鏞融芯語
鏞融芯語
鏞融芯語

吃一口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07/25 08:43:16 網誌分類: 經濟
25 Jul
        2010年,法國大餐成功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榮升首個飲食文化界別的非遺。在全球化和快餐勢力侵襲下,飲食文化的國際地位提升,也代表生活方式與身份被認同,猶如古建築需保育與傳承。

        韓國人代代相傳的泡菜,蘊藏着鄰里共享的精神。中國上下五千年的飲食文化也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種多元的歷史結晶,包含古老手藝、農業、儀式、烹飪技術以及自古傳承下來的習俗、禮儀與生活智慧,卻慢慢在消亡中,故每每一家老店消失,總會引發都市人對「古早味」、「集體回憶」的追念與嗟歎。

        最近有報章邀請我們重塑已消失多年的「風月宴」,並請來幾位掌故王談舊時代與餐桌歷史,又採訪了大廚與統籌的經理分析每味菜餚與擺設,配以動畫與錄像作了一系列深入報道,成就了飲食文化非物質遺產的非常個案研究。

        系列報道出街後,迴響甚大,很多朋友說不知我們曾炮製如此有趣味並具香港歷史意義的特色宴,更不知所有菜式由名字、意思到賣相都是我們廿多年前經過一番心思設計出來的,是「寓玩味於滋味」的成功典範。

        在速食文化盛行的今天,一場「以慢為美」的風月宴認真是城市人的挑戰。傳統飲食文化對食材、烹飪方法等有着很多要求,是祖輩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好似一味「輕扣雲裳」就是要把小小的田雞胃的胃膜逐粒逐粒撕走,廚師撕到手指頭都受損。從擺設到菜名更融入本土智慧,優雅中帶點暗示,蟹黃出自雌蟹即「蟹后」,以諧「邂逅」之音,令每道菜都值得調侃談論。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塘西煙花地潛藏無數酒家,夜夜笙歌中孕育了無數特色廣東菜與就餐禮儀,米芝蓮也無從追憶,或許只能透過重塑已消失的場景,在餐桌上尋回點點流失的集體回憶。

        鏞記酒家行政總裁

        甘蕎因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