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居家生活之沖剋、刑害

2016/07/12 10:39:11 網誌分類: 唸經修行
12 Jul

 

 

社會大眾居家生活中,多少都會接觸到自己以外之人,在應對進退上,該保持包容心。譬如:路上行走,難免會遇到路人不注意時碰撞我人,此時該放下,想想對方並非故意撞我,設身處地的正向思惟就不會口無遮攔破口大罵,如果不夠包容別人的不慎,就很容易向對方罵出不堪入耳的言詞,這都足以傷害到對方的心靈,甚至旁人聽了心情也跟著不好,旁人聽了不堪入耳的言語心情隨之激動起來,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是以,很多時候,眾生自我情緒管控不好,所說出來的話語,都是讓人無法接納的言詞,甚至是人人不得記取的詞句,罵人的話,有哪一句能與人討論,辱人的詞彙又豈能增長善知識呢!

過去的智者,能夠極藝術的罵人不帶髒字,使被罵者還誤以為在誇獎自己,事後或當事人幾經思索,或經懂得國學與文學造詣程度高的人間接告知涵意,就算對方想氣惱,想興師問罪早失去機會。古德們遇到想表達不滿對方時,常會引經據典,引用某些事例故事,講故事讓對方明白自己現在的想法及看法,像這樣彼此增長知識、增長智慧,這樣罵人的藝術,為今人所缺。

現代人遇到對他人不滿時,年紀稍長的以長輩關係斥責別人,動不動就氣急攻心,自己動肝火傷害自己的身體,影響身體器官產生對機能有害之元素,一把無名火傷肝,肝火旺則易傷害腦機能,連帶傷害胃機能,久而久之,對身體畢竟不好,並且對方將相對起無明、惱怒,這種情況對雙方都非常不好又破壞和氣。

眾生若是動不動就發脾氣,非常容易沖犯到別人或被別人所沖剋,或刑害到別人,乃至被別人所刑害,甚至彼此刑害,如同別人不小心碰撞到我人,我人總是滿腦子認為對方是故意撞我的,產生負面思惟,未經思慮脫口而出每一句都是謾罵、譏嘲別人的話;若是所罵者較不能夠接受刺激,恐怕本身要為一句情緒話,被對方反嗆,若對方亦是情緒中人,聽到負面話,能不被對方揪著打〈遭剋〉乎;若雙方勢均力敵,將兩敗俱傷〈沖犯〉,自己強勢對方則被爾所刑害,我人難包容被撞的小事,或不能包容被罵小事,引來被毆、毆人、互毆的禍事,豈不是「禍患無門,唯人自召」乎!

很多時候一些親友拜訪我人,或遠方而來的親友,或鄰近的親友,每當親友欲來拜訪自己時,必須保持穩重的態度,秉持平和的心情面對,若來訪親友是自己不討厭的人,該坐下來仔細聆聽來客要說什麼,或想問什麼,自己適當巧妙善加回應對方詢問的每一句話;若拜訪自己的是自己並不喜歡的親友,那麼該冷靜坐下來,只是善巧的顧左右而言它便是,時間一久,那些自己不喜歡的親友,總會察覺到我人並不想理會他,自然而然的乃會自覺無聊走人為先。

曾有一位陳某任某企業主管,某日客戶來訪,但陳某一看到該客戶,便歇斯底里,陳某指著客戶無厘頭的一頓謾罵,原來那位客戶在過去曾經是陳某所幫助過,但船過水無痕,那位接受陳某幫助的人,後來發達了就對陳某疏遠,怕陳某拖累他似的,毫無感情,毫無義氣可言;在旁人的眼裡只覺主管怪怪的,怎麼莫名其妙指著客戶辱罵,主管情緒失控,說的話完全失去客觀性,易斷章取義,大夥心情頗受影響並自求多福都有默契的噤聲。原本主管好好先生的形象,在一次的情緒暴發,深深破壞了在大夥心目中的好形象,本來眾人有事就會說,後來變得都不太敢對主管提出任何意見,這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刑害。

願大眾多注意本身在日常之身心變化,唯照顧好自己善變的心智,才不會經常發生口舌是非。昔時,世尊洞悉現代眾生口業重,才讓修行者禁語,眾生欲壞德性,關鍵在口;大眾欲敗他人的道行,亦在口業;世人想成全別人的道,主要是舌燦蓮花;我人想破壞別人原本的和合,勤逞口過,謠言能漸壞他人和合;想鼓勵別人,就善用自己的嘴多說鼓勵、勉勵的話,可鼓勵別人;欲傷害人心,一句難聽話便傷透人心;欲宣說妙法理諦以提昇大眾知識智慧,善用本身的嘴談論善良、正氣的話語,讓接觸我人者能學習知識與法理。

眾生若能嚴謹管控自己的情緒,就能令自己適時舒壓,使旁人願意親近,因為情緒若不好好管控,稍有不慎就容易損詆、譏嘲、辱罵別人,久而久之,支持自己的人就容易動搖心志。

芸芸眾生居家生活,口德不能守,口過不得犯造,因惡口起正面思考將被負面思惟佔據,影響腦波,令本身釋放負面壓力,雖然怨戾之氣釋放出,自己感覺舒暢,但旁人便不舒服、不愉快;眾生若細心察覺到將有不好的氣想要發洩,盡快讓自己冷靜調適身心靈,使負面思惟及怨言降伏,重新思索再委婉讓別人知道自己現在的心情及想表達什麼,否則一些親友非常容易被自己的無名火愈燒愈疏遠,自己卻不一定知道為什麼原本互動密切的親友們到底為什麼疏離了?

眾生雖然有時極少言談,但只要一入話題都能有正向思惟,理念充滿正向觀點,在與別人談論事情就能夠訴說正面的交談,及提供別人對日常生活比較有建議性的話語,善的互動關係,就在每一句好話中不斷的增長。勉之!

 

※以上轉載自宗教寶書……

 

※若出入醫院在外沾染到穢氣、煞氣、應如何處理才能完全化解?

可至香火旺盛的寺廟拜拜祈求該寺廟之神佛化解以袪除煞氣,或回家虔誦佛號於杯水中再到入水缸淨身。


●修身修行者若能將一切『忍辱』視作『平常』而無忍於心,則就不會有『忍氣』積壓過久而爆發。

※『修身』不外行功立德,『養性』不外降伏己之貪、嗔、痴、慢、愛、妄;一個修行者,縱然智慧再高,但若未將其實踐在外,那也不過是內涵而已,一切的功行,皆在於外在之實踐,方稱『功德』。

 

◎何謂持戒?

戒者,天下師也。釋尊明明開示:以戒為師,又云:末法眾生所行、所為、所思、一舉一動,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是故,末法眾生以戒為師。何以須以戒為師?蓋因末法眾生容易1.因人修行2.依字解經,此二者俱皆容易令人陷入迷思。

 

◎所謂「所知障」,為人處事若僅憑自我感覺為主,若全憑自我所知所思為導,那麼必定執著,一個執著心重之人必定自以為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自己高〉,人若存在貢高我慢之心理,將致使道德淪亡、正義罔存,為伍的必將聚集敗德損義之輩,是以故,釋尊開示:以戒為師。


※戒律是人生之準則,亦為處事之標的,何者該做、何者該言、何者該思、何者該視,俱皆有其標準與適當之限制。「戒」乃出於自我約束之法則,「律」是強制遵守之規矩條例;而戒律之行持,分門別類,大致可分對人、對事、對物;又可分為身、口、意之三大戒律;容易犯戒之人俱皆為自私心重之輩,而容易守戒之人乃為無私之眾,戒又可分五戒,俱皆不出於身、口、意,若是身口意清淨,則五戒不逼而自然守律。由於戒律全為自發心,所以歡喜心守戒,易有成就,而輸誠一志,可明天心神意;由於持戒自然,所以容易圓滿夙願,積行功德周遍法界,足以舉頭昂揚、德霸一方,則戒德恆遠而流傳不朽也。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