發展史、日本通史都給我翻過一遍,又花兩年寫出了三十多萬字的論文。我記得老師曾經說,博士論文有13萬字左右便可以,如果有20萬字更好看。我滿以為三十萬字是超額完成,誰知這令論文變得太龐大,破綻也多,評審委員也難於消化。本來對我還滿客氣的老師,終於在長途電話中訓斥了我一個小時以上。

這很受用。讀五六年書,如果沒給老師訓斥過,我也不敢跟別人說我跟過這位老師。

也許,一直以來,老師還是當我港澳生區別對待,一直以來太客氣了。

收到評語後,把預計畢業時間押後半年。由於上學期教務多,一季之內也沒時間修改,我把論文放下三個月,先料理好工作,順便沖淡挫敗感。直至下學期,教務大幅減少,全力修改論文,毅然把論文一分為二,日本少女文藝部分全部拿走,只剩下女性歷史理論建設部分,用來過評審。

原來,這論文分明就是以一當二的分量。老師對我毅然刪文,表示讚同,也認同日本少女文藝史部分將來可以另行出版。

剩下理論部分,循老師指導重點修改緒論,終於讓論文過審了。

由於論文做得很開心,這個明明是很難的部分,也不覺得難了。

的確,不知幾次覺得無法畢業,但都沒有後悔。

必須知道,讀書前,讀書後,一個人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人。讀書,真的會把一個人大幅度地更新。

所以,我的學生來向我請教Present方向,當我發現他們reading未夠,我總是說:「讀多幾篇文再說吧!」讀完,人的想法可以大幅改變。所以讀書之前,講幾多都無用。讀完再講,最實際。

答辯過審之後,面對最後一難--最終Boss教務秘書。

教務秘書掌握一個學生能否畢業的最後鑰匙。所有資格審核工作都操在她的手裏,但是她發給同學的很多通告,竟然沒同時發給我。我有時想,因為我不在厦門,所以當我沒存在的緣故嗎?

最後難關,是與一起畢業的同學們互相交換信息,完成教秘的所有要求。

其實,所謂互相交換,多數時間只是同學單方面給我信息而已。

這個階段,最感謝是一位當我們答辯秘書的師妹。我不在厦門,很多長長的申請書都是她幫我填好的,我的論文她也幫我印上了不少。我感謝她的幫忙,她總是說沒事,這是應該的。這是甚麼道理?當師妹的就該幫師兄姐這麼多嗎?在香港,這種道理我聞所未聞。

這叫文化差異吧!

臨近畢業,留在厦大預備答辯和辦手續的一星期間,在宿舍裏突然覺得很不捨得。我終於意會到,畢業就是跟學校說再見。

這個學校,是美得難而言喻的好學校。

芙蓉湖很漂亮,湖水常有水鴨游過厦大主樓的倒影。

校舍裏人很多,奇在多數的人不是師生,是遊客,無論我到厦門的哪個旅遊點,明信片上除了鼓浪嶼,就是厦大。我的學校在遊客心目中竟是如此受歡迎。

厦大西村門外,是個很旺的飲食商區。

厦大南門,是有名的古剎南普陀寺。

我見過同學下課後穿過芙蓉隧道回宿舍,以前沒跟去,直至今年,才走了進去,發現隧道裏別有洞天,竟然有無數學生親手畫的壁畫,還有租單車店和咖啡店。

突然間,因為辦手續在厦大多留幾天,才知自己錯過了怎麼樣的校園生活。

這種生活,我在人文學院外頭經常見到的黑人白人留學生,應該有盡情地體會了吧!

於是,一有空,就逛紀念商店,每餐在校內餐廳吃飯,學生卡不停充值,超市不停買,在上弦場耍太極,在建南禮堂欣賞學生攝製的記錄片。

咖啡店很寫意,有的有鋼琴開放讓學生練琴,琴音直逼大師級別,還彈了天空之城。

學校餐廳便宜得難以置信,某早上刷學生卡只刷了1.5元,一個饅頭加一杯豆漿,飽了。

這所學校怎麼來頭?

看看校內銅像便知一二。

在人文學院山坡下方,有魯迅像。1926年林語堂加入厦大,還帶來了魯迅在此校執教,除魯迅外,還有一些香港人不太認識的國學家。

在芙蓉湖畔過了一條小橋,有這所學校真正的靈魂人物--陳嘉庚。

陳嘉庚是個富甲一方的華僑,祖家賣米,自家到南洋開辦橡膠生意,發了一場戰爭財,可是財產都不放在自己口袋,一味的往自己堅信的教育和自己一手開辦的厦門大學泵過來,一直泵,沒有停,生意走下坡之後,一樣沒有停。他就是一味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國家。

愛國商人,在香港,哪有這樣的人?我一度以為真愛國商人找遍東西古今都不會有,想不到知道陳嘉庚的事後,我知道自己錯了。

我的一位老師說,陳嘉庚沒有用自己的名灌在厦大裏任何一棟建築之上,但有建築以他的子孫命名。老師續說,他初時不明白,後來明白了。正因為有學校裏有他子孫的名字,他的子孫有義務繼續捐助厦大。

用心,良苦。

在芙蓉湖畔的陳嘉庚銅像,不是一個人高高在上站在湖中間,而是跟六七個學生在談天說地。

我走進去,拍Selfie,讓他變成跟七八個學生談天說地。

厦大--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回顧親友們對我往厦大唸書的善意提醒,我好奇地找了一下厦大的全球大學排名走勢,再對比了香港幾家大學的排名--哈!算罷啦!

排名系統有好幾個,是國際軟實力大戰呢!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最新回應

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

現時香港情況,正是全面學習中國文革時期的惡行,口口聲聲要民主,其實係自我民主,不需守法,大話連篇,候德健說得不錯: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事實是不足夠?

泛民也不是好東西,它是常用謊言手段的傢伙!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9/06/20

年青真是好 充滿活力

彭彭
彭彭 2019/06/19
@我係你舊生...

感謝同學... 等候下一個風和日麗的自由寫作時代來臨吧(完全不知何時)... 現在是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